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識化人

作者:光明網

作者:劉亭(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曾幾何時,“三二一,上連結”“寶寶們快下單”,網絡直播間充斥着“叫賣式”吆喝、“限時購”戲碼,滿是商業氣息,沒有一絲文化的味道,就連邀請名人做客,也成了拉動流量的技巧。觀看直播的網友們看似“購買力”增強了,“審美力”和“思考力”卻拉低了。直到新東方直播帶貨農産品成功“出圈”,主播從人生哲理到蘇格拉底,從詩詞曲賦到莎士比亞,都信手拈來,人們才發現:原來直播也可以這麼有文化!文化直播,知識帶貨,不但不“違和”,網友們還直呼“愛了”,這也反映出網絡直播模式的新變革,“有文化”的網絡直播生态呼之欲出。

“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識化人

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參會人員直播推介瓷器等非遺藝術品。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識化人

在昆明海埂大壩上,網絡主播直播城市的美麗風光。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識化人

在四川九寨溝,當地群衆直播少數民族獨特風情。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把直播間變成知識課堂

新東方直播帶貨,原本是手機成為“新農具”之後,助力鄉村振興的轉型之舉,是出于一種探索,也是出自一種情懷,一種社會責任。但誰也沒想到,這種“有文化”的帶貨對傳統直播進行了“降維”打擊,不僅直播間粉絲漲了,銷售額漲了,“新東方主播”詞條還上了熱搜。最重要的是,它在知識分子和大衆消費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連接配接,不僅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固有直播的認知,也為直播行業的網絡生态樹立了新的标杆。

“有文化的直播”,為直播注入了清新的畫風,進而讓帶貨也有了文化意境。網絡主播念着“樹上的櫻桃望過去就像漫天星河”“是風的味道,是鹽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時光腌制而成”,來推薦櫻桃和火腿;用“再過11天,太陽将會到達地球的最北端,北極會達到極晝”的地理知識,帶貨水蜜桃;用“我可以讓你品嘗這樣的大米,浪漫不隻是星空花海,還有煙火人間”,來推薦大米;推薦兒童讀物時,順口介紹曆史地理知識;推薦牛排時,不忘講授正确的英語發音。看似說産品,又處處手留餘香;你以為他隻有詩和遠方,他卻突然談起兒時夢想,母親的思念和泥土的芬芳……就這樣出口成章,把直播間變成知識課堂和詩詞朗誦會。網友們戲稱:看完直播,不像是在“直播間學了知識”,倒是“在課堂上買了點東西”。

以往直播的1.0時代由“顔值經濟”拉動,但文化直播把“帶貨”的過程融入故事中,浸入情境中,更能與觀衆産生共情。從“人設”帶貨,到文化“創”貨,不僅是營銷手段另辟蹊徑,更是價值傳播的“升維”。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買買買”的物質消費,而是談論起什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隻是一鬥米、一箪飯來填飽肚子,也需要知道麥穗是怎麼從大地上生長出來的。這樣一來,直播間就不僅有低價,更有了文化和情懷。

用文化搭橋,賦能鄉村振興

不僅文化人、讀書人通過網絡直播提升了文化的影響力,内容平台也用文化類直播的增量,來延展文化傳播的新樣态。文化類直播的真實感、代入感和參與感,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的距離。如今,直播間裡聽戲曲、賞國樂、學身段、看演出成為新潮流。

抖音直播發起“文化傳承正當潮”活動,其中“好戲好曲”直播專場為民間演藝從業群體提供平台。安徽懷甯縣黃梅戲劇團是有着60多年曆史的基層院團,幾十年來始終在基層一線演出,此前因疫情影響,演出機會減少,進入直播間的“第二劇場”後,僅半年就收獲了百萬粉絲,維持了劇團的營運,也為年輕觀衆展現了戲曲的魅力。

戲曲之外,國樂也通過“跨界”的直播方式,成了年輕人的新愛好。“沛縣曹家班唢呐”的直播粉絲數量超過50萬,而20歲至40歲的青年觀衆占到四成。“優質主播激勵計劃”重點扶持民歌、國樂、民族舞、古典舞等品類,支援優秀文化類直播内容。主播們也從“娛樂”走向“文化”,從單一展示走向多元呈現。比如,杭州黃龍越劇團的戚派專業演員,在直播越劇演出中,穿插介紹越劇小知識,為越劇的傳播與傳承提供空間;民族舞者将“敦煌舞”搬到敦煌實景演出,觀衆在欣賞舞韻的同時也能領略敦煌文化。還有赫山區花鼓戲劇團、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等,不同的傳統文化表演形态都在網絡直播的“分衆化”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閱聽人,不僅讓表演者的一身技藝廣為人知,也讓一顆顆承載傳統文化的“散珠”發光發亮。

