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作者:新華社

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被納入其中。

目前,全國縣域普通高中學校數和在校生數,超過普通高中總數的一半。2020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中學校1.42萬所,其中縣、縣級市舉辦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縣中在校生1468.4萬人,占比59%。作為半壁江山,縣域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底色,關乎人才強國的底座。然而,縣域教育曾一度處于“失語”的尴尬境地,曾面臨生源之困、師資之困、條件之困和品質之困。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提升縣域教育,謀劃縣中崛起。

進入新時代,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關政策舉措落地見效。尤其是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縣中托管幫扶工程。教育部依托舉辦附屬中學的部屬高校,面向100個縣托管100個縣中;組織東部發達地區省份,面向西部10省份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組團式對口幫扶。

在種種幫扶政策下,一些曾一度式微的縣中逐漸崛起,在縣域教育振興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智慧教育軟硬體不斷創新更新,讓身處小城小鎮的孩子同享優質課堂,進一步彌合了城鄉教育的新數字鴻溝。

如今,大陸義務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經由“基本均衡”轉到“優質均衡”,2035年全面實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标值得期待。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尚需轉變教育價值觀,重塑縣域教育生态,在鄉村振興全局中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總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 王秀真 鄧伽

策劃編輯:李建發

調研采寫:魏婧宇 王長山 王瑩 鄭天虹 俞菀 吳夢 楊靜 趙彩琳

之一:縣中崛起:重在育苗不掐尖

半月談記者 俞菀 吳夢

“縣域普通高中學校數和在校生數,超過普通高中總數的一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前不久半月談舉辦的“縣中提質: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教育改革對話會上表示,縣中辦得好不好,關系着國家人才隊伍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程序中,如何破解師資生源“雙流失”的發展痛點,讓縣中不再“陷中”?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2022年6月7日,聯考拉開帷幕。圖為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第一中學考點 丁磊 攝

山區、海島縣中“逆襲”有術

在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背景下,浙江教育堅持優質均衡、公平為先,側重強化教育現代化“底部”。有這樣兩所學校,在縣域教育振興中逐漸脫穎而出。

面朝敕木山、背靠烏鐵崖,層巒疊嶂中,景甯畲族自治縣唯一的普通高中——浙江景甯中學出現在眼前。與衆多欠發達地區的縣中一樣,景甯中學曾面臨“師資跟不上、生源留不住”的困境。2011年,該校480名高三畢業生中僅3人考上重點大學,被外界稱為“可以散夥的學校”。“那時候急啊,去師範大學招聘會上設攤,經常門可羅雀。我隻好嘗試打感情牌,自掏腰包請優秀師範畢業生吃飯。”已經在學校任職22年的校長夏建民說。

2012年至今,在曆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學校着力提升教師待遇,通過與名校結對幫扶,開辦“名師工作室”“緻遠班”等提升教師素養,想辦法讓教師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實作了“十連增”。“城市名校師資強,每個老師拉出來都是獅子老虎,縣中就得用群狼戰術,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發揮負重拼搏、低進高出、合作共赢的精神。”夏建民說。

告别山區,來到海島。沿着舟山嵊泗本島中心主幹道前行,懸崖峭壁上一座特殊的白色建築,遠看就像一本打開的書。這是嵊泗縣唯一的高中——嵊泗中學。

受制于偏遠海島的現實條件,嵊泗中學錄取生源的起點普遍較低,中考分數最高和最低的能差100多分。這些年來,為了留住優秀生源,同時幫扶後進生源,學校實施“攀爬計劃”,将分層教學、梯度教學理念深入德育和學科建設,從興趣培養、選課走班到生涯規劃,多賽道培養學生,努力實作“人人皆可成才”。

學校校門與教學樓之間,有一段長長的台階,是學生上課的必經之路。校長許軍海說:“在這裡,每走一步都是向上攀爬。讓海島的每位學生都能走向更高處,這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直面“卡脖子”難題

從上述兩所學校的“逆襲”中不難發現,對優秀人才缺乏持續吸引力,是縣域教育面臨的“卡脖子”難題。隻有破解師資生源“雙流失”的發展痛點,才能從根本上實作縣中崛起,進而有效支撐縣域振興。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貫徹落實好國家決策部署,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山區26縣和海島縣“縣中崛起”行動計劃》,從招生管理、教師培養、對口幫扶等方面,嘗試給出破解難題的方案。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的學生在教室裡閱讀 歐秀燈 攝

