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逸語道破:伊拉克戰争20年,傲慢霸權如何從“神壇”跌落

作者:觀察者網

【視訊/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逸語道破。想必大家從這個日期已經能夠猜到今天的主題,二十年前的今天,2003年3月20日,美軍正式入侵伊拉克,發動了伊拉克戰争。

伊拉克戰争的整個過程大體上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前的讨論階段,圍繞授權的合理性、必要性,要解決什麼樣的目的和沖突有過一系列的争論;第二階段是主力作戰階段,從3月20日軍隊推進去到大概4月9日前後占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再到5月1日小布什總統坐着戰鬥機在林肯号航空母艦上降落,搞了一個“紅警”式的“任務結束”(mission accomplished),戰争的交戰狀态停止;接下來就是啟動“戰後重建”的階段,這一階段整個伊拉克基本上局勢可以用崩盤來形容,從2003年戰争開始一直到2011年徹底全部撤軍,打了兩三個月不到的伊拉克戰争,整個事情的最終解決延續了8年時間,中間經過了兩位美國總統加上一個金融危機。我們現在回頭看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傲慢霸權從神壇下滑的過程。

逸語道破:伊拉克戰争20年,傲慢霸權如何從“神壇”跌落

小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艦上宣布“任務結束”(圖檔來源:CAP)

伊拉克戰争可以看成是冷戰結束以後,所謂的美國“單極時刻”。當時有一句戲稱,說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特征是“想打誰就打誰”,雖然這話略顯誇張,但是在對上一些實力遠不如美國的中小國家的時候,毫無疑問在當時是成立的——海灣戰争;美國在索馬裡、波黑、南斯拉夫科索沃的軍事幹預;9·11之後的阿富汗戰争,直到伊拉克戰争都是這樣的典型時刻。

回到伊拉克戰争這件事,美國霸權首先展現在小布什當時提出了所謂“基于自願的軍事同盟”。他提出的背景是當時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不僅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指責美國入侵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在美國的盟友中,在聯合國架構内鐵杆追随它的也隻有英國和西班牙。法國外長當時甚至就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們認為軍事幹預将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法國将否認任何允許美國或英國提出的軍事幹涉的決議在安理會得到通過”——這幾乎是法國首次在安理會上威脅行使否決權,法國的立場毫無意外地得到了中國、俄羅斯以及德國等當時安理會成員的支援。這就意味着美國沒有辦法從安理會拿到非常明确的授權決議,實際上後來美國拿到的所謂“1441号決議”裡面是不包含明确權動武的,于是美國表示他們會抛開安理會建立一個“志願者”的同盟——我要去揍他,誰同意?誰反對?同意的站到我這邊來跟我一起去打。

這是美國霸權在冷戰結束以後的“高光時刻”,它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峰值——軍事上擁有超強的實力,在經濟上極度發達、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在政治上它的上司人具有堅定的政治意志,這種意志不僅僅是使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打倒薩達姆,而是以這次軍事行動作為起點,去推動一個新保守主義治下的霸權秩序的誕生。

冷戰結束前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身邊有一批雄心勃勃的美國精英,他們覺得蘇聯的解體給了他們一個黃金機會,可以按照美國的意願,用美國的力量去塑造戰後的世界,他們甚至撰寫了一套“藍圖”。但是非常不幸,老布什雖然打赢了海灣戰争,卻因為那句“笨蛋,是經濟”被非常年輕的民主黨人克林頓幹掉了。克林頓上台之後,老布什的那套計劃被放進保險櫃吃灰,直到小布什上台才又被拿了出來。

對于這些美國精英來說,霸權的核心是“任性”,用學理性的表達就是“霸權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有行動的自由”——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于是戰争就這麼令人意味深長地展開了。

這裡我回憶起了在2003年3月20号,美國、英國、澳洲、波蘭一起發動了針對伊拉克的轟炸行動,正式打響了伊拉克戰争之後,全球各地的反應,尤其是中國的反應。當時在中國網際網路上所謂的精英階層出現了第一次分裂,這中間出現了一批人旗幟鮮明地為美國的霸權歡呼,甚至恨不得自己變成一個火箭彈被美國人發射出去,代表着“自由民主陣營”砸向“專制的伊拉克”大地,這中間所帶有的那種強烈的皈依者沖動,現在看來仍然令人咋舌。

這種現象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什麼?那就是美國作為一個霸權,在當時如此任性地發動入侵戰争,甚至在後面更加雄心勃勃地開始“重建伊拉克”的行動,這背後不僅有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實力優勢,還有那種觀念的優勢,這是與他們當時在全球傳播的“普世價值”配合使用——西方國家領先開發中國家的巨大優勢,使得美國意識形态和價值觀的擁趸們堅定地相信這才是“代表人類前行的正确方向”。是以,在當時美國的霸權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性的霸權,它更加接近一種文化和觀念領域的霸權。

那麼任性的霸權得到了什麼?它成功地推翻了薩達姆的政權,導緻了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垮台。

除了“幹掉專制的政權”以外,入侵的第二個拿得上台面的理由就是著名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着一個小瓶子向全世界晃動,說如果這是化學武器的話,隻要這麼小的一瓶,在什麼地方一撒就可以把大家統統都幹掉,那是多麼危險的一些事啊。其實,除了這瓶著名的“牙粉”(被網友戲稱為“洗衣粉”),他當時還拿出了别的證據,比如說他展示了一段錄音,這段錄音裡面有兩個人在那兒講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東西藏好了,你放心”,他說這個就是截獲的伊拉克軍官的手機通信,他們說的“藏起來的東西”就是要避開聯合國檢察官的那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逸語道破:伊拉克戰争20年,傲慢霸權如何從“神壇”跌落

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著名的“洗衣粉瞬間”(圖檔來源:網絡)

這些東西給當時看直播的全世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除此以外,美國還希望在伊拉克拿到的是“自由”和“民主”。小布什總統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大中東民主計劃”,這個計劃是歐美國家在冷戰結束以後推動“民主和平論”的一種産物,他們宣稱“民主國家互相之間是不打仗的”,隻要在世界上把民主國家搞得多多的,把非民主國家搞得少少的,哪怕是用不和平的手段把“不民主”的國家改造成為民主的國家,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

民主和平論作為冷戰結束以後,意識形态狂熱期和紅利期的一種特殊産物,使得當時的美國人相信他們在中東地區如果成功地幹掉薩達姆·侯賽因的這種專制政權,就能建立起一個親西方的、世俗的民主政權。這個政權要具備三大要件:第一,在政治态度上要親西方而不是反西方;第二,政治制度上要符合美國的民主标準;第三,這必須是一個現代化的世俗政權,不能有伊斯蘭教的特定派别。

二十年過去了,我們回頭再看,可以得出幾條明确的結論:

第一,伊拉克戰争明明确确是一場非法戰争,它始終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沒有得到國際上多數國家的認可,更沒有國際法的依據。

即使第一條你能夠用“強權即公理”這種令人感到無奈的現實來解釋,第二點,更大的問題在于當美國入侵了這個地區之後,它在伊拉克始終沒有能夠扶持起一個得到當地群眾支援的所謂“民主政權”,以至于2011年美國開始撤離之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領土上迅速擴張。更加諷刺的一點是,“伊斯蘭國”不僅僅是一個恐怖組織,它還有非常強烈的反世俗化傾向——它要消滅掉這些世俗的、分裂的阿拉伯國家,建立一個在伊斯蘭教法基礎之上的、重新輝煌的“阿拉伯帝國”。

第三,從美國關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來看,不僅僅開戰前作為理由站不住腳,戰後确實也沒有發現,人們才知道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隻是一個噱頭,甚至隻是為了讓上司開心而被各方制造出來的“假情報”。當時的情況是,美國的小布什總統、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打這場伊拉克戰争,既然上司已經要打仗了,情報部門的職能就隻能是帶着觀點去找材料論證“這場仗應該打”,于是就出現了一些極其荒腔走闆的,可以載入人類情報史冊的戰略級笑話,包括著名的“薩達姆侯賽因可以在45分鐘内造出化學武器”。

這個消息來自“非常可靠”的英國情報部門,美國如獲至寶,向各方廣為傳遞,但是後來英國人說我們又去查了一下,這份情報的真實來源是一篇發表在英國網絡上的碩士研究所學生論文——這可能就是人類曆史上頗具黑色喜劇色彩的荒誕瞬間,一個碩士生提出的一個并不嚴謹的假設,甚至是比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曆史。

曆史在這方面是非常諷刺的。

從中東地區發展的角度來看,美國在伊拉克所做的事情可以用始亂終棄來描述。美國在當地惹了禍,把原有的秩序給推翻了,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去建立秩序,但趨向于失敗之後,拍拍屁股走了,不帶走一片沙漠裡的塵土,留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隻能讓伊拉克人民以及關注中東地區真正和平與穩定的人去進行修複。

逸語道破:伊拉克戰争20年,傲慢霸權如何從“神壇”跌落

戰後伊拉克(資料圖)

回望20年前發生的這場戰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獲得徹頭徹尾行動自由的霸權,以極其任性且不負責任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内謀求自己了解的“自由的行動”,就像一頭闖入其間的大象,在那裡信馬由缰。

盡管伊拉克是一個沒有辦法跟美國在軍事力量上正面匹敵的弱小國家,但是曆史老人并沒有是以就賦予美國這個人類曆史上獨特的霸權國家以任意行動的自由。曆史老人用他獨特的幽默和智慧給美國挖了一個坑,當然,這個坑是美國自己挖出來的,那就是濫用霸權的實力,讓美國在極短的時間内将冷戰結束帶來的紅利,在國内和國際兩個方向消磨完畢,并且通過自己給自己制造的地緣政治的戰略陷阱,把霸權慢慢地坑在了裡面。

對于美國來說,在伊拉克戰争中失去了三樣東西:

第一,在實體資源層面,它耗費了大量的金錢。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在資訊技術革命早期經濟發展得相當不錯,但伊拉克戰争把這些給政府貢獻的财政收入損耗殆盡,近乎一次性消費。

第二,美國在冷戰結束以後,作為霸權的“路人緣”被極大地消耗,給所有霸權的圍觀者、心存好感者,甚至是羨慕、仰慕者潑了一盆冷水——發動伊拉克戰争時的傲慢、重建伊拉克期間表現出的愚蠢、都向人們證明了當霸權國家沒有受到任何牽制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它會不加節制地使用自己手上擁有的一切力量,去追求一切他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标,這種一廂情願和盲目最終會變成一個回旋镖,最終讓這個國家明白,即使是霸權,也不可能為所欲為。

第三,伊拉克戰争讓美國的得不償失,以及林林總總的諸如虐囚和暴行,不僅梯次消解和破壞了美國從冷戰時期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累積起來的某種聲望,也讓人們對于美式發展道路和美國霸權的邏輯産生了更深層次的疑惑。大家開始思考這樣一個世界是否是我想要的世界,這樣的一個世界是否是我應該去忍受和接納的世界。

殖民時代遺留在中東地區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存在,對于美國的行為,對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選擇産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美國延續了這套秩序,并以某種方式另類加以複活,繼承,并且試圖發揚光大。當然令各方感到欣慰的是,實踐證明這套秩序本質上已經越來越難以持續和維系下去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逸語道破:伊拉克戰争20年,傲慢霸權如何從“神壇”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