網絡直播幫助“啞火”的民間文藝形式,實作了從“盤活”到創收的轉變,一方面對網民實作了文化普惠,另一方面幫助了更多的民間藝人實作了自身的價值。而直播的加持,不是簡單的漲新粉、聚人氣、增收入,而是在更宏闊的視野下加強了“人的流動”,用文化搭橋,賦能鄉村振興。

非遺直播優化“活态傳承”

目前,具有公信力的文化傳播者、傳統文化的推廣者和非遺傳承者受到文化直播的青睐,而直播與非遺傳承保護的結合,不僅是文化普惠的“好點子”,更是文旅融合的“新路徑”。衆多直播平台上,戲曲、剪紙、刺繡、竹編、折扇等古老的非遺成為新國潮,諸如西安鼓樂、筝樂、皮影戲等小衆藝術,紛紛找到“第二舞台”,用直播實作“活态傳承”。

在湖南醴陵,一場名為“夢回瓷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之旅,邀請五位網絡主播同步開播,體驗國家級非遺“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将有着兩千年曆史的“紅官窯”這張非遺名片介紹給廣大網友。

在傳承非遺特色、打造文博亮點的創新上,蘇州博物館也在直播形式上大膽突破。主題仍是“博物館雲春遊”,但請到了權威專家擔任直播間主播,并重新編排了直播内容:為觀衆解讀蘇州博物館建館曆程,文物的典故逸趣,同時還邀請了“蘇繡”“缂絲”兩大非遺技藝匠人,現場展示絕活。直播間還增強了互動,設定了“文人雅集”的環節,通過花、射、茶、詩、謎、香等傳統“六藝”項目,讓觀衆在“雲上”遊于藝,跟随古代文人春遊賞玩,接近和體會傳統文化浸潤之美。

作為觀賞性極強的非遺項目,佛山桂城的疊滘彎道龍船賽事的網上直播,人氣很高。每逢端午節,桂城疊滘的東勝村、茶基村、聖堂村、潭頭村等數十隻龍舟隊會在狹窄的河道上彎道競速,上演“水上漂移”。作為全國唯一的彎道競速民間體育項目,疊滘龍船的最大特點是龍船要急速過彎,避開石磡,還要擺尾漂移,轉身掉頭,最終“賽龍奪錦”。2022年的端午節直播,隻見各隊旌旗招展,擊鼓為令,劃手們齊心協力,壯碩的雙臂攪動水流,過彎時的靈活,擊流處的速度,都彰顯着力與美、節奏與速度的碰撞交融。直播裡圍觀的鄉裡鄉親人聲如潮,為這“煲龍船”的傳統呐喊助威;賽後的“龍船飯”,推杯換盞、呼朋喚友;“茶基十番”的“飛钹”表演,更是桂城民俗風情“活”樣“活”态的呈現。網友隔着螢幕都能感受到的,不僅是競技的激情,還有這一方水土的活力與風情;不僅是非遺的傳承體驗、鄰裡鄉情美好情愫的滿溢,更是嶺南文化中“醒獅”“龍舟”的搏擊精神。通過螢幕直播,人們突破時空,重新感覺非遺的活态與生機。非遺不再隻有線上下或“鄉下”才能尋見的新鮮事,而是通過網絡直播重返年輕人的視野,并塑造着新的審美風尚的日常。

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不僅是單純的手藝學活、師徒傳續,更是曆史文化基因和鄉村文化脈搏的保護傳承問題。以往非遺傳承相對固态、靜止,多以“博物館”式的媒介考古為主。而目前的文化直播,講求活态傳承,也就是廣泛吸收包括傳承人、大衆、平台在内的多元主體,參與到非遺的傳播中來,豐富傳承人實作價值的管道,調動大衆參與非遺的熱情;用為直播注入文化内蘊的方式,釋放非遺傳播的效能,讓非遺真正地“火起來”“活起來”。

直播推崇“内容為王”,隻有優質内容才能持續不斷地吸引觀衆。曾經的“博眼球”“打賞”直播間是初級的網紅經濟時代的風潮,但是同質化的生産方式、審美上的膚淺表現,難以再實作同款内容形态的更新換代,慢慢會淡出觀衆視線。而“有文化的直播”,于個體心靈是精神滋養,于大衆審美是知識化人、文化養心。當直播生态越來越多地被賦予文化内容和文化訴求時,背後的驅動就不再是商業的喧嚣,而是社會風尚的和煦。當觀衆越來越熱愛、歡迎“有文化的直播”時,這不是又一次“文化熱”,而是靜下來,從衆聲喧嘩到理性與溫度的回歸。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5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