——嚴禁以各種方式跨區域“掐尖”招生。一段時期以來,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省市高中對縣中優質生源的政策性吸納。浙江明确強調,全面落實公辦、民辦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屬地招生為主的政策,完善優質普通高中名額到國中學校招生辦法,嚴格按照國中畢業生人數配置設定到校名額,配置設定比例不低于招生計劃的60%,并確定配置設定到農村國中學校的名額足額落實。

——禁止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縣中非正常調動校長和教師。按照“縣管校聘”等相關要求,配齊配強縣中教師;禁止擠占縣中教職工編制或長期借用教師;未經調出地組織人事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從縣中調動校長教師的,取消調入學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門各類評優評先資格。

——教育訓練一名校長,帶動一個班子,提升一所學校。實施“縣中崛起”校長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按照“定向推薦、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原則,為山區26縣和海島縣培養一批省特級教師和正進階教師,并實行“戴帽下達、人走帽留”的管理機制。“懂教育、懂管理,有能力、有情懷。當一個好校長能夠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帶動一幫教師跟着他幹時,這個學校一定能夠發展得好。”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雷望紅說。

——確定每所薄弱縣中至少有1所優質普通高中結對幫扶。“由教育專家團隊深入課堂一線調研把脈,實實在在地推進合作,是提升縣中教學品質很接地氣的一步。”許軍海說,加上高水準大學的科研實踐培養計劃和地方專項招生計劃,“這就是一個風向标,會讓更多學生願意在家門口完成12年的基礎教育”。

在鄉村振興全局中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縣中興,則縣域興。必須進一步厘清“縣中崛起”與“縣域振興”的關系。“辦好縣域高中,對于引導和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呂玉剛說,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當中去思考、去看待、去謀劃縣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年一所新學校,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雲存儲等技術手段,促進城鄉教育資源跨時空交流共享……過去10年,景甯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十四五”期間,景甯更是把“縣中崛起”等振興畲鄉教育的行動計劃,放在了縣域發展的優先戰略位置。

縣域教育振興,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上司,必須充分調動和發揮縣域黨委政府的積極性,把“縣中崛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縣委縣政府整體發力,出台強有力扶持政策,使我們對‘縣中崛起’計劃落地充滿信心。”嵊泗縣教育局局長邱存安說。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還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給縣中下達升學名額或單純以聯考升學率考核評價學校和校長、教師,不把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配置設定、評優評先等挂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聯考成績為标準獎勵教師和學生。

“不是說考上清華、北大的多了,縣中就崛起了,要堅持錯位發展理念和科學考核導向。”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負責人說,“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讓學生來評價學校。學生在校期間成長明顯,或者有越來越多同學從城區學校回流了,才真正說明工作有成效。”

之二:托管幫扶助力優質教育資源下沉

半月談記者 魏婧宇

實作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标,為縣域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從2012年到2021年,大陸義務教育在實作全面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實作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

為緩解目前城鄉教育均衡度不高的境況,從中央到地方,部屬高校縣中托管幫扶、城鄉學校“結對共建”等一系列舉措持續推進。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教育,還需要更精準的靶向施策,推動縣域學校内涵發展和品質提升。

讓新教學理念在縣中紮根

2019年初秋,内蒙古標頭四中教師王國舉和其他支教老師剛來到標頭市固陽一中的時候,這所縣城高中生源流失嚴重,中考成績好點的學生都被家長送去市裡念書了。三年過去後,王國舉等教師完成支教任務離開之時,“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已成為當地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我們來支教,不僅是教學生,也在創新更加适合固陽一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并把新的教學方法留給這裡的老師。”王國舉來到固陽一中後,發現很多在城區學校使用的教學方法不管用了。“這裡的孩子底子比較弱,首先要教他們如何學習,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将數學公式編成順口溜,根據學習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教輔用書,少做分數分析多做教學品質分析……新的教學方法使固陽一中的學生們發現“原來學習也不是一件難事”,學習興趣上來了,成績也逐漸提升了。

如何讓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在縣城中學真正紮下根?王國舉和其他支教老師開始了“青藍工程”,由支教老師和固陽一中的資深教師共同組成團隊,每人帶一到兩名青年教師,提升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好的老師能吸引好的學生,好的學生又能促進老師進步,形成良性循環後能推動縣城高中發展。”目前,標頭市116所城區優質學校與58所鄉村學校結對共建,500餘名教師參與支教,基礎教育辦學水準和品質更加均衡。

