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的興趣是如何産生的?

興趣産生的基礎有三個:

第一,興趣産生源于認知。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隻能建立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沒有一定的認識(或稱之為知識),再奇特的現象出現在面前,也會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即使有瞬間的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日本的教育心理學家田崎仁認為:“興趣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那原因是什麼呢?是知識,任何興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識的土壤中,是以,知識是興趣的媒介。許多事實告訴我們,無知便無趣。當人對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一般不會對它産生任何興趣;當對某種事物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後,知識會為人撥開彌漫于事物表面的迷霧,使人認清隐藏在奇異現象背後的更加奇麗的東西。

第二,興趣産生于需要。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逐漸産生和發展的。需要激勵人們積極行動,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隻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産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比如,某人感到了實體知識的重要,有了學習實體知識的要求,才産生了對實體知識的興趣。當人的某種需要滿足之後,他又會産生新的需要,這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發展。

第三,興趣産生于好奇。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孩子出自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探索、去學習。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興趣源于好奇,而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發現。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任何東西的原始驅動力。那興趣究竟是怎麼産生的?為什麼有的人似乎天生就對某些事物感興趣?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學英語的興趣?今天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興趣”。

什麼是興趣?

海蒂和貝爾德把興趣分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兩大類。個人興趣是指那些與個人價值取向相吻合的文本所引起的興趣,是内在的、積極的,并且與特定的主題聯系在一起的興趣形式。個人興趣主要以個體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以及情感為基礎。通常來講,個人興趣是一種長期興趣,它往往較為持久,已經達到了穩定狀态。人們讨論的通常意義上的興趣則屬于這一類别,比如生活中各種“愛好者“和“發燒友”對事物表現出的興趣就屬于個人興趣。

情境興趣是一種短暫的、由環境引發的并與特定的上下文密切相關的認知狀态。舉個例子,很多人在看完魔術師表演之後會覺得魔術很有意思,會産生學習魔術的興趣。這種短暫引起的興趣即情境興趣,它一般難以持久,需要經過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個人興趣。

從情境興趣到個人興趣的形成需要經曆以下過程:在環境的作用下,對某一領域的知識産生了短暫的興趣——深入了解該領域知識,并認識到該領域知識的價值——進一步學習該領域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正回報,産生成就感——興趣逐漸趨向于穩定,不斷精進該領域的知識。

興趣如何産生和維持?

我們可以将興趣的産生(激發)和維持視為兩個獨立的過程。影響興趣激發的因素主要有自主選擇權以及環境因素。

你可能會注意這樣的現象:大學裡的通選課無論是上座率還是學生的認真程度都要好于必修課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并不僅僅在于通選課程更有意思,還在于通選課程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我們更加喜歡在無拘無束的狀态下接觸新事物,而不喜歡帶着任務和壓力去學習。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何很多中國小“興趣班”培養不出真正的愛好者,因為參加興趣班的孩子往往不是出于自願,而是在家長的要求(甚至是強迫)下才參與學習。這種自主選擇權的缺失很容易讓學生産生抵制情緒。正确的興趣培養方式應該是讓孩子能夠自主選擇所學課程,其他人起到的隻能是引導作用。

除了自主選擇之外,環境因素同樣會對興趣激發産生影響。舉個例子,對于口語學習,外教主持的課程會比普通的中文教學課更能激發初學者的興趣,引入圖檔或多媒體形式也更容易讓學習者産生興趣。同樣是記單詞,采用下面的圖文方式會比單純背單詞書更能讓人接受。(圖檔資料來自韋氏可視化詞典,詞典網址為 ​​http://www.visualdictionaryonline.com/​​)

人的興趣是如何産生的?

