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最近有一部叫做“愛當機”的劇火了。

全名叫做《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Robots),每一集都是獨立的動畫短片,平均時長隻有15分鐘,我特别喜歡其中幾集關于機器人的科幻短片。套用這部劇的名稱,讓我們來聊一個現實話題:AI、隐私和機器人。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AI的燃料

AI技術與隐私保護是近年來越來越倍受關注的話題。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當今一樣到處充滿了對個人隐私的侵犯,也沒有哪個時代像當今這樣對隐私看得如此之重。事實上,你的隐私将無處可藏。

資料對于AI來說,就像煤炭之于蒸汽機,電能之于燈泡,汽油之于汽車。近年來,AI這台發動機已經再次發動,隻有源源不斷地喂給它更多的燃料,才能朝着遠方前進。這台發動機的能耗很高,燃燒效率有時卻不高,必須要足夠多的燃料。

汽車發動機必須在動力與節能之間尋找更高的平衡點,AI也必須在應用潛能和隐私資料保護(涉及資料的利用效率)之間尋找更适合的平衡點。

隐私的隐喻

關于隐私保護也在與時俱進,以前關注的個人隐私更多的是自身的私密性。明星在這個問題上是深受困擾的人群,整天被狗仔隊跟蹤,生怕被偷拍了不雅照片,吊詭的是,其實明星有時候更怕沒有狗仔隊跟蹤。隐私與自身利益永遠都存在着一個權衡。

随着時代發展和進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疊代演進,隐私的關注點也變得更為複雜。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AI的發展需要更多資料,每個應用APP在你第一次打開時,會給你一個巨長無比的所謂隐私保護協定,然後你看也不看就點了“接受”,當然其實看了也沒用,隻是告訴你他們是匿名擷取你的隐私資料,并且你的隐私資料不會被利用。

其實,這種隐私協定的潛台詞無非就是,要麼用我們的服務、默許我們收集資料,要麼就不要用。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天天被電話騷擾的你,有時候也許不介意多接一個騷擾電話。每逢佳節,商場超市促銷時,經常有信用卡推銷或者房産中介等促銷員給你一個小禮物讓你“登記”一下個人資訊,填個申請表,以得到後續他們“更優質的服務”或者得到“VIP身份”。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這裡其實更吊詭,明明是為了想要收集我們的資訊,卻讓我們填“申請表”。你想了一下,反正現在每個人的資訊都被大量的洩露了,也不差這點吧,反正他們都知道,無所謂,填吧,至少還能得到一個不錯的小禮物。實際上,你将“得到”更多。

這些商家線下獲客,有了聯系方式,後面就可以推送給你優惠券、促銷券、代金券,發放更多小禮品,後面竟然連你什麼時候需要買房、買車、買奶粉都知道了,還無微不至提供各種服務,有沒有很意外,有沒有很驚喜?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也許你會問:我的隐私資料是怎麼被偷走的?

其實,不是被偷走的。隻要你出門,就在洩露你的隐私,你的臉,你的聲音,你的背包的顔色,都是暴露在空氣中的隐私資料。在AI算法的眼裡,你就是一個行走的資料流。

你以為不出門就不會洩露資料了?随着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手環、智能音響、智能掃地機器人等這些高科技産品橫空出世,成為大衆娛樂的新熱點,AI應用場景甚多,數不勝數。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你又會說:哈哈,真扯!我覺得你說的這些資訊還好,我身邊的人都能看到啊,沒你說的那麼隐私吧?

其實在AI時代,關于人的一切資料都是隐私。你讓身邊人知道的資訊不一定願意讓更多人知道,否則你在網上的網名怎麼不用真名呢?天天帶着一張身份認證和支付用的臉出門不覺得不安全麼?隐私資料關乎的是你的個體資訊,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那麼,具體有哪些隐私資料呢?

基于你的個人身份資料,比如身份證号、手機号、家庭住址、工作地點,AI算法在各個社交平台上挖掘關聯關系,建立圖譜資訊,可以掌握你的社交層面的資訊,如朋友圈、親人圈、同僚圈,關系強弱,等等各種社會屬性資訊,構成一個完整的個人資訊畫像,這便确定了你這個獨一無二的“社會”人。

人工智能、隐私和機器人

基于你的生物特征資料,各種應用APP收集的面部特征、聲音特征,智能手環收集到的心率血壓特征、作息習慣、睡眠資料,健身應用中的體重身高、身體柔韌性、體脂含量等等,可以輕松被挖掘被模組化,這便構成了人這個實體存在的多元空間資訊。

上述兩類可獲得的資料隻要足夠多,加上你的各種行為資料,AI算法甚至可以推斷出你的人格資料(或者叫心智資料)——你的思維方式,你在想什麼,你的喜好,你的性格,形成描述人精神層面的内在模型。

舉個例子,一個很著名的關于人格與人性的模型叫做大五類人格特征模型,一般稱為OCEAN,這個模型包含了五類因素:開放性(Open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