標頭市教育局局長張文科說,包鋼一中、一機一中、北重三中等自治區示範性高中,與土右旗民一中、固陽一中、達茂旗百靈廟中學等農牧區學校組建結對共建校,近3年來,有1260餘名學生回流到當地就讀。在優質高中驅動下,受援學校辦學品質明顯提升,大學率由幫扶前不足50%提升至幫扶後80%以上,城鄉、區域、校際教育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

托管幫扶、結對共建,

優質教育資源加速向基層流動

如今,城鄉學校間的托管幫扶,已不再是一地一校的工作。

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組織實施部屬高校縣中托管幫扶項目的通知》,組織48所部屬高校和相關專業教育機構,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23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托管幫扶115所縣中。一些部屬高校、縣級人民政府和縣中按照對口幫扶關系,已經簽署了托管幫扶協定,并于2022年秋季學期啟動項目實施。

與此同時,省級層面的教育托管幫扶也在起步。2022年起,内蒙古全面統籌城區中國小校和各級教研機構等優質教育資源,“組團式”幫扶旗縣及以下中國小校。内蒙古自治區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王俊威介紹,自治區教育廳面向全區遴選城區優質學校,以“一對一”“N對一”方式,對10個國家級、5個自治區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進行結對幫扶,每年幫扶學校比例為20%以上。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門面向本盟市遴選城區優質學校,對所屬旗縣及以下中國小,通過結對共建、委托管理等方式開展幫扶,每年按旗縣及以下中國小校數量的30%左右安排幫扶工作。

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中學,曾是一所民族語言授課高中,目前學校面臨着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新聯考綜合改革等任務,在隊伍建設、教學水準、管理能力方面還有欠缺。該校校長阿爾斯楞說,結對共建工作推動優秀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向基層流動,對于縣域普通高中發展而言,在教育理念更新、教學品質提升、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援和強大助推。

除了托管幫扶,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還需要雙管齊下,統籌改善“農村空、城鎮擠”的現象。城鄉學校結對共建、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向農村牧區傾斜、新招聘教師優先滿足農村牧區學校需求等方式,能提升農村牧區學校辦學水準,吸引生源回流,解決“農村空”的問題。而完善區域内學齡人口動态監測機制,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建立、改擴建必要的學校,有序擴大城區學位供給,則能緩解“城鎮擠”的沖突。

靶向施策,激活縣域教育生态

與基本均衡相比,優質均衡更加注重内涵發展和品質提升,在工作目标上着力實作“四個更”,即全面發展理念更鮮明、學校建設标準化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人民群衆更滿意。補齊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的短闆,更需要靶向施策,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營造健康、多樣、有活力的縣域教育生态。

鄉鎮學校要加強内涵式發展,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提升教育教學品質。鄉鎮學校師資、教學資源不足,開展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時條件受限。對此,教育專家提出“在地化”教育主張,強調基于鄉村的生産生活環境開展教育。

鄉村地區多樣的環境,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靈感。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完全國小,利用周邊的革命舊址開展紅色傳統教育;赤峰市林西縣統部寄宿制國小,将田間地頭的玉米皮帶進美術課堂;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六中,将一塊50多畝的菜地打造成勞動實踐基地……鄉鎮學校不能成為封閉的知識傳授場所,而是要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的一方水土,将書本知識和生産生活、自然環境等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河北固安一中圖書館 王曉 攝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視硬體,更重視軟體。近年來,國家實施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重大項目,有力促進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整體改善和辦學品質持續提升。目前,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城鄉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小。

2020年,教育部啟動鄉村溫馨校園建設,把鄉村學校校園校舍等“硬環境”與精神文化等“軟環境”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鄉村教育品質。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鎮乃林蒙古族國小,入選了第一批全國100所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該校校長孔維龍說,興教育首先要興校園,隻有辦學環境好了、教學資源強了,才能讓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果實。

城鄉教育發展,不僅要重視學生,也要重視教師。學生和教師是學校的兩個重要主體,有高品質的教師隊伍,才會有高品質的教育。10年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招收8.5萬公費師範生,90%的畢業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及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國小校培養1萬名左右大學層次師範生。各地全面落實教職工編制标準,建立健全教師教育訓練和教研制度,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依法保障教師待遇權益,教師隊伍規模日益壯大、結構更趨合理、素質不斷提高,為實作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保障。

