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踏入職場後,差距來自哪裡

踏入職場後,差距來自哪裡

混迹職場多年後,免不了要跟以前的同學或同僚聚上一聚,聊一聊職場人生,感悟一下時光匆匆,順便懷念一下當年。這時候一個尴尬或者拉仇恨的話題可能會擺上桌面「這幾年混的怎麼樣?」,為什麼尴尬,混的好的當然不存在,主要是對混的一般沒什麼成就的人來說,就略顯尬尴。同樣的年紀,同樣的學曆,同樣的起點,幾年後,為何個人能力、貧富差距,眼界格局差距如此之大 ? 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何以帶來如此的差距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事情。

一、環境

還記得以前的自己在關于環境這個問題上一直認為,如果沒打算在一線這種城市紮根,那就不要出去,回來後需要從頭積累,而且一線生活成本較高,稅後收入刨去生活成本跟在二線其實差不了太多,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類似的話。後來我就認為這就是正确的。後來的後來我發現,我錯了,搞IT有機會還是得去一線,去大廠。

作為it行業從業人員,平台太重要了,資訊也太重要了,有時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知不知道的問題,知不知道這是眼界和見識決定的,這種平台和機會一線城市顯然要優于二三線城市,那二三線也不是完全沒機會,隻是相對小很多,我們當然應該去搏大機率事件。

拿個技術問題舉例來說,「分布式事物」,微服務架構中很典型的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案也不止一種,假如你所在的公司的産品或項目的體量就是日活幾萬,高峰也就一兩百的通路量,這時候相信微服務架構可能都不是必要的,ALL-IN-ONE完全可以滿足,那麼「分布式事物」這個技術可能會長久以來會成為你的盲區,而一線大廠的平台和項目環境會促使你接觸到前沿的解決方案和經驗,長期浸泡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學個一兩成,那也是實打實的經驗和積累。出去也比沒幹過的有那麼一些優勢。

真正掌握一個技術一定是理論 + 技能 + 實踐經驗,缺一不可,理論、技能相對容易擷取,隻要肯努力,問題倒不是太大,實踐經驗可就不是那麼容易擷取的一件事,沒有相應的平台和問題場景支撐,很難得到相應的實踐經驗。

假如現在沒有大廠的工作機會和條件,怎麼辦?好在現在大廠的一些經驗有公開的文章和專欄包括一些技術也是開源的,網上都有相應的資料和公開課可借鑒學習,隻要有心,也是能學的一些東西的。但僅僅是能學習到一些技術和經驗,這個過程不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因為沒經曆過這個真實的場景,了解肯定不會那麼深刻。

所有,有機會(沒機會也努力創造機會),去一線,進大廠。你得到的不光是技術的應用場景,還能學習到成熟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接觸更優秀的人和圈子等等,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能讓你更優秀,讓你漲見識的同時還能鍍金,要知道,現在不少企業招聘要求大廠工作經驗。

二、好奇心

踏入職場後,差距來自哪裡

都聽過一句話叫「好奇害死貓」,但作為程式員在這個問題上缺恰恰相反,我覺得程式員面對技術正需要這種好奇心。好奇才能讓你産生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才可能讓你對一件事産生興趣。能讓你在技術上保持持續學習和進步。遇到問題才有刨根問底的決心,職場中的很多人缺少這份好奇心,遇到問題,不想着刨根問底,遇到陌生的專業術語和名詞不想着找找資料解惑一下,得過且過,自己應付自己。而知識資訊的差異就在平時的工作中這麼一點一點累積,幾年之後,這個資訊差就非常恐怖了。差到一個可以做架構師,一個隻能做搬運工。就是這樣。

而這僅僅是工作時間,業餘時間也是如此,有好奇心的人喜歡研究新東西,喜歡解決未知的問題,提升自己,當然不僅僅是技術領域,我覺得适用每個行業每個人,每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一個喜歡學習和接收新東西的人。他們時刻保持敏感,保持好奇心。我們隻看到他們表明的光鮮,卻沒看到他們背後的付出,每個人的向上的路都不輕松,而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漸就會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拉大,最終産生了兩類人:富有的人、貧窮的人。

三、自我定位

我曾經面試過很多剛畢業的求職者,特别是校招這種環境下,學生過來看着招聘崗位看半天不遞履歷,也沒有問題。這種情況我都會主動詢問一下。

我問:“同學想看那個崗位?”。

學生:“我看你們招java, 但java我會一點"。

我答:“那可能不太合适,我們需要有一些項目經驗”。

學生:“我看你們還招測試,我應聘測試可以嗎 ?”

