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事園漫步

作者:費段子

這是2000年刊登的一篇散文,在頭條再發,打算增加一些插圖。遺憾的是,當時的紀事園地塊,經過幾次改造,文中提及的石碑、三個四面亭和八個“帆狀”點景早已不複存在,如今隻能從網上搜到四面亭和“帆狀”點景的圖檔了……

紀事園漫步

晚飯後,間或到紀事園漫步,一是考慮“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二來路途近,家住胡家巷,出家門,越過斑馬線,便可領略到紀事園的大緻風貌。最主要的當屬每次散步總能給我帶來發現的喜悅,進而享受一個好心境。久而久之,漫步紀事園竟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課”。

紀事園漫步

此為紀事園裡的四面亭

正是夕陽隐退,皎月方挂的時候,路燈還沒有亮,沿着人行道朝着東南方向走,不到兩分鐘,淮河紀事園宛如一幅風景畫在我的眼前鋪展開來。

紀事園漫步

淮河紀事園,顧名應是以淮河所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為題,按年月順序叙事的碑文陳列為主的公園了。這樣想着,忽見眼前一片橘黃、乳白,璨若群星的路燈,草坪燈亮了起來。借着燈光,依次排列的石碑上分别刻着的《淮河的自然概況和人文景觀》《淮河的變遷和災害》《淮河的治理與利用》等标題字樣依稀可辨。

紀事園漫步

此為紀事園裡的“帆狀”點景

作為以弘揚源遠流長的淮河文化為主題的建築群體的代表,淮河紀事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碑文石刻,倒是錯落的三個四面亭和八個“帆狀”點景(在自然風景區,經過人為的設計而起美化作用可以作為風景點的建築)。

紀事園漫步

郭黛恒在《大陸古代的幾種建築》裡寫到了亭,稱她既是供遊人在内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築(在風景區中便于遊人飽覽到最優美景色的建築),又是供遊人自外觀賞的點景建築。這裡的亭設計成了四面,由四根方柱支撐,周圍的長條凳自然圍成了一個正方形,是典型的四面亭。

站在亭内,舉目眺望,不遠處,走在水上的遊舫燈光璀璨,那倒映的遊舫,不禁讓我想到《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憶起朱自清的“華燈映水,畫舫淩波”、俞平伯的“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來。雖然朱先生是細膩而深沉,俞先生的細膩而委婉,但都寫了河上歌妓的靓裝香氣、聲歌浪語,寫了畫舫穿梭、迷亂而又鬧轟轟的景象。

紀事園漫步

而這裡縱使是夏日,即便是将來,也不會過于繁喧,更不會有濃妝豔抹的歌妓,有的隻會是漁家兒女抒懷的幾首歡歌。

置身亭外,看四面亭,似有些中西合璧的味道,亭尖猶如淮河紀事園伸向天空的小小觸角,感受清新的空氣,拂面的微風,皎潔的月光,使四面亭顯得生趣盎然;四周披挂的彩燈閃爍個不停,四面亭的輪廊更覺分明,讓人體味“建築是凝固的藝術”的真正内涵。

紀事園漫步

歸來的時候,我沒有走原路。走在已經鋪就恍若銀蛇的或石闆或鵝卵的小路上,或橘黃或乳白的路燈為我引路,累了飛來椅為我提供小憩,吃些自帶的瓜果也無須煩心果殼的去處,自有型式各異的垃圾箱為我提供友善……

紀事園漫步

踏着小路,不覺豔羨起飛來椅上依偎的情侶,惦念着紀事園的小橋流水來;回眸攜手相伴的老人,遠眺如柱的噴泉,近看如茵的草坪,心中燦爛起一支無法熄滅的聯想的火苗--紀事園确似一壇封存了許久的佳釀,醇香醉人;到這裡漫步,如啜一盅酽茶,如飲一杯好酒,曠怡心情,長人心智;恰如靈魂受到透澈的沐浴,讓我久久沉浸于一種靜思默想,體察人生況味的泰然心境之中,不啻為“三省吾身”的好去處,實為難得。

紀事園漫步

這可不可以稱得上是決策者、建設者為我們創造和墾植的一方精神領域的綠蔭和淨土呢!想到這,不覺額手稱幸,心中自然洋溢着暖融融的快樂,猛一擡頭,不覺已到家了。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