好的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糟糕的環境同樣會産生負面影響。比如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女生的理工科成績總體上會比男生遜色。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真的是智力水準高低嗎?心理學家在調研後發現,造成這種差異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會大環境。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女生在理工科上的潛力不如男生,這種觀念會對她們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打擊她們的學習興趣,導緻成績下滑。

情境興趣的激發隻是興趣産生的第一步。要維持情境興趣,并在最後将其轉化為個人興趣,還要經過持續的訓練。在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在起作用:對興趣價值的認識以及正向回報機制的建立。對興趣價值的認識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何要培養一門興趣,而正向回報機制的建立能讓我們對其持續投入時間精力,使興趣達到穩定狀态。

對興趣價值的認識有助于内向驅動力的産生,進而讓我們維持對興趣的熱度。比如,西方有研究者發現,認識到數學基礎重要性的高中生往往會對數學選修課更感興趣,也更加容易學好數學。意識到“這個興趣很有價值”這個事實就有助于我們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到其中。

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正向回報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甚至能決定興趣是否能最終成型。

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喜歡安逸和享樂,而不喜歡思考和工作。任何一門興趣從産生到穩定必然要經曆大量的練習與思考,而這在本質上是與人的天性相悖的。

是什麼能夠支撐我們不辭辛勞,經年累月地練習精進一門興趣?

是意志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

觀察一下身邊各個學科領域的資深愛好者,你會發現,真正能讓他們堅持到今天的,并不是意志力,而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的正向回報——比如進步帶來的成就感,他人的認同與贊美,物質上的激勵等。凱利·麥格尼格爾在她的《自控力》中提到一個觀點:意志力也是消耗品,會越用越少。如果一門興趣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才能完成,那麼它到最後往往難以為繼。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的,并不是勤奮和意志力,而是由正向回報帶來的持續努力。

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張圖來描述正向回報機制:

人的興趣是如何産生的?

這是一個自我加強的過程:興趣會促使我們不斷對一項技能進行精進,對技能的精進可以讓我們獲得成就感等正向激勵,正向激勵的獲得反過來會增強我們的興趣,進而進一步精進技能……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培養并建立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1.重新認識英語學習的價值

培養興趣的第一步,是讓學習者真正意識到興趣的價值。隻有興趣的價值對學習者而言足夠大,才能産生足夠的驅動力。很多不想學英語的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出國不參加考試,學英語有什麼用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最簡單的一個回答是:它可以讓你更加自由。比如,不用忍受糟糕的中譯本,直接閱讀原版書的自由,與占全球大多數人口的英語使用者無障礙溝通的自由,擁有更多資訊接收管道,擷取資訊的自由。這種自由本身就足夠吸引人。

要真正認識一件事物的價值,最好的方法是動手嘗試。不知道學英語有什麼用?去讀一讀原版書,去聽一聽有聲讀物,去找英美人士聊一聊,這樣嘗試下來,相信你對這門語言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2.建立正向回報機制

僅僅認識到“學好英語很重要”還不夠,要培養持久而穩定的興趣,一定要建立正向回報機制。比如,我們可以使用更為有效的工具和材料來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回報。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好工具最大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減少技能習得過程中的無用功,讓我們以更為輕松的方式達到目标。比如使用 Kindle 更有利于培養初學者對閱讀原版書的興趣,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生詞問題;使用Mdict或歐路詞典可以讓單詞的查詢、記憶和整理更為簡單;選擇适合自己水準的材料可以克服學習的恐懼感,讓學習者更加容易進入狀态……關于這樣的工具和材料,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推薦過很多,可以檢視這幾篇文章: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學單詞方法?​​

​​怎樣選擇合适的英語閱讀材料,并建構閱讀體系?​​

​​怎樣提升詞彙功底:從消極詞彙到積極詞彙​​

3.将英語工具化

對一門技能建立持久而穩定的興趣,一定離不開大量的實際應用。在我看來,學習英語最好的狀态并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在努力學英語”,而是将學英語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将其作為日常生活的工具。在語言學習上,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堅持要比勞心費神的勤奮更為有效。

嘗試着将英語作為一種擷取資訊的手段,在使用中發揮它的價值。舉個例子,擷取國際資訊時優先選擇英語新聞報道(比如閱讀衛報或BBC新聞),這樣往往能接觸到第一手資訊。閱讀書籍選擇原版書而不是中譯本,這樣對原書的了解會更為準确。基礎較好的同學還可以嘗試聽有聲書,TED演講,甚至是美劇和脫口秀。

人的興趣是如何産生的?

結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