之三:培養“帶不走”的縣中骨幹教師隊伍

半月談記者 王長山 楊靜 趙彩琳

雲南省探索教師“省管校用”對口幫扶機制,拿出500名專項事業編制用于教育對口幫扶,并從派遣教師中遴選1人擔任教學副校長兼任當地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幫助受幫扶學校優化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帶出專業化學科教學團隊和管理團隊,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骨幹教師隊伍。

統籌500名事業編制用于“省管校用”

雲南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教師“省管校用”對口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試行)》,在省級事業編制總量内統籌500名事業編制,設立“省管校用”專項事業編制,用于支援幫扶學校開展對口幫扶工作,補充開展正常教學、管理工作所需人員,建立組團式選派骨幹教師開展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服務幫扶機制。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2022年7月24日,一位鄉村教師在“鄉村教師教育訓練”活動上拍攝教學資料 劉續 攝

“我們最需要的是先進的教育、教研理念和現代化的學校管理方式。”迪慶州藏文中學辦公室主任舒永明說,為讓對口幫扶的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适應當地環境,學校拿出最好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還為老師配備基本生活用品。

按實施方案,選派教師展現“荟萃良師”,選派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承擔過5年教學任務、師德師風良好、敬業奉獻、學校管理和教學經驗豐富、身體健康的學校上司或骨幹教師。

據介紹,幫扶教師為幫扶學校在職在崗人員的,服務期間的工資、獎金、津貼及各項待遇不變,如工資低于受幫扶學校所在地同級别人員工資标準(含補貼),由幫扶學校補發差額,同時,享受受幫扶學校所在地相應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省級财政按每人每年4萬元标準,對幫扶教師予以工作崗位、生活等補助,受幫扶學校所在地提供必要的工作、住宿保障。雲南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負責人說,專項事業編制用于幫扶學校補充優秀教師,參加對口幫扶的校級上司在服務期内不占用幫扶學校和受幫扶學校原有上司職數。

結成緊密對子

每天,迪慶州藏文中學教務處副主任、英語教研組組長姚蘇瑾早早起床,和學生一起早讀。姚蘇瑾是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老師,她主動申請加入學校對口幫扶藏文中學團隊。到迪慶後,除了要适應氣候和海拔,還要根據師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教育訓練、指導等工作。

對口幫扶教師分批派遣,每批5~10人。其中,1人擔任受幫扶學校校長或教學副校長,同時兼任受幫扶學校所在地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其餘團隊成員擔任相應學科備課組長或教研組長,并承擔适當的學科教學任務。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1名校長後備培養對象和若幹年輕教師,到幫扶學校進行跟崗研修,由受幫扶學校同級财政予以保障,按每人每年5萬元标準給予工作、生活、往返差旅費補貼以及支付指導教師有關費用、幫扶學校必要的支出。

“幫扶團隊成員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學校管理水準、教學能力及教研水準。”雲南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負責人說,希望帶出育人理念先進、業務精湛、有創新精神的教學團隊。

在幫扶團隊中,每個人都承擔具體任務。兼任教育體育局副局長的,參與受幫扶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重大事項調研和決策;擔任備課組長或教研組長的,負責受幫扶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改進,協調組織兩校學科聯合備課、教學交流等活動,推動建立兩校交流長效機制;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幫扶教師除授課外,還與當地老師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師帶徒”、示範課和精品課、集體教研活動等形式,帶出專業化學科教學團隊。姚蘇瑾說,除讓結對老師一起聽課外,還一起評課、聯合備課和研讨教學。

“幫扶老師擔任學科組長,激發學校教學活力。現在,學校教學品質、管理水準有了明顯提升。”舒永明說,過去一些幫扶模式時間短、教師數量少,如今的幫扶團隊品質高,又是長期蹲點幫扶,效果更好。

實施科學考評

被紫外線灼傷、出現高原反應……姚蘇瑾等4人到迪慶州藏文中學後出現不适,在學校上司、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克服了困難。“已适應這項工作了。”姚蘇瑾說,我們堅持“改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讓師生一同成長”理念,助力學校改變。