我答:“有了解過測試嗎?”

學生:”沒有。“

這時候我一般都會給學生一些建議讓他們先想清楚自己想幹什麼,然後差的地方抓緊補,假如有公司要工資低一點也沒關系,先入了這個門再說,當然,我也了解他們的壓力,臨近畢業,就業壓力很大,能找到一份工作幹什麼都行。但顯然這是不可取的。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還記得當年那會我是拿到了一個java和一個android的offer,而且android的薪資比java的高出1000快,我是比較堅決的選擇了java,沒有看在1000塊的面子上選擇android。因為我清楚自己想做的是java,當時的我感覺做java能接觸的面更多一些,現在看來當初的這個選擇沒有錯。

踏入職場後,工作那麼兩三年後,當然越早越好,我們就應該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走技術?走管理?走産品?換賽道?

早一些找到自己的位置,早一些找到努力的方向,早一些投入精力,取得好結果的機率就會大那麼一些。提前準備,不要等到機會擺在那,能力卻跟不上,隻能眼看機會溜走,剩下的隻有焦慮。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驕傲的技術人,技術是你的全部嗎>,說的就是定位的問題,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條路。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不無道理,我們往往被生活,被現狀所束縛,好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其他的事情,但是我們有時間刷抖音,追劇,玩遊戲。這說明潛意識裡面或者認知裡面這些事情比自己的提升更重要,比思考自己的事情更重要。

我們甯願花時間去為别人的成功助力,也不願意花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殊不知,你在刷抖音的同時,抖音視訊的作者正在享受你的這份流量賺到了一份收益。你在追劇的同時,演員們已經開始了下一部劇的拍攝,你在花時間看别人的成果,别人在花時間實作自身的價值。

當然說這些,并不是要反對追劇,刷抖音什麼的,隻是說我們應該給自己留一些時間,想想自己的事情,找找自己的定位,僅此而已。

四、思考

這個時代,聽的比較多的詞,焦慮,迷茫。都是負面的情緒,好像沒點焦慮什麼的,反倒顯的不太正常,焦慮的起因應該是兩點: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結果,二,閑的。缺乏思考,更缺乏深度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得更高的成就。

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對一個事情的判斷和認知。不管男人、女人,不可否認這樣的人都是有魅力的。

以前看到一句話叫學曆決定下限,能力決定上限,後來又看到一句能力決定你的下限,思維認知決定你的上限。這兩句在我看來都沒什麼錯,隻是人在不同認知階段的不同感悟罷了,但顯然後者高度更高,格局更大。這種感悟自己悟到跟别人告訴你完全是兩個性質,為什麼這麼說,自己悟到是發自内心的認同,别人告訴你你可能接受或不接受又或者不了解,導緻的結果就是不同的,當你明顯感受到一個人發生變化的時候,毋庸置疑,他一定是思維認知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他的行為舉止,談吐,做事方式等等。

是以說,一個人的思維認知變了才能真正的發生質的變化。往好往壞都是如此,當然我們都是願意往好的一面去發展去努力。而這種思維認知的變化隻有思考能帶給你。是以,實在沒什麼事幹,就多看看書吧,多少能帶給你一些思考。

思考能讓我們更清晰的認識自己,能讓我們的眼界變的更廣闊,能讓我們的思維更發散。能力僅僅能讓我們生活的很好,思維眼界才可能讓我們走向人生巅峰。

五、運氣&機會

這裡就不多說什麼了,不是說不重要,而且還相當重要。既然說了是運氣,那就是隻有極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跟買彩票一樣,是以随遇而安就好,出現了就争取一下,不用強求。能做的就是提升自我,時刻做好準備,運氣爆表機會來臨時,能夠抓住,一擊必中就好。

最後,職場中最重要的兩個東西,一個是生存技能,一個是思維認知,技能上的差距最多差個幾年,思維認知的差距可以差幾個時代。一點都不誇張。古往今來皆如此,不管時代怎麼變,社會生存法則不變,富有的很富有,貧窮的很貧窮。關鍵在于我們願不願意變成那個精神和物質都富有的人,并以此為目标奮鬥不息。

你不願改變,那就不要抱怨,接受這份現實,接受那份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