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路就在腳下!” 這裡的村民日子越過越幸福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原副主任、獨龍江鄉鄉村振興上司小組副組長高德榮是黨的二十大代表。過去40多年間,在中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獨龍江鄉,高德榮帶領獨龍族同胞從貧困走向富裕。他也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面對面》推出《共和國功勳人物》,專訪了高德榮。

  鄉親們過不上好日子,自己覺得沒臉

  獨龍江鄉地處中緬、滇藏接合部,千百年來,獨龍族群衆聚居在高黎貢山與擔當力卡山之間狹長的獨龍江流域。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但由于發展基礎薄弱,交通閉塞,這裡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1954年,高德榮出生在這裡。

  高德榮:外來的漢族大哥大姐來獨龍江交往也比較多一點,這些外來的大哥大姐都讀過書,都是有知識的人,老人們我爺爺奶奶都知道讀書人不得了,有知識的人不得了。

  記者:當時他們的想法是什麼?

  高德榮:老人們的希望必須讀書,讀書人通過知識來解決問題才有希望,讀書人才能夠參加工作,拿到錢以後才能夠解決問題,當時就是那麼簡單的道理。

  黨和政府在獨龍江鄉建起學校,為獨龍族同胞提供免費受教育的機會。1972年,18歲的高德榮國中畢業,考上了位于州府所在地的怒江師範學校。第一次到怒江師範學校去的路程讓高德榮記憶深刻,他先滑着溜索、翻山越嶺,步行到達縣城,然後乘坐長途車,整整走了10天才從家鄉到達了學校。

  1975 年,高德榮從怒江師範學校畢業後留校,擔任學校團委書記。在很多人眼中,高德榮實作了靠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夢想。然而,1979年,他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選擇。他辭去怒江師範學校的工作,回到家鄉,在獨龍江鄉巴坡國小任教。

  記者:如果回去的話,那就意味着你在州府裡面打拼的一切都沒了?

  高德榮:光是我一個人拿工資,過好家裡面日子,這個對自己來說,也是可以說心裡面放不下。

  記者:放不下什麼?

  高德榮:家鄉還在窮。

  記者:但是您已經改變了,我的日子已經改變了。

  高德榮:光我一個人過好日子不行,周圍我們家裡面父老鄉親過不上好日子,自己還是覺得沒有臉,不踏實,要讓很多孩子們讀書,很多同胞們的孩子要培養出來。

  首先要解決路的問題

  後來,高德榮走上上司崗位,1984年到1990年,他先後擔任獨龍江區副區長、獨龍江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職務。當鄉長的時候,高德榮曾大着膽子帶上鄉裡的兩位幹部直奔昆明,向省有關部門反映獨龍江的實際困難,争取到上百萬元項目資金後,他立即領着大家擴建了鄉衛生院、中心學校。但是,高德榮心裡清楚,鄉親們最缺的是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當年,連接配接獨龍江鄉和貢山縣城的僅有一條一米多寬,長65公裡的人馬驿道。這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出資為獨龍族修建的第一條路,它讓獨龍族群衆有了與外界聯系的通道,去縣城從一個多月的路程縮短到了7天,但是卻無法滿足擺脫貧困的需求,并且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大雪封山,獨龍江就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高德榮:當時這裡面要解決什麼問題,首先要解決路的問題。

  記者:要想富先修路。

  高德榮:要想富先修路,首先獨龍族趕不上人家,就是沒有路,路是獨龍族卡脖子最大的困難。

  在任獨龍江鄉鄉長期間,高德榮也為修公路的事情四處奔走,但當時要錢沒錢要物沒物,根本無法實作。1990年,高德榮到貢山縣任職,先後擔任副縣長、縣委副書記、縣長等職,這給獨龍族群衆帶來了希望