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叮咚買菜還有多少故事能講?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叮咚買菜還有多少故事能講?

出品| 大力财經

文 | 魏力

随着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上市、同程生活爆雷,業内對社群團購模式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情緒。

有人認為社群團購仍是門好生意,有人認為股價崩盤說明社群團購前景并不樂觀。叮咚買菜瘦身上市,中途還疑似因烏龍事件,股價上演過山車。而持續燒錢卻看不到短期内盈利曙光,給叮咚買菜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經過十年百億級資本催熟的生鮮電商,開始走向了下半場,大巨頭環伺,小巨頭林立。終極決戰已然拉開大幕,看看叮咚買菜上市的表現,還有多少故事?

01

叮咚買菜股價過山車

與每日優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叮咚買菜雖然沒有搶到社群團購第一股的頭銜,但是卻在上市首日用來大漲,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

上市首日,叮咚買菜沒有破發,微漲0.09%。上市第二天,叮咚買菜股價暴漲,多次觸發熔斷,當天股價收盤大漲62.84%。不過,大漲之後,叮咚買菜跌跌不休,6個交易日後,股價相比較高點已經跌去34.2%。

不過,業内流傳着一個說法,是說老外分不清滴滴代碼和叮咚的股票代碼(DDL),誤把兩者混淆,而出現了暴漲情況。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叮咚買菜還有多少故事能講?

另外,叮咚在上市前夜,叮咚買菜還緊急縮減了籌資目标。由于受到每日優鮮股價大跌的影響,叮咚買菜在上市前夕将原定發行的1440萬股美國存托股份(ADS)收縮至370萬份,籌資目标較此前縮減74%。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給出等解釋是:“我們的現金流是夠的,如果這時候市場特别好,價格、價值可以挂鈎的話,我們多融一些;市場不是很好,價格低于應有的價值的話那就少融一些,上市目的并不是圈錢。”

由此可見,叮咚買菜其實對自身也并不是底氣十足,随行就市的心态更大一些。

叮咚買菜融資縮水,上市之後,股價連續下跌,被質疑割韭菜,持續下跌的股價,更是質疑聲四起。

生鮮電商是一個好生意,好賽道,資本仍然看好這個市場。叮咚買菜死磕前置倉,規模是越來越大,但并沒有像外界預料的那樣,規模化帶來成本的下降。

所謂前置倉,就是将倉庫設在離消費者1-3公裡的地方,以便其在下單後實作“即時達”。如果商品價格沒有做到更便宜、品質更好,那麼相對于家附近有超市、菜市場的使用者而言,叮咚買菜的服務能力是競争力的。

招股書顯示,叮咚買菜在全國29個城市建立了950多個前置倉。雖然,前置倉雖然解決了配送以及産品方面的問題,但是成本上卻要高很多。叮咚買菜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分别為38.8億元、113.36億元以及38億元。相比較下,叮咚買菜同一時期的總營運成本和費用分别為56.21億元、144.98億元和51.36億元。這也導緻叮咚買菜的淨虧損分别為18.73億元和31.77億元。2021年一季度,叮咚買菜淨虧損13.85億元,同比擴大466.4%。

02

巨頭混戰,買菜沒那麼好做

從幾何時,市民餐桌子不再是樓下菜市場的專利,早已經成了行業巨頭案頭的重要戰場,除了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幾家主要做社群團購的平台外,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巨頭都在布局,且每家都在不惜成本的加碼,甚至有平台提出,投入沒有上限的口号。

如此陣仗也崔上了萬億市場的生鮮賽道,不僅撐起了大潤發、沃爾瑪、永輝的千億年營收,滴滴美團拼多多京東等巨頭重金入場,同時把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送上股市。到了下半場的時候,生鮮電商始于流量,終于供應鍊 。

梁昌霖直言說到,叮咚買菜擁有的現金流并不多。股價的不确定性也讓衆多身經百戰的投資人大跌眼鏡。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叮咚買菜還有多少故事能講?

招股書顯示,叮咚買菜上市之後,要進行規模的擴張、商品供應鍊的改造,還有技術上的投入。但叮咚買菜問題也比較突出,首先是城市的滲透率、平均購買次數都不太多,19個城市群、經濟圈,叮咚買菜隻進了5個。

其次,叮咚買菜前期的流量都是通過不斷的活動燒錢,比如花樣百出的促銷活動、減免活動、拉新優惠,但是使用者粘性不夠,複購率較差。

再次,品控方面,叮咚買菜黑貓投訴傷的投訴很多,基本上圍繞産品品質、爛果、菜品不新鮮、客服服務差等,非常影響口碑。

是以在上市之夜,CEO梁昌霖才會說:忘記股價做時間的朋友。生鮮電商的格局遠遠沒有固定,時刻的變化,叮咚買菜能否熬過去,還是未知,怕是時間在,朋友都沒有了。

對單純的社群團購來說,其深耕一個行業自然能做到專業專注,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就好像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風險是很大的,一旦籃子摔了,雞蛋就全碎了。是以,對于滴滴、美團、拼多多這些平台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社群團購流量入口的功能,同時能把平台供應鍊、核心資源、盈利模式打通。

是以,社群團購在綜合平台的成功可能性要遠遠大于單一平台的成功率。

03

流量變現是叮咚邁不過的坎

是以,對叮咚買菜來說,如何把燒錢帶來的巨大流量變現,實作真正盈利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它邁不過去的坎。

目前,社群團購多以前置倉儲的模式在運作,這種方式便利性是距離消費群體近、配送等成本低也比較快捷,但是和物流倉儲相比,其多在鬧市區成本過高,SKU數量有限,前期投放的資金壓力大。

由于模式過重,生鮮電商玩家必須擁有深厚的資本背景和供應鍊支撐,是以必須不斷融資、輸入新鮮血液才能維持公司的現有體量。

持續引流也是一個很難逾越的問題。對社群團購來說,很多流量都是沖着打折促銷來的,一旦補貼停止,流量立馬是斷崖式下跌。打折促銷的補貼方式畢竟不長久,如何能有持續穩定的流量就極為重要。這就對其品控、消費者體驗、價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随着流量增速大幅下滑,叮咚買菜想獲得新使用者越來越難。線上流量已然被瓜分殆盡,使用者規模增速大幅放緩,使用者和流量增長困難。入局者不斷湧現,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

生鮮盈利難已經是行業共識,因為毛利低,隻賣生鮮很難盈利。繼續燒錢or資本圈錢,叮咚買菜的資本故事能否講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