為保障工作推進,雲南以科學考評促績效,推動項目精準實施。受幫扶學校和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幫扶教師進行管理和考核,幫扶學校對跟崗研修人員進行管理和考核。實行年度考核和服務期考核“雙考核”制度:年度考核參照當地教師考核辦法,由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不占用幫扶學校和受幫扶學校的優秀等次名額。服務期考核采取個人業績考核和滿意度測評相結合的方式,由幫扶學校和當地黨委組織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聯合開展。

雲南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負責人說,個人業績考核注重考察工作業績、實際貢獻和服務成果,綜合考慮學校發展變化、教師教學行為改善、學生學業成績提升等情況,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職稱晉升等重要依據。

幫扶教師可選擇在幫扶學校或受幫扶學校所在地參加職稱評審,服務期間工作經曆等同農村基層服務和薄弱學校工作經曆,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同等條件優先評審。幫扶教師根據服務年限比照享受省委聯系的專家休假、體檢、國情調研、教育教育訓練4項服務待遇。服務期滿2年傳回的,繼續享受選派期間聘用的崗位等級待遇。服務期滿3年的,申報省級人才項目的職稱資格條件可降低1個等次,年齡可放寬2周歲,學曆不作硬性要求。

姚蘇瑾說,政策很暖心,讓幫扶教師能安心工作。雲南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雲南省将繼續擴大“省管校用”對口幫扶覆寫面,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參與對口幫扶。

之四:遠端不遠!異地孩子同享優質課堂

半月談記者 王瑩 鄭天虹

教育科技的飛速發展,為縣域教育振興提供了技術視角。遠端教師教育訓練平台、大資料精準教學系統、全AI錄播教室……10年來,中國小校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到100%。這不僅讓身處異地的孩子同享優質課堂成為現實,也讓城鄉學校教師成為“同僚”,共同備課研讨。

當下,随着智慧教育軟硬體不斷提升,更多先進教育科技不斷助推城鄉教育資源一體化建設,守護鄉村學生的未來。

一塊黑闆連結城鄉

“In spring, the weather starts to get warm……”跟随着智慧黑闆中展現的四季不同景象,遼甯省沈陽市蘇家屯區城郊九年一貫制學校七年級二班學生唐詩芮用英語流利地進行介紹,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效果明顯提升。

下課後,班主任王芳詳細對比“必由學教育網絡平台”進行的新生入學測評統計分析,了解學生的整體認知水準、學科成績的分布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相應學科的教學安排。

“2010年,學校隻有4塊電子白闆,現在全校36個班級都有最新款的智能黑闆,可以觸屏操作,裡面自帶各學科課件,教師可以即點即用,還能實作學生作業直接投屏、遠端同享優質課堂等多種功能。”學校校長李仁春說,學校地處城郊,學生95%以上為農村學生,但資訊技術硬體條件一點不比城市學校差。

近年來,教育資訊化和數字化在全國各地鄉村持續推進,為師生們打開一扇新的學習之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是革命老區,針對“學校點多面廣、小規模學校較多、教師結構性短缺、課程開齊開足難”的突出短闆,2018年起,金寨縣以智慧學校建設為主抓手,着力加快教育資訊化程序,保障偏遠教學點孩子也能享受到高品質教學。目前,共建設114所學校的智慧課堂教學系統1100餘套,實作三年級以上年級全覆寫。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通過“空中課堂”,兩地學生一起進行韻律操活動 肖藝九 攝

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北區學校是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其聯合集團兩所鄉鎮成員校——橫瀝實驗學校、大嶺山鎮第三國小,成立資訊化項目共同體,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訊平台,有效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變與教學效率的提升。

大嶺山第三國小一名學生說:“我們有專用計算機教室,還有智能黑闆,老師可以向互聯黑闆連接配接的電子螢幕發送文字、圖檔、視訊等,上課更有趣了!我們可以通過移動端進行實時截屏,儲存教師闆書。在課後,還可以通過雲平台上的視訊随時随地再現課堂。”

農村教育資訊化,正在幫助更多農村兒童走出大山、走出農村,實作自我人生價值。廣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與資訊化處處長趙琦介紹,目前廣東省中國小接入寬帶的速率均超100M,普通課室多媒體配備率超過99%,學校教學網絡環境大幅改善。

趙琦認為:“在鄉村學校,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以及優質智力資源擷取,相比以前發生了很大變化,解決了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拓寬了鄉村師生的見識,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有了新的抓手。”

