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佳佳:“不知道怎麼了,最近感到非常疲憊,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其實工作沒有那麼忙,但就是覺得渾身沒力氣。老公見我恹恹的,讓我上醫院看,一切正常。去看中醫,大夫也沒瞧出什麼來,就說氣血有點不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真是不喜歡這種狀态。”

◥ 英國心理學家海德費說:“絕大多數疲勞,都是由于心理的影響,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

廣州心理咨詢提醒,疲勞,不僅是身體和體力的透支。聽聽自己疲勞中都有些什麼東西,你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果能了解了,會幫助你更從容地生活。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01

區分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

生理性疲勞,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比如,一個兒童參加了消耗體力的勞動或踢了一場足球賽,會感到疲勞。不過,由于孩子們精力旺盛,能在短暫的休息之後很快消除疲勞,恢複體力。

心理性疲勞,一般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緻的,它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還會導緻我們對周圍的事物,或之前很感興趣的事情,産生一種彌漫性的厭倦情緒,甚至有悲傷、壓抑、空虛、抑郁等情緒。

02

心理疲勞可能跟過度責任有關

疲勞在心理學的意義上往往跟過度責任有直接關系,即,該你負的責任你負,不該你負的責任你也負。若不該負的還超出了你的能力範疇,就很容易發展成疲勞,有的還發展成拖延、撒謊、遲到.....

這種過度責任往往跟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系,當一個孩子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才能獲得父母的重視和肯定,當一個孩子需要承擔父母婚姻不幸的責任,或承擔家庭貧窮的責任,他們就會無意識中覺得很多責任需要自己背負,若自己沒有達到,便會産生強烈的内疚感和罪惡感。

這種心理機制被帶到了成年人的世界,明明很多事情已經超出了TA能承受的界限,明明很多人不需要他負責,但TA心理上不接受,意識上也意識不到,還是在不斷地承受,最終身體就會以疾病、疲勞等方式來提示。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03

掌控感低,也容易産生疲憊感

房貸能不能還上?同僚都買車了,我還沒車;公司效益不好,要斷糧;他們都混得不錯,我還不行....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來,不斷憂慮,陷入自我攻擊的心理緊張狀态,往往會消化我們巨大的能量,讓我們産生疲憊感。

許多人内心覺得“渺茫,空”,不知道自己将來要怎麼樣,也不知道會怎麼樣。當我們對自己的時間、精力、身體、金錢的自由支配度不夠,掌控感低,容易做什麼都有疲勞感。這種疲勞感跟心氣不足有關,就像氣不足的氣球,自然飛不起來。

一般來說,心理疲勞比生理疲勞更為複雜,也更難以恢複。心理疲勞同生理疲勞一樣,本身是一種阻遏性機制,迫使機體進入休息狀态,進而避免受到繼續傷害,對機體起着一定的保護作用。

但如果此時人們未能正視這一點,不及時采取措施緩解心理疲勞,而任其一再發展下去,過度的心理疲勞便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成為各種生理、心理疾病的緻病因素。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04

“隻有生病了,我才能理

所當然的休息”

在我們傳統文化所建構的邏輯裡,隻有成績好的孩子才值得生存,隻有勤奮的人才值得生存,我們的休息都需要理由——項目完成、公司結業、公衆假期.....很多人内心是想休息,但又覺得不可以懶散下來,于是沖突就産生了。

是以,我們會發現,許多平時身體健康,但工作特别忙的“工作狂人”,可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一次小病或大病。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為對方由于太忙,免疫力下降,才導緻生病。

但心理學更傾向于解釋為一種提示,身體在提示:你太累了,該休息休息了;如果不休息,我就給你制造點事端。當他病了躺在床上之後會得到一種特别強的釋放感和放松感,因為他可以不負責任了,“我病了嘛,就是想負責也沒辦法了。”

正是鑒于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旗手羅傑斯曾旗幟鮮明地說,身體永遠比頭腦可靠。

▓ 預防和解除心理疲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① 注意勞逸結合

工作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輕重緩急,生活要有規律,重視積極性休息,适時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跑步、遊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機體的活力、精力和人體在應付複雜枯燥工作時的适應能力,進而避免因從事的活動過于單一而産生單調、消極的心境。

同時,每天盡可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這對消除疲勞有明顯的效果。

② 培養對所從事工作的興趣

興趣的産生與大腦皮層上的興奮點相聯系,對從事感興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對從事沒興趣的工作易于疲勞。

在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和一些科目不感興趣,也不必緊張、憂慮而形成思想負擔,可想辦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③ 良好的社會支援

經驗表明,當人生活在融洽、快樂的氣氛中,更能有愉快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健康的身心,才不易産生疲勞,即使感到疲勞也容易很快消除。

④ 敢于接納和放松

嘗試了解自己: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敢于接納和放松,去做一些看起來沒有意義但你卻能夠享受其中的事情;不管事情進行到什麼程度,該休息就得休息;

敢于對一些人和事說不,反思自己是否為了讨好某人或害怕關系的破裂而承擔了一些不該承擔的東西...

當我們不斷碰觸自己真實的樣子,把很多障礙移除,本來就在我們身上的活力和情感,自然就開始流動,人會活得更輕松,更從容。

心理咨詢:莫名的疲憊,情緒低落,下班後隻想攤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