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炳權: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對話”

作者:海外網

來源:北京日報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對話”

推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既是政治發展實踐的要求,也是理論自我完善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提出了新要求。推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通過對話平衡學術與政治、學人與學人、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張力。在這三對關系中建構新的平衡,纾解彼此間的張力,達緻共生共容的狀态,可拓展政治學話語體系生長的寶貴空間。

學術與政治的對話

處理好學術與政治的關系,是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關鍵。政治學話語的建構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活主題的變換有着密切關系。諸如政治體制改革、黨政分開、黨政統合、黨内民主、社會治理等理論主題,都是在與現實政治生活的互動中提出并深化研究的議題。改革的主題和社會主要沖突是時代的主旋律,恰恰是政治學話語言說的“主角”。是以,處理好政治與學術的關系是政治學得以發展的前提。

一是要尊重政治引導,強化學術自主。當代中國政治生活以“集中”為特色,這是曆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曆史合理性和現實可能性。政治學研究尤其是話語表達,需要保持“政治正确”,同時要保有學術性。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兼顧政治性與學術性。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政治實踐對學術的“規制”,卻看不到學界的努力對政治實踐産生的重大影響。學術研究的成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政治實踐,甚至變成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比如學界對黨内民主、協商民主、善治、政府創新、法治國家、社會治理等議題的研究及凝練的概念已進入黨和國家的正式檔案,有的還轉化為具體的政策,成為政治實踐的一部分。是以,我們需要告别總認為身處桎梏之中因而過度批判的心态,恰當地運用而不是濫用質疑與反思的專業力量。通過深入的科學研究得出的成果,一般都會實作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研究得越深,科學性越突出,越符合人民的利益,政治性也就越強。

二是提供學理支撐,反對搞學術投機。政治與學術的關系發生扭曲,往往表現為學術活動變成投機活動,這不僅嚴重傷害學術,更傷害政治,同時也讓政治無法尊重學術并輕慢學術。政治要的不是不實事求是的吹噓,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批判,而是貨真價實的學理支撐與展現真才實學的對策建議。作為學人不能低估政治實踐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我們的研究中,不乏帶有投機色彩的操作,學風浮躁,貌似始終在與熱點和前沿對接,實際上是“萬金油”,靠“揣測”“對焦”“投其所好”“打擊異己”謀求重視,争取“資源”,博得眼球。這樣做,貌似保持學術與政治相一緻,頗有“貢獻”,實則為害甚深。一是浪費了大量的學術資源,傷害學科的成長;二是毒害了青年,使有志于學術研究的青年得不到科學的傳承,卻有可能被惡劣學風污染;三是誤導實務部門的工作走向和認知邏輯,稱其為“進階黑”也不為過。

學人與學人的對話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政治學人百花齊放、百家争鳴,集思廣益,增加包容度,減少對立思維,找到最大公約數。在當下,正值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關鍵期,需要學人通力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開展正常的學術批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一是尊重學術的演進邏輯。當下,我們推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時,需要“瞻前顧後”,總結以往的成績和不足,為更好地發展提供有益的思想和理論資源。我們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對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都無法與前人的成果相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仍然在建設和發展中,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學發展成果充分反映了政治實踐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會繼續推進,與之相适應的政治學話語也在發展進步。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一緻性,決定了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不太可能獲得“革命性”創新,更無法想象搞出所謂的“颠覆性”成果。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可知“繼往開來”是當下推動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基本路數,是以需要對前人的努力和成果抱有起碼的尊重,而不是通過否定過去同侪的努力而擷取自己的“話語權”。

二是尊重學術的新樣态。21世紀以來,政治學界在學科、隊伍、議題、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越來越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學者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主力,協商民主、國家治理、賢能政治等新議題不斷湧現,實證研究方法得到廣泛應用,以分化、多元為特點的新政治學研究所學生态已經形成。新的研究格局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言說方式和研究方式,這未嘗不是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是以,尊重以至珍惜這一局面,無疑是給話語體系的生長留有空間。做到“和而不同”的關鍵是開展正常的學術批評。不正常的學術批評,一方面是“自說自話”,通過“敵我劃分”,将學術上的質疑視為意識形态的敵對,進而将其劃入政治問題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是劃分敵我式的政治性批判,借“政治正确”的強沖擊力,打壓、削弱甚至消除“異己”的觀點。不正常的學術批評為害甚大,對學術的成長是不利的,對政治學話語體系推陳出新也是有害的。

中國學術與世界學術的對話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是學術研究過程,需要廣泛而深入的國際交流。中國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個是對内搞活,一個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使我們獲得了成功的外部環境和外部條件。對于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來說,也是按這個邏輯展開的。對外開放,給政治學提供了“補課”的資源。當然,我們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有一個以誰為主的問題。總體上我們是以“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為主原則。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主要是對西方話語的盲從和照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總體上在多方面取得進步,政治學話語體系也是如此,但進一步的建構任務仍然需要積極的對外交流。隻有在更加積極的開放交流的基礎上,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而不是以虛驕的話語來設定交流上的障礙。一些讨論持狹隘的“中國優越論”,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如趙鳴歧、張放指出,“我們應該基于事實,心平氣和地與西方話語和知識體系展開對話。這種對話,既不是基于意識形态分歧的政治性表白,亦不是基于民族自尊的深情呐喊,更不是意氣用事的強詞奪理,而是基于嚴密學術邏輯和謹慎現實觀察的溫情言說。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建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赢得主動、獲得尊敬。”

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是世界性的,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部分。我們強調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是要總結中國實踐和展示中國智慧,是強烈自信心的表現,這種自信心,要建立在充分開放的基礎上。陳曙光認為,“當下特别需要防止‘逆開放’的問題。不是要走向以傳統對抗現代、以落後诋毀進步、以民族拒斥世界、以特色貶損普遍的歧途,不是為了從現代退回到前現代之中。”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絕不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一套真正能産生世界影響力的本土話語不僅要在内部邏輯上實作自洽,更重要的是必須正面回應源自西方視角的挑戰和質疑。中國需要世界,更重要的是,世界需要中國,談火生、楊婕指出,“中國政治學界應該加強與國際學術界和相關學科之間的學術對話。就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而言,這一方面是中國政治學作為一個學科40年發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國際學術界的内在需求,因為中國作為一個複興的大國,其走向複興的曆程和發展趨勢是國際學術界非常希望了解并加以剖析的。可以說,中國自身的發展為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而且為中國政治學走向世界搭建了舞台。”隻有在深入了解和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回答“中國社會的哪些特點使得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優勢無法發揮”以及“中國采取不同于西方的制度為何能夠做得更好”這兩個問題,才能夠建立真正屬于中國的民主政治話語。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