新技術推動教育應用情境化、普及化

2021年11月30日,廣東教育督導學會支援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基礎教育提質更新儀式,在正安一中啟動。圍繞新聯考整體解決方案,學會常務理事機關廣州宏途教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捐贈新聯考校園資料中心軟體服務平台,部署包括成績分析、志願填報、新聯考選科、走班排課、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測評等系統,以期促進該縣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品質提升。

“新聯考系統為老師高效精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用好它讓教學事半功倍,老師教得精準,學生學得輕松。”正安一中教學主任楊前領說,經過近1年時間的使用,資料平台優勢明顯。“教師講解時更友善展示作答規範的試卷,也更容易把典型錯誤展示出來,評講效果好很多。學生錯題自動總結分析,不需要再收集曆次考試錯題,避免了一些學生改錯本使用率不高的問題。此外,自帶的閱卷、自動彙總成績并分析對比等功能,大大減輕了教師手動錄入資訊的負擔。”

對于鄉村教師而言,智慧教育帶來的是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學手段的變化,更是學生的進步、教師自身的發展。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借助科大訊飛“雙師課堂”,建立“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和教研組織模式,以多類型教研活動為抓手,實作優質教學資源共研、共享、共提升。目前,全區教師已基本具備資訊技術與教學、教研的應用融合能力。

“資訊技術發展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學校近年來多次開展創客教育、手機視訊制作、精品課制作等方面的教育訓練,這些教育訓練激發了教師使用資訊技術的興趣,提高了教師應用資訊技術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果。”遼甯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西江初級中學副校長孫桂琴介紹,“近5年來,在中央電教館舉辦的‘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讨會暨全國中國小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中,學校有60餘名教師獲獎。”

實作城鄉教育資源一體化,促進鄉村教育振興,智慧教育能做的也許更多。“以人工智能教育、多空間融合下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網絡平台采集、資料分析指導教育管理與教學,将成為我區‘十四五’期間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最大亮點。”沈陽市蘇家屯區電教館館長兼區教育局資訊科科長傅麗秀說,目前蘇家屯區正積極探索以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為切入點的跨學科項目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十四五”期間,蘇家屯區還将逐級推進科技創新—創客教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途徑和手段,建構符合蘇家屯區特點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半月談記者在東莞市松山湖北區學校看到,總規劃三期完成的校園資訊化建設,包括智慧教研平台、智能安防系統、智能餐飲系統、智慧運動系統、智慧閱讀系統、人工智能實驗室、心理測評中心等幾十個項目。目前,一期已完成電教平台、常态化攝錄播平台、智慧餐飲、智慧閱讀、人工智能中心等建設。校長馮正華說,學校教育資訊化建設不僅涵蓋資訊環境建設、軟硬體支援,更結合教育理論,探索依托智能技術推動教育應用的情境化和普及化。

彌合城鄉教育“新數字鴻溝”

雖然鄉村智慧教學的資源得以提升,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教育新基建不足,地方申報的大量專項教育經費,仍然以建設新學校等基建項目為主,農村學校在資訊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教育新基建方面,仍落後于城市。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由于缺乏相應師資,農村學校電腦室、功能活動室閑置情況不在少數,有的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有的甚至堆滿了雜物。

鄉村學校教師應用資訊化裝置的能力也與城市有差距。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葛新斌說,随着時代的發展,裝置的“有無”溝壑在逐漸填平,一種新的溝壑——“人”運用資訊技術的素養、方式、能力不同而産生的鴻溝,即“新數字鴻溝”逐漸凸顯。

這種“新數字鴻溝”有進一步拉大的可能。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部分鄉村教師年齡偏大、學曆偏低,教育理念陳舊,認為資訊化就是傳統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有可無,甚至有抵觸情緒。不少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認為,資訊技術落地應用難度大,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一些教師教學模式和方法依然傳統,突出表現為“灌輸多、互動少”“展示多、探究少”,資訊化教學手段尚處于減少闆書、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直覺了解等初步階段。

在家校共育方面,農村家長普遍學曆偏低,家庭教育觀念落後,還有許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存在不足。

針對農村學校特别是薄弱學校和教學點學校,在強化硬體建設的基礎上,應更多開發管用、實用、好用的課程資源、教學和學習指導性資源、素材資源等,進一步推廣教育部“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寫”項目、中心校和教學點“同步直播課堂”、城區名校“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程”等項目,整體提高教育品質,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實施城鄉教師協同教研和鄉村教師資訊技術教育訓練,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和數字化勝任能力。

