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葛劍雄:孔子、章子怡應各得其所

作者: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葛劍雄:孔子、章子怡應各得其所

小時候,我聽到大人說,為什麼外國字母會彎曲?因為孔子領驢到國外,外國人想向孔子求教,卻因為不懂漢語而無法交流。孔子離開時,發現孔子的驢子拔出的糞便是彎曲的,以為聖驢拉出的糞便一定也精緻,于是就創造了一個彎曲的字母。類似的說法其實相當多,比如,在吃湯圓的時候,大人會告訴我們,外國人來中國吃湯圓,感覺不可思議:中國人怎麼能把餡料放到湯圓的中間,卻能使湯圓不破?如果這些隻是大人騙孩子,或者隻是農村傻瓜的人散布的諺語,那麼下面的例子就是我從《情況報告》中聽說後成為一名中學老師。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驚訝地看到中國炒飯花,說:"這個東西應該推廣到全世界,中國人為解決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意味着從中國帶回炒飯花機學習。當時,我也深信不疑,也在課堂上與同學溝通。直到二十年前我來到美國,我才知道中國的爆米花機是從西方學習的,美國的機器生産的玉米片并不比中國的炒飯花小。

這些不是開玩笑,而是反映了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心态,即中國至少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文明的國家,中國文化是最好的。不要以為外國人有錢、有機器、有槍,在文化上遠遠不如我們中國人。正因為如此,前現代的中國人都認為"野蠻"(外國人或外國人)隻有認真學習中華文明才能成為中國人,才能從鳥兒變為人。但這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足夠的灌輸,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學習中國文化。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并不總是熱衷于輸出文明,即使外國人崇拜華豐,中國人也會擔心自己學不了,能不肯毛皮好,隻有像利瑪窦那樣熟練到熟練程度,才可謂"西家儒家"。中國的四本書和五部傑作中,幾乎所有都是由外國人翻譯成外語的,而不是由中國政府或中國人提供給外國人的。

然而,當中國人最終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時,這種态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除了少數人對中國文化完全失去信心,甚至作為負擔或詛咒外,大多數人仍然保持自信,或者過度自信,總是希望外國人能夠重視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最好把中國文化當作中國人來學習。與閉門造車的自我欣賞态度相比,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但良好的意圖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結果。我們一度将文化政治化,抛棄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在北京學過漢語的外國人能流利地讀出人民日記,卻不會用中文寫信。一位美國學者曾向我講述他的經曆:他是在台灣留學的中國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沈陽雜技團通路美國,在那裡他擔任翻譯,将州長的話翻譯成:"稍微欣賞一下。""結果,客人們無動于衷,因為他們不再了解這些優雅的語言。真正的中國文化似乎正在走向大陸以外的"荒野"。

幸運的是,中國人終于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本質的偉大力量,并緻力于對外傳播。據悉,中國已在國外設立了100多所孔子學院,并進一步擴大到數百所。山東省投入巨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孔子獎。孔子的名字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是很自然的,因為他長期以來一直被世人稱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儒家、儒家學者這些詞被翻譯成西方語言,幾乎都是用"孔福子"字音譯的。說到中國傳統文化,孔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人物。雖然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儒家,孔子背後的中國文化發展早已超過孔子,但沒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隻有一個代表人物,不能隻有優雅的文化、儒家文化、精神文化。介紹當代中國文化,更不用說傳統了。而且,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有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層次,群體有不同的要求,這些不能隻依靠一個孔子。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傳統與現代、雅與庸俗、漢族與少數民族、大陸與港台、國内與海外——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可以具有代表性,不能互相替代。有不少人跟我談孔子,但有些外國人隻認識李小龍、姚明或章子怡。

有人說,章子彤主要在美國發展,電影也以美國電影為主,一直被"黃皮白心",已不能再反映中國文化。如果你這樣看,姚明也是如此,他打籃球,說英語,當然沒有反映中國文化。但他們都是中國人,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的教育和啟迪,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主宰電影、電視、籃球等典型西方文化的能力,證明了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包容性,也顯示了中國年輕一代的能力,這當然是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我們聽到大山用流利的中文說相聲一樣,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是一個外國人,美國人在欣賞章子怡和姚明時想到了他們的中國因素。

孔子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章子怡、姚明也需要,各有各,才能讓中國文化在世上更加豐富多彩。(2006年5月17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