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作者:依然轶事

明朝後期,國力衰弱,滿族人的鐵騎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破開了明朝的國門,取而代之成為了華夏大地的主人。入主中原的滿族,帶來了許多漢族人沒有見過的新鮮玩意,比如旗頭裝飾,男子前額剃光,後面紮條粗辮子等等。

在中國十幾代王朝裡,清朝的影響力也是數一數二強盛,由此誕生了無數關于清王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無論是在小說裡面,還是電視劇裡面,對于清朝的服飾描寫,總能看到一種與衆不同的鞋子“盆底鞋”。

無論是以前的《還珠格格》,還是現在的《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這樣火遍大江南北的清宮劇,“盆底鞋”出場頻率都不低。而隻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主角們都是作為貴族格格或者後宮嫔妃,才會穿上這種“花盆底”。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換句話說,在清朝時期,“花盆底”是隻有貴族的女人才能穿的,是身份地位比較顯赫高貴的一種象征。

“花盆底”的樣式

清朝這種特殊的盆地鞋,通常都是以木頭作為鞋底,鞋跟通常有5~10厘米左右高,又被稱為“馬蹄底”、“高底鞋”等。不像我們現在所穿的高跟鞋,鞋底一般都在腳跟,“花盆底”的鞋跟放在了鞋底中間。

鞋跟高三寸有餘,會用白色的細布料包裹,避免磨損,配以串珠等裝飾。鞋面則用绫羅綢緞,上面繡上各種五顔六色的圖案,有的還會在鞋尖做穗子,極為精緻。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鞋跟通常有兩種形狀,一種上面寬,下面窄,就像一個倒過來的梯形的花盆一樣,得名“花盆底”。另一種前面平後面圓,遠遠看過去,無論是外觀還是走路留下的痕迹,就像馬蹄一樣,是以得名“馬蹄鞋。”

因為是用木頭做的,鞋子十分牢固,即使鞋面綢緞磨損,鞋底仍完好如初。而在當時,這種鞋子多被十三四歲的貴族女子所喜愛。

隻要看過清宮劇的人,隻要仔細留意,就不難發現,在後宮妃嫔們走路時,身邊往往都會有一兩個丫鬟伴随左右,攙扶着主子走路。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做是彰顯她們的身份顯赫,主子們都是天家的人,是以需要人在旁邊随時小心的伺候着。其實不然,妃嫔們要人攙扶着走路,并不是單純為了顯擺自己的身份或者就是矯情,而是因為她們腳上穿的鞋。

如果沒有人攙扶,穿着花盆底走路,一個不注意就很可能當衆摔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還珠格格》裡,有一集就是小燕子剛入宮跟着嬷嬷學習宮裡的規矩,剛穿上花盆鞋的她連路都不會走了。

可見,盆底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來走路,那麼,既然盆底鞋對于出行如此的不友善,清朝的貴族女人們為什麼還要選擇穿它出行呢?這要先從鞋子的來曆說起。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花盆底”的來曆

關于“換盆底”,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當時的滿族婦女需要在河邊洗衣幹活,上山采摘野果蘑菇,常常會被打濕褲腳,有時候甚至還會被山裡的蛇蟲鼠蟻等叮咬。

為了防止這些情況,聰明的婦女就會在腳底綁上一塊木頭,讓自己的腳和地面有一定的空間距離,這樣就不容易被咬。到了後來,就演變成為了現在的盆底鞋。

而另外一種,則不得不提大陸清朝時期的一個陋習,纏足。從元明時期以來,漢族人審美偏差,女子為了獲得男子的喜愛,都以有一雙小腳為驕傲,在民間稱為“三寸金蓮”。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看着别的少女天生的小巧玲珑的小腳,男人們十分的喜愛。為了自己也能有一雙小巧玲珑的玉足,就有人想出了個馊主意。既然嫌棄自己的腳大,那麼去人為的幹預,控制它長不大不就好了。

是以,當女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候,就會給她舉行“纏足儀式”。通常是用一條長長的白布條,活生生将女孩子還在發育的腳趾向下掰斷,再用布條将腳趾和腳底纏繞在一起,這樣殘疾的腳就長不長了。

這種陋習甚至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直到後來的孫中山,因為看着自己姐姐纏腳的痛苦,聽着姐姐的慘叫,覺得少女經曆這種痛苦是不值得的,長大成為總統以後就下令廢除了。這才讓現在的我們少受一次磨難。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清朝時期,雖然許多的滿人少女也覺得小腳好看,但是上位者們不鼓勵這種自殘一樣的行為,因為還是有許多的滿族少女長着一雙大腳。

而盆底鞋,女孩子穿在腳上,加上有長長的旗袍的遮掩,别人一眼看去,隻能看到尖尖的腳尖和腳跟,大腳被掩蓋在鞋子裡面看不見。腳大又愛美的貴族少女們,就喜歡穿着它來掩藏自己的大腳。

花盆底的作用

雖然不像現在高跟鞋一樣,花盆底的跟在鞋底中間,但是花盆底和高跟鞋起到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很好的修飾身材。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穿上花盆底,會讓女孩子的身材曲線顯得更為高挑,婀娜多姿。這讓天生的顯得比較“壯”的又想要美麗的滿族少女為了身材曲線,也很喜歡穿它。

在現代社會之前,因為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陳舊,腳對于女孩子來說是極為隐私的部位。有些更加嚴苛的,甚至這一輩子裡面,女孩子的腳隻能在自己的丈夫面前露出來。

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滿族的女性也受到這些舊思想的壓破。在當時,滿族女子的服飾大多以旗袍為主,旗袍的下擺又比較的長,個子矮的穿着顯得拖沓,個子高的女生穿着又會把腳露出來。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穿上花盆底,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增加身高,修飾身材的同時,又可以不讓旗袍拖地或者面臨露出自己雙腳的尴尬局面。

而根據服飾專家研究,而在皇宮裡面,這些皇後貴妃等一衆嫔妃穿花盆底最大的作用,還是為了友善皇帝。要知道,自古以來,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上到皇後,下到選秀的秀女,大大小小加起來塞滿了整個皇宮。

而皇帝隻有一個人,每天還要處理國家數不清的各種政務。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妃子們,不可能把後宮裡的每一個女人都認全。這時候花盆底的好處就出來了。

清朝皇妃腳上穿的“花盆底”,其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為友善皇帝

上面說過,花盆底的鞋面采用绫羅綢緞,還會在上面挂着各種精美的裝飾和刺繡。而這些刺繡和裝飾品,都會根據妃子們不同的身份地位而定制。

好比現在的德雲社裡,從師傅到師兄到師弟,對于刺繡大褂的穿着這都是有講究的。等到妃子們請安的時候,皇帝不必再去一個個的認臉,隻用低頭看她們所穿的鞋子,就能知道她們的位份和等級。

社會的快速演變,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看見花盆底鞋,但是作為過去一種流行,花盆底有着自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