廣州市黃埔區教研院副院長雷旭認為,從全國範圍看,鄉村智慧教育還需要加強對教師的深度學習教育訓練及指導,輔導學校推進仿真實驗、移動終端、智能紙筆、智能教學助手、智能學伴進課堂等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幫助教師通過大資料、人工智能精準掌握學情及學生個體差異,重塑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實施分層教學,實作因材施教,推進标準化教育向個性化教育轉變。

之五:轉變教育價值觀,重塑縣域教育生态

儲朝晖(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縣域教育發展問題,振興縣中政策初見成效——地方部門對縣中發展重視程度提高,組織保障、人力保障、經費保障得到強化,縣中生源流失現象開始得到遏止,縣中教師隊伍建設不強的現狀得到改善。

說到底,縣中振興是一個教育文化的問題,需要教育價值觀的引領——改變過去重城輕鄉的教育觀念,激活在縣域生活的人民群衆的内生動力,讓縣域教育、縣域經濟、基層治理同頻共振。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浙江省景甯縣民族中學,老師指導學生練習畲族傳統國術套路凳花 李肅人 攝

——為縣域教育生态重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促進縣域教育發展,切忌帶有短期、功利思維,期望馬上大見成效,而要為縣中振興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為縣域教育變革和教育生态重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過去,由于重城輕鄉觀念,一些地方的教育政策、經費配置、學校布局、師資配備等,往往呈現出城鄉梯級分布。分布不均必然導緻縣域師資生源“雙流失”,優秀師資和生源不斷向城市學校集聚。

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城鄉教育協同發展的根基,是保障城鄉居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平等。擡高底部,依據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标準,全要素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是協調推進城鄉教育發展的治本之策。

實踐中,一些地方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往往把目光放在具體的、微觀的,甚至孤立的項目上,而非從根本上建設良好的教育生态。城鄉教育實作優質均衡發展,不能僅僅在枝節上采取措施,不能隻着眼于具體的幫扶舉措,而是需要各級主管部門在教育政策制訂和實施環節,都秉持教育權利平等理念,并以此為基準開展各項工作。以建立區域良性教育生态為目标,從源頭遏制生源、師資、教育教學資源向城市流動。

——激活縣域教育應尊重教育主體的自主選擇。

激活縣域教育内生動力,實作城鄉教育協同發展,需要在責任與權利明确界定的基礎上,各個教育主體都積極主動遵守規範,有序參與教育實踐。客觀而言,教育主管部門無法打通衆多教育當事人不可度量的内心世界,也不能對教育資源進行真正契合每個人需要的合理配置。最科學的方式,是每位教育當事人都在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多種必備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

半月談丨縣中提升:謀劃縣域教育振興

甯夏彭陽,彭陽縣第一中學“戲曲進校園”活動 隋先凱 攝

不少一線教育人慨歎:現在孩子聽家長的,家長聽老師的,老師聽校長的,校長聽主管部門的……基層教育主管部門過度指令下達式的教育實踐,是重構縣域教育生态的現實阻礙。如果教師失去教學自主權,學生不再是學習的主人,師生隻能刻闆地服從教育主管部門的指令,振興縣域教育的頂層設計就無從落地。城鄉間不同學校在責權明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與社會建立健全的多邊互動關系,是城鄉教育協同發展的應有之義。

簡言之,城鄉教育協同發展,必須在政策和資源一碗水端平的基礎上,給城鄉不同的學校更大的自主空間。

——激發鄉村教育自組織行為。

實作縣中提升乃至城鄉教育協同發展,不能改變鄉村教育主體或當事人的屬性與責權關系。教育主管部門要避免當“運動員”,鄉村教育當事人的自組織行為,最終需要通過師生和學校的自主設計、實施、評估才能達成。

經驗表明,一個系統内部每個人越能責權明晰、自主活動、互動合作、互惠互利,越能達成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城鄉教育協同發展的目标,需要行政指令一層接一層下達來完成,其結果未必高效。

發揮縣域學校正常功能,是重構縣域教育生态的前提。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自産生以來,其功能不斷完善。縣域教育管理部門,要避免片面把學校當成行政部門的聽差。城鄉教育協同發展,不應是隻有一個中心的一進制狀态,而是多方自主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統籌推進城鄉教育協同發展,鄉村教育當事人的自組織行為不能缺席。縣域教育主管部門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服務者”,這也是科學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現實訴求。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