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螢幕中間顯示已停用縮放_聯想pro13的2.5k螢幕的清晰度實際效果怎樣?

聯想pro13的2.5k螢幕的清晰度實際效果怎樣?

說起聯想pro13的螢幕的2.5k分辨率,網上幾乎所有的評測介紹都是以參數來斷定它有很高清晰度。但實際呢?

對于僅13吋螢幕來說,真把分辨率打在2500*1600,會使字型和圖示非常小,确實細膩,但幾乎沒實用價值。

WINDOWS預設推薦的縮放是200%。這樣一來分辨率就是1280*800,顯示範圍大大減小,号稱"有更大顯示内容"的優勢蕩然無存。

這還沒完。很多軟體對縮放的适配性不好。最差的可能都不會判斷有縮放,依然用軟體自己固定的尺寸顯示,即使系統已經放大到200%,它的視窗依然很小。

大多數軟體可能能做到其UI跟随系統的縮放而調整布局和尺寸。但跟蘋果的RETINA技術不同,WINDOWS隻是簡單粗暴地把顯示的内容整體縮放,比如(以200%縮放為例)把軟體界面的一點對應到螢幕的4點,于是清晰度并沒提高,而原有的鋸齒或抖動虛化卻同步放大了。

适配性好的軟體不僅要做到靈活的窗體尺寸适配,更要配備高像素的圖示、圖形資源檔案給系統,最好是矢量。可惜很少!這些都不是簡單靠系統的縮放或者DPI相容性設定所能做到的。

這就是蘋果高分辨的優勢所在!

不要光看顆粒。清晰度遠非顆粒度一個名額,顆粒度不決定清晰度。對這點有認知誤區的人可不在少數!

像素小當然就不容易看到顆粒了!主要看:當你把縮放設定到150%(舉例)時,弧線和斜線的鋸齒跟沒縮放時占比,是否還是那麼圓滑?有沒劣化?有沒出現更嚴重的重影或摩爾紋僞色?圖像是否出現更明顯的馬賽克?

舉例:

如果是要顯示圖像,一般其像素遠大于螢幕像素,比如是25000*16000,檔案對螢幕的映射關系是10:1。無論系統是否縮放,隻有維持這個映射關系才談得上維持2.5k的細膩度和清晰度,但"代價"是這個圖像顯示的大小和範圍并沒随着系統縮放而改變。你看看有幾個軟體做了這樣的效果?

什麼?你說 你就是要讓圖像也随着系統的縮放而變?那就等于把圖像放大了,映射關系就變成了5:1,分辨率(ppi或dpi)下降一半!就别指望還能保持2.5k時的細膩度了。

再比如,RETINA技術是——先規定所有軟體都按最大可能的總像素數量(比如2880*1800)設計其UI并提供高分辨資源檔案,(老舊)應用軟體沒做到的話,系統幫着插值渲染到該總像素的虛拟螢幕(直接把你的原始像素翻4倍), 然後再根據設定的比例downsampling,按虛拟對實際的像素的比例映射到螢幕。

WINDOWS可沒有強迫要求應用軟體都這樣按高分辨設計(是以很多軟體跟不上趟),也不會幫着去渲染到高分辨(先高轉低)。

相反,WIN 即使用了新的虛拟DPI縮放機制,也是先低轉高(以1920*1080分辨率,縮放比例150%為例):

系統首先向應用送出虛拟螢幕的分辨率為1280x720,獲得離屏渲染的界面以後,再使用正常的圖像插值算法放大到1920*1080。(為什麼不像RETINA那樣,先離屏3840x2160,再合并像素到1920*1080?出于性能或相容性考慮嗎?)

也就是說,當你改變縮放比例時,圖示可能仍然用的是原始較低像素,但經過插值放大,必然鋸齒和重影加重。會增加弧線的圓滑度、顔色和亮度的層次感嗎?細膩度能一樣嗎?雖然螢幕顆粒仍很小。

要是200%這樣的整數倍縮放還算好的。如果是150%,清晰度就會明顯下降,125%比例(2.5k→1080p)就糟糕透了——你說這是在說誰呢?

随着縮放,鋸齒、馬賽克、重影、摩爾紋也加重、放大了,模糊,細節喪失。僅僅顆粒小是無濟于事的。

是以,2.5k螢幕的清晰度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盼望有更深層次的專業評測。

本文不涉及pro13螢幕的其它素質,如色域,亮度,對比度,等等。

蘋果的高分辨之是以視覺效果好,高PPI的螢幕提供了硬體基礎,4:1的HiDPI渲染方式則提供了軟體支援,二者缺一不可,即:

高PPI(硬體) + HiDPI渲染(軟體) = 更細膩的顯示效果(retina)

2.5k螢幕隻是前者,而WINDOWS及大多數應用軟體并未提供後者。即使螢幕具備了高像素的硬體條件,如果沒有采用HiDPI的渲染方式,還是隻有其表沒有其裡,最終呈現的依然是非高屏的視覺效果,正如前面所說的,隻是用4個螢幕像素去顯示檔案裡同一個像素内容——沒增加任何清晰效果,弄不好(如 非整數倍縮放)還弄巧成拙。

系統渲染方式在改善視覺效果上的作用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