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作者:讀史評觀

我是讀史評觀,專注于曆史研究。

點選上方關注,了解更多曆史知識,作者每天釋出一篇曆史文章。

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由淺顯到深入,一共可分為三個層次的原因。

唐玄宗晚年昏庸

最淺顯的原因,是唐玄宗晚年昏庸,寵信貴妃楊玉環,重用奸臣楊國忠,信任胡人将領安祿山,導緻國家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文臣與武将沖突激化,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按照這個層次的原因來解讀,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主要就是唐玄宗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所導緻,是以李隆基就是最大的責任人。當然,它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唐玄宗能夠繼續勵精圖治、重用賢臣,安史之亂完全是可以避免。

權力争鬥

再稍微深入一點分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實際上是大唐皇帝與太子之間的權力之争所導緻。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唐朝從建國以來,皇帝與太子之間,幾乎都是你死我活的争鬥。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最初,李淵為防止太子李建成實力做大後失去控制,尤其是齊王李元吉倒向李建成後,更是讓李淵有種說不出的害怕,因為此時的李建成已經逐漸擁有搶班奪權的實力。是以,李淵就開始扶持秦王李世民與其分庭抗禮,進而讓他們雙方互相制衡,結果最後玄武門之變爆發。

後來,李世民當上皇帝後,看着太子李承乾越來越年富力強,而自己卻是垂垂老矣,于是擔心太子會提前搶班奪權,便開始扶持魏王李泰與其分庭抗禮。結果逼得太子造反,最終太子和魏王李泰都被廢,李世民隻好立最弱小的李治當太子。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誠然,弱小的李治當太子,不會對老皇帝李世民造成威脅,但問題是,李治太過軟弱,最終讓武則天成功改朝換代,要不是武則天的兒子姓李,大唐江山就三世而亡了。至于後來李隆基的老爸唐睿宗,也是被作為太子的李隆基給逼得提前退位。

等到李隆基當上皇帝後,尤其是走過開元盛世之後,日漸年老的李隆基也不免開始擔心太子會蠢蠢欲動,于是李隆基的第一個太子很快被殺。接下來,如果李隆基繼續立能力較強的兒子當太子,會讓自己沒有安全感;如果立弱小的兒子當太子,又害怕武則天的事情會重演。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在這種背景下,李隆基就開始布局,一方面為了大唐江山能夠長久延續下去,李隆基還是選擇立能力較強的兒子當太子;另一方面,他需要有一股力量來制約太子,但問題是,前面李淵和李世民通過扶持一個親王來制約太子的格局,都被證明失敗,是以李隆基就用安祿山為代表的軍人勢力制約太子。

于是,唐玄宗給安祿山的權力越來越大,而随着安祿山勢力越來越大,任何試圖挑戰唐玄宗權力的人,都會有一個難以去除的陰影。因為他們即使有機會通過政變的方式,讓唐玄宗提前退休,但是當安祿山打着保衛皇權的旗号進京勤王時,他們拿什麼抵擋呢?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當時,大唐在關中地區有三大軍區,因為這三大軍區距離都城較近,為確定将來太子能順利登基,這三大軍區都是交由太子來領銜負責。與此同時,關東地區也有三大軍區,唐玄宗将他們全部交由安祿山來負責,這樣雙方就可以互相制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唐玄宗重用安祿山,就是李淵和李世民用太子、親王并重格局的變形版。尤其是當安祿山認楊貴妃當幹媽後,使得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更有太子、親王并重的格局意味。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因為安祿山的作用是用來制衡太子,也就是和太子分庭抗禮、勢不兩立。那一旦等李隆基去世,太子登基後,安祿山這種角色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是以最後他隻能選擇造反,由此也導緻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按照這個層次的原因來解讀,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主要就是唐玄宗與太子之間的權力之争所導緻,是以李隆基依然是最大的責任人。當然,它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唐玄宗能夠主動放棄權力,安史之亂也可以某種程度上避免。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豪門貴族被削弱

最後,再更深層次的分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生産力的發展,導緻豪門貴族這個階層被迫消亡,由此讓軍人勢力失去控制後而引發的危機。

簡單點說,在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水準和交通媒介發展有限,另一方面是缺乏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導緻各地區的豪門貴族趁機做大,形成傳說中地方豪強和門閥士族,廣大的底層百姓大都隻能依附于這些豪門貴族而生存。

于是,這些豪門貴族都逐漸變成一個個擁有一定軍政财人的獨立王國,在這種背景下,就形成了傳說中的貴族政治,也就是國家的軍隊和官員,同時也是各個豪門貴族的成員或私兵。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換句話說,軍隊的将領,通常都與各個豪門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通常隻是各大豪門家族的代理人。

在這種背景下,皇權隻要能獲得豪門家族的支援,就能夠很輕易地控制将領。當然,皇權如果不能獲得豪門家族的支援,他通常隻是受到豪門家族的威脅,而不會受到軍隊将領的威脅,因為沒有豪門家族領銜的軍隊将領,通常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勢力。

但是,随着生産力的發展以及統一的中央王朝建立,廣大底層百姓不再需要依附于豪門貴族而生存,豪門貴族自然就無法形成強大的私人武裝。同時,随着科舉制度的發展,大量寒門子弟開始冒出來瓜分豪門貴族的軍政權力,于是豪門家族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弱,最終被迫瓦解。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簡單點說,在兩漢時期,因為分封諸王,地方軍隊都被皇室諸王或外戚成員控制得牢牢的,而在魏晉南北朝,因為豪門貴族的崛起,這些地方軍隊又被各大豪門貴族牢牢控制。但等到了唐玄宗時期,豪門貴族這個階層被瓦解,于是各地方的軍隊,就隻好由皇帝直接派遣過去的官員來管理。

但問題是,由于當時的交通和媒介發展水準都有限,中央政府的政令無法及時傳達到地方,尤其是偏遠地方。這樣就導緻皇帝派遣出去管理地方軍隊的官員,因為缺乏監督和倚靠,要麼成為軍方的傀儡,要麼直接和軍人們的利益融為一體,成為地方軍隊的代言人。

在這種背景下,軍人勢力終于登上政治舞台,成為繼皇族、外戚和豪門貴族之後的社會新危機。至于安史之亂,不過是這種背景下的時代産物。也正因為此,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帝國的危機并沒有是以結束,反而是持續一百五十多年的藩鎮割據;這随後,又是持續一百多年軍閥混戰(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誰又應該負主要責任?

再等到北宋時期,随着生産力的不斷發展,讓當時的交通媒介終于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政府的政令終于可以及時傳達到地方。這樣皇帝派出去管理地方軍隊的官員,既可以随時受到中央政府的監督,又可以随時得到中央政府的幫助,于是文官制度終于得以建立起來,而軍人幹政和割據也正式成為曆史,這也才有了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筆者:從這層意義上說,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其中的第三個原因,這是時代的趨勢所造成的,任何人都無力改變,就算沒有安史之亂,大唐也會因為某個其他的原因導緻軍人們造反。至于上面的第二個原因,隻是點燃安史之亂的那根導火線。至于第一個原因,不過是它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現象而已。

作者簡介

我是讀史評觀,一個曆史研究者,自主創業者,我會盡最大努力将自己所了解的曆史,更多的告訴讀者。

關注我,了解更多曆史知識,希望你能喜歡!歡迎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