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harePoint開發中發現的SharePoint本身的一些問題

      在進行SharePoint開發的過程中,我發現了SharePoint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

      問題如下:

1.我開發的一個功能子產品是将一個Silverlight工程內建到SharePoint網站中。剛開始Silverlight工程是可以進行調試的,但是過了幾天重新調試這個Silverlight工程的時候,卻出現了“目前不會命中斷點,還沒有為該文檔加載任何符号”的錯誤提示資訊。于是我重新檢查了整個解決方案裡SharePoint工程和Silverlight工程的相關屬性的配置,比如在SharePoint工程的屬性設定的SharePoint欄下,勾選Enabling Sivlerlight debugging這一項,如右圖:

SharePoint開發中發現的SharePoint本身的一些問題

;還有設定這個方案的Signal startup project屬性為方案中的Sharepoint工程。重新檢查以後,這些配置都沒有問題。搞得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仔細想了想可能是伺服器的IE浏覽器(也就是調試時用的浏覽器)由IE7更新為IE9的緣故。是以,我抱着試試的心态把IE9的更新解除安裝了使IE浏覽器的版本變成了IE7,然後重新調試整個解決方案。結果讓我傻眼了,居然又可以調試了。哎,微軟居然沒有讓自己的産品之間實作友好的相容,或者給出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資訊也行啊。

2.在SharePoint網站中的企業維基部分,有一個可重用内容清單。我們可以在該清單中建立可重用内容清單項,而後在編輯wiki頁内容的時候就可以将這些我們自己建立的可重用内容添加到wiki頁中。在建立的可重用内容中還可以添加一些頁面内部的超連結(也就是錨)。但是經過測試我發現,在可重用内容中添加頁内超連結時,當我使用的浏覽器為IE7時,這些我建立的頁面内部連結跳轉會發生錯誤,而當我使用IE8浏覽器建立這些頁内超連結,并點選可重用内容中的頁内超連結時超連結的跳轉完全正确。是以,在建立可重用内容時(尤其是那些内部有頁面内部超連結的可重用内容),應該選擇使用IE8浏覽器。

3.重裝OS Windows Server 2008、sql server2008和SharePointserver 2010以後,将之前備份的内容資料庫還原到了sql server中,然後用備份的内容資料庫替換了sharepoint-80應用程式的内容資料庫。進行這些操作以後,之前的網站集的相關東西都恢複了,但是網站集中所有人員群組關于文檔的相關權限卻丢失了。我通過一些代碼重新周遊每個文檔庫的文檔并給相關使用者或組重新賦予對該文檔的特定操作權限的辦法來修複使用者關于文檔的權限。這個問題能否有比較好的方法進行解決,希望同行們能給一些建議。

4.在IE8中建立一個文檔時,相應的itemadding事件不起作用,建立時會通過用戶端office應用程式建立一個word文檔;但是添加文檔或上載文檔時,相應的itemadding事件起作用了。而在chrome中建立、添加、上載文檔時,itemadding事件都能起作用,而且在chrome中建立一個文檔時,浏覽器直接可以跳轉到CreateNewDocument.aspx,EditForm.aspx,WordEdit.aspx等友好的建立和編輯頁面。這裡其實是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不同浏覽器中,争對文檔庫中的文檔的itemadding事件處理器的觸發效果不一樣。不知道為何這樣!第二個問題是通過不同的浏覽器登陸網站在文檔庫中建立文檔時,一個是調用電腦安裝的office軟體來建立word文檔,而另一個是可以直接跳轉到相應的建立文檔的web頁面,如CreateNewDocument.aspx,EditForm.aspx,WordEdit.aspx。其實按照正常的需求,應該是第二種方式實作文檔庫中文檔的建立。不知道到為什麼出現了第二種問題,難道是整個SharePoint網站的相關配置不正确?希望同行們能給一些建議。

5.當使用者1通過chrome浏覽器在該庫中建立一個文檔document1時,除了使用者1以外的其他使用者進入該文檔庫時無法看到使用者1建立的文檔document1,但可以看到使用者1上傳到該庫中的文檔。

6.當電腦中目前已經打開了一些word文檔時,在ie中以使用者1登入系統建立文檔,此時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彈出一個使用者登陸的視窗,而建立的文檔的“建立者”屬性和“修改者”屬性卻是admin。隻有将目前電腦中的所有word文檔關閉以後,使用者1再在文檔庫中建立文檔時才會彈出使用者登陸視窗,使用者1登陸以後進行文檔的建立工作,那麼此時建立的文檔的“建立者”和“修改者”屬性才是使用者1。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KnowledgeSky/archive/2013/03/27/298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