天天看點

高寒地區長出“小森林”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這裡之前沒見過樹。這位52歲的老人是西藏那曲市塞内區嘉慶村的一名村民,他無法想象有一天他寒冷的家鄉能夠種樹。

2018年,西部周邊高寒高海拔科技植樹試驗示範基地開展工作,負責苗木管理。今天,基地的幼苗是綠色的。

種一棵樹很難嗎?在那首歌中,答案是:這很難。

"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永久凍土層厚,風寒寒,隻有兩個月的最佳老化期,風雪凍土期長,會導緻樹苗凍害,難以生根,新枝木質水準低。那曲市伊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

即使它很難,也要種植它!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早在1998年,那曲林業技術人員在當地建設了第一個植樹試驗基地,面積隻有2畝,曾嘗試種植高山柳樹、水柏、沙棘等,但收效甚微。

2007年,林業技術人員再次引進雲杉、山柳等試驗品種,最終隻有14種活了下來。這14棵樹現在是該市最古老的樹木。

2016年11月,科技部"十三五"典型脆弱生态修複與保護研究重點啟動。其中,"那曲地區城鎮植樹關鍵技術研發與綠化示範示範"項目,由内蒙古庫布其砂企業伊利集團牽頭,聯合多家科研機關開展調研。

在那首歌中,使用傳統的植樹造林技術,樹木很難生存。如何克服困難,科學植樹,已經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

"在幼苗選擇中,我們使用大資料技術大規模篩選和比較種子資源。種植了近50種樹木,最終隻種植了8種。翟偉介紹,團隊建立了氣候監測站,依托生态大資料服務平台,全面采集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強度、土壤條件和物種生長特性等名額,制定并實施了多項風寒措施。針對強紫外線和植物生長的限制,采用霧化噴霧方式增加空氣濕度,避免對樹木造成曬傷。鑒于土壤溫度低而積蓄溫度不足,利用高分子材料使樹周長,起到積水、防曬的作用,還能吸收太陽輻射轉化為熱量,為樹根提高溫度。

功夫不負責人,團隊終于破解了海拔4500米以上植樹的技術問題。"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我們開發了一種在高寒高海拔地區植樹的實用模式,種植了40萬棵樹,存活率為75%,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到'小森林'。"伊利集團董事長王文軒說。

這一科技成果已在歌曲的一些機關和地方推廣。2020年,那曲市科技局、鏡湖公園、兒童福利院、養老院等開展了城市庭院、道路和公園綠地綠化工作。

在那曲市的養老院,雲杉、丁香等樹木在陽光下曬太陽。"每天當我坐在房子裡時,我都感覺很好,我可以看到樹木和鳥兒在樹上築巢。Naqusini區Coma鎮的72歲居民Sammy說。

"我們将牢記和踐行'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加快推廣科技植樹成果,為保護西藏生态環境做出更大貢獻,讓高寒高海拔地區的人們過上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王說。

"我們的孩子很快樂,從小就能看到樹木。"我會好好照顧他們的,"他笑着說。

人民日報(2021年8月25日第18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