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環境已經變了

一個讀者昨天找我抱怨,他在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做管理,今年公司大幅降低年終獎。

他内心很不忿認為自己努力一年做的貢獻也不少,看财報公司利潤雖然下降了些但也沒少賺,依然是印鈔機般的存在。而他所在的部門更是超額完成營收利潤目标,不多發錢就算了憑啥還要少拿。

他很想不通為啥公司非要省這麼點開支?

其實大環境早已經變了,有的人感覺到了看透了,有的人感覺到了卻看不透而已,而有的人甚至毫無覺察。

目前我們正處在什麼狀态?處在資本流動性近乎靜止的狀況。前文我說過一個觀點:網際網路過去這些年賺的是誰的錢?小錢來自消費者、大錢來自美聯儲。

有人要問了:這跟美聯儲有啥關系?

很簡單過去這些年美聯儲瘋狂放水導緻融資成本基本免費,曾經的時代我這種水準的創業者都能憑一個PPT就融資幾百萬。

無數網際網路小公司融資上市,這個過程追求的就是快,當時有個說法:網際網路為快不破。快一步就能先研發出産品、占領市場講故事最終上市成功。

當年網際網路有好幾次大戰:58/趕集、滴滴/快的等。為啥要打仗?說白了就是要搶美聯儲的水龍頭。

這些大戰的結局大家都知道:58先于趕集上市成功,趕集就隻能賣給58,滴滴比快的快了那麼1%,快的就隻能委身滴滴。

賺美聯儲的錢+快,是網際網路行業曾經的底色,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給打勞工高薪和獎金。

不知不覺這種高薪讓很多網際網路打勞工開始理所當然、開始認為這是自身能力的回報、開始幻想一輩子拿高薪了。

其實你拿高薪的原因并不是多牛逼而是因為市場,市場是那隻看不見的手。

老闆要接美聯儲的水、要拿投資人的錢、要快速研發産品講故事、老闆就得唯快不破。

快速招人、快速研發、快速推廣、快速融資、快速上市。

你看看一個快貫穿始終,但快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要多花錢。大家都招人人才是不是就貴了?人才招進來要讓他天天打雞血高效加班是不是要多發獎金多搞福利?是不是要連帶給一點點期權?

而彼時的市場也獎勵這種把快作為天條的團隊,比如早期的騰訊、阿裡、百度、360等等。

百度創業期挂的橫幅是:拼命四年、少工作20年。言外之意四年賺到20年的錢,後來做到了嗎?超過了,那幫子人不顧日夜的幹了幾年賺了上百年的錢。

那個年代老闆被人诟病最多的是996是讓員工加班,2019年可以看做是這個時代的尾聲。

當年應屆生中的佼佼者都快被搶人大戰弄到年薪百萬了。巨頭們甯願不用人也要把人才荒廢到自己的麾下,就能魔幻到這種程度。

其實你以為計算機畢業和土木畢業的學生能力上有啥差別嗎?

為啥你畢業拿幾十萬高薪,土木畢業就吃土打灰呢?是因為能力比他們強?還是因為天賦比他們高?還是讀書期間更刻苦?

其實都不是,還是美聯儲放水還是市場決定的。

這裡面的市場還包括曾經的網際網路的确有生态位有新領地,是以美聯儲才能定向給網際網路放水。

而這一切早就在改變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早在幾年前就以觸頂,新的業态遲遲無法突破(AR/VR/元宇宙之類)、美聯儲從2019年開始加息。

這些事情的改變讓網際網路融資從近乎免費過渡到無比昂貴。而網際網路的老闆們也不必再追求快,因為已經進入了存量搏殺階段,這個階段很難融資很難開辟新業務大家都隻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耘得更好。

這個時代不再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就跟打仗一樣,當你要千裡取山頭那當然要快,你要守城安營紮寨那必須是步步為營。

是以我們看到巨頭們紛紛放棄新業務聚焦核心業務内部的考核标準也從gmv改變為利潤。

提升利潤是新時代網際網路公司的首要任務,這意味着公司能活得有多好、活得有多久。

回到讀者的問題:公司利潤爆棚為啥還要減少我的年終獎?

這明顯是定位偏差了,利潤永遠是老闆的,所謂的人才無非是人礦資源。

為啥每個公司都有人力資源部門?人力資源是啥意思?

意思是你就是勞動力、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生産要素。這很殘酷但很真實,這就是商業。

你以為自己能力卓絕學富五車、你以為賺了利潤就要給你分?想啥呢?你隻不過是老闆的資源和工具而已。

資本論都看過吧,勞工受雇于老闆産生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歸老闆所有,這裡的剩餘價值就是利潤。

時代紅火之際你以為高薪是老闆發的,是因為公司利潤多?是因為自己能力強?錯,你的高薪是美聯儲和市場獎賞給你的,原因隻不過因為你恰好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戰場。

想通這些你一定會更坦然的面對最近的波動,年終獎減少算個啥?工作還在、工資沒降你就跑赢大部分人了。

最近還有幾個應屆讀者找我咨詢,他們有的遭遇入職大廠幾個月被裁、有的人被毀Offer。

有一個被裁的讀者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很痛苦很自責。其實大可不必,個人微小的力量遠不足以對抗時代洪流和康波周期。

但個人可以做的是收拾好心情、苟住等待時機。前文我說過一個華科同學的案例,這哥們畢業加入百度,09年恰逢全球危機一波被裁,彼時他才工作三個月隻能重新出發找工作,找了快半年才入職一個小公司。

但他沒有放棄自己,依然認真工作拼命學習,兩年後他重回大廠,五年後離職創業做醫療生殖軟體領域。

今天他已經是一家年利潤過千萬的企業CEO,早已實作了人生的逆襲。

資本低潮終究會過去,網際網路新的業态依然在孕育中,美聯儲的加息周期最晚到2024年也将改變。

在環境改變之前我們要做的是:留在牌桌上。

也給大家一些後續工作的建議,就三點:

1.盡可能做公司的核心業務

這點三年前我就提過,現在就更重要了。身處核心業務能更大程度保障我們的個人安全。

騰訊的微信和遊戲、阿裡的電商、頭條的抖音、美團的外賣,這些就是核心業務。

未來一段時間内,巨頭們會繼續縮減非核心業務的投入,聚焦到核心業務。我們亦要有所行動。

2.思考人生的planb

這不意味着你要開展副業、你要急于跳槽。但這意味着你要多思考多和自己對話。

思考什麼?思考國家支援的方向、新的機會、思考如果失業了你要幹啥、思考你有哪些興趣愛好甚至能慢慢做成一項事業。

有了這些思考當意外來臨之際,我們會更坦然。

3.嘗試用商業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商業視角是個好東西,比如今天我講的網際網路高薪本質、再比如之前說的下雨天外賣小哥不但不郁悶反而狂喜。

打工要懂商業嗎?也許你隻是一名碼農隻負責敲代碼,但最終組織的成敗依然取決于商業而不是你的代碼。

懂商業可以讓我們更深刻的認知社會運轉規律,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遊刃有餘。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打勞工最終依然将脫離平台生存,或被動或主動,那時候商業sense将是我們緻勝的法寶。

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A5MTU4NA==&mid=2247508060&idx=1&sn=4040d46158c92397510f3f53e40c56d5&chksm=9f16bf33a8613625faeb9a54a36f2e14d88b2a3721bcb69a9016d1838f20c9ad01b669e651f5&mpshare=1&scene=23&srcid=0106CkwSRzlCAOkyIIkXsJ7w&sharer_sharetime=1672983323641&sharer_shareid=d79970ccf4c27d4b3a8548127b0f887d#r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