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作者:玄明Hanko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1、引言

服務架構是一種以服務為中心的軟體設計模式,将應用程式拆分為一組小而自治的服務單元。随着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軟體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服務架構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本文将簡要介紹服務架構的發展史,包括單體、SOA(面向服務的架構)和微服務。

2、單體架構

單體架構是指一個軟體系統中的所有功能都內建在一個單一的程式中。在這種架構下,所有的子產品群組件都直接耦合在一起,這使得系統的擴充和維護變得非常困難。然而,在早期的軟體開發階段,由于技術限制和資源有限,單體架構是開發者們的主要選擇。

以下是單體架構的主要特點群組成部分:

  1. 單一代碼庫:所有的功能和子產品都被組織在一個單一的代碼庫中,通常是一個單獨的代碼庫或一個單體項目。
  2. 單一部署單元:整個應用程式被打包成一個單一的部署單元,通常是一個獨立的可執行檔案或一個Web應用程式歸檔檔案(WAR檔案)。
  3. 緊密耦合:所有的功能和子產品之間存在緊密的依賴關系,它們共享資料庫、類庫和其他資源。
  4. 單一資料庫:應用程式通常使用單個共享資料庫來存儲和管理資料。
  5. 單一使用者界面:應用程式通常具有單一的使用者界面,使用者通過該界面與應用程式進行互動。
  6. 單一部署和擴充:整個應用程式需要一次性部署和擴充,無法對某個特定的功能或子產品進行獨立的部署和擴充。

盡管單體架構在過去是一種主流的軟體開發模式,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戰:

  1. 可擴充性受限:由于整個應用程式被作為一個單一的部署單元,是以在應對高負載和大規模使用者通路時,往往需要水準擴充整個應用程式。
  2. 靈活性不足:由于子產品之間存在緊密的耦合關系,是以對某個特定子產品的修改或更新可能會影響整個應用程式,導緻開發和部署變得複雜和困難。
  3. 技術棧限制:單體架構往往使用統一的技術棧,限制了開發人員在選擇和使用新技術時的靈活性。

盡管如此,單體架構仍然在某些場景下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别是對于小型應用程式和簡單業務需求而言,它可以提供簡單、快速的開發和部署方式。然而,随着業務的發展和要求的增加,許多組織開始轉向更靈活、可擴充的架構模式,如面向服務架構(SOA)和微服務架構,以應對更複雜的軟體開發需求。就像《人月神話》中提到的煙囪式問題一樣:煙囪式指的是應用程式的不同子產品或元件之間缺乏有效的通信和內建,導緻它們成為互相獨立的"煙囪"。每個煙囪通常具有獨立的代碼庫、資料庫和使用者界面,它們之間缺乏協作和共享。這種架構模式可能導緻資訊孤立、重複的功能開發、難以擴充和維護等問題。為了解決煙囪式架構帶來的挑戰,許多組織轉向面向服務架構(SOA)和微服務架構,以促進子產品間的解耦和靈活性。這也引入了我們下一個話題SOA。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3、SOA

SOA(面向服務的架構)是一種軟體設計和開發的架構風格,它的主要思想是将應用程式劃分為一組可重用的、自治的服務,這些服務通過定義的接口進行通信和內建。SOA的目标是通過解耦服務,實作松耦合、可擴充和可維護的系統。

以下是SOA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則:

  1. 服務(Service):服務是SOA的基本建構塊,它是一個具有清晰定義的功能單元,通過接口暴露其功能和能力。服務可以是獨立的、自治的,可以由不同的團隊開發和維護。
  2. 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者是實作和釋出服務的元件或系統。它負責将服務的功能實作為可供其他應用程式或服務使用的形式。
  3. 服務消費者(Service Consumer):服務消費者是使用服務的元件或系統。它通過調用服務的接口來擷取所需的功能和資料。
  4. 服務接口(Service Interface):服務接口定義了服務的可用操作和資料格式。它規定了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消費者之間的通信協定和規範。
  5. 服務注冊與發現(Service Registry and Discovery):為了使服務消費者能夠找到可用的服務,SOA通常使用服務注冊與發現機制。服務提供者将其服務注冊到中央系統資料庫或服務發現機制,服務消費者可以查詢該系統資料庫或機制以發現所需的服務。

SOA的優勢包括:

  • 松耦合:通過服務接口的定義和規範,服務之間解耦,使得系統更加靈活和可維護。
  • 可重用性:将功能劃分為獨立的服務,可以在不同的應用程式中重複使用,提高開發效率。
  • 可擴充性:可以根據需求增加或替換服務,實作系統的水準擴充和靈活性。
  • 互操作性:不同平台和技術棧的應用程式可以通過定義的服務接口進行通信和內建。
  • 增量開發:可以獨立開發和部署不同的服務,進而實作快速疊代和部署。

需要注意的是,SOA是一個架構風格,它不依賴于特定的技術或工具。在實踐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技術和協定來實作SOA,如Web Service、RESTful API、消息隊列等。

4、微服務架構

微服務架構是一種更加靈活和可擴充的服務架構模式。在微服務架構中,應用程式被拆分為多個小型、獨立的服務單元,每個服務單元負責一個特定的功能。這些服務單元可以通過輕量級的通信機制(如HTTP RESTful API)互相協作。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在于其高度可擴充性、易于維護和快速疊代。同時,由于每個服務都是獨立的,是以可以針對具體需求進行優化和定制。

微服務架構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演進階段,也可以稱為三代微服務架構:

4.1、第一代微服務架構

初始階段的微服務架構主要關注服務的拆分和自治。這一階段的微服務架構使用輕量級通信協定(如REST)進行服務之間的通信,并依賴于簡單的服務注冊和發現機制。代表性的第一代微服務架構包括Spring Cloud的Dubbo。

  • Spring Cloud:Spring Cloud是一個基于Spring架構的開源微服務架構。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群組件,用于建構和部署分布式系統中的各個微服務。Spring Cloud包含了服務發現、負載均衡、斷路器、配置管理、網關等功能,使得開發者能夠更輕松地建構和管理微服務應用。常用的元件包括Netflix OSS(如Eureka、Ribbon、Hystrix)、Spring Cloud Config、Spring Cloud Gateway等。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 Dubbo:Dubbo是阿裡巴巴開源的一款高性能Java RPC架構,也是第一代微服務架構的代表之一。Dubbo提供了分布式服務治理的解決方案,包括服務注冊與發現、負載均衡、服務路由、容錯處理等。Dubbo支援多種協定和序列化方式,并提供了豐富的擴充點,使得開發者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Dubbo在國内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大規模分布式系統中展現了良好的性能和穩定性。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這些項目在第一代微服務架構的發展和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開發者建構和管理分布式系統中的微服務,解決了服務發現、負載均衡、容錯處理等關鍵問題。這些項目在實際應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并得到了廣大開發者的認可和使用。

4.2、第二代微服務架構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Service Mesh是一種用于處理微服務之間通信的基礎設施層。它通過在服務之間插入一個專用的代理(通常是sidecar代理),來管理和控制微服務之間的通信流量。Service Mesh提供了豐富的功能和特性,包括服務發現、負載均衡、故障恢複、安全性、監控和跟蹤等。

Service Mesh的核心概念是資料平面和控制平面:

  1. 資料平面(Data Plane):資料平面由一組用于處理實際請求和響應的代理組成,這些代理位于每個微服務的旁邊(sidecar)。代理通過攔截和轉發請求,實作服務之間的通信和資料傳輸。代理可以提供負載均衡、流量控制、故障恢複等功能,同時也可以進行安全性、監控和日志記錄等操作。
  2. 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控制平面負責配置、管理和監控資料平面中的代理。它提供了集中化的管理界面和控制接口,用于配置路由規則、定義政策、執行故障恢複和安全政策等。控制平面可以根據需求自動更新代理的配置,實作服務之間的無縫通信。

Service Mesh的優勢在于它提供了一種解耦的方式來處理微服務之間的通信,使開發者可以專注于業務邏輯的開發而無需關注底層的通信細節。它提供了更好的可觀測性、安全性和可擴充性,同時也使得服務之間的通信更加可靠和彈性。

在Service Mesh領域,一些知名的項目包括Istio、Linkerd和Envoy等。這些項目提供了一套完整的Service Mesh解決方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随着Service Mesh的發展和普及,它正在成為建構和管理微服務架構的重要工具和技術之一。

一個常見的service mesh的例子是開源項目Istio,它是一種透明地覆寫在現有分布式應用程式上的service mesh。Istio的強大功能提供了一種統一和更高效的方式來保護、連接配接和監控服務。Istio是實作負載均衡、服務間認證和監控的途徑,而且幾乎不需要或不需要修改服務代碼。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5、未來的微服務架構與技術棧

服務架構的進化之路:探索服務架構的演進之路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要忘記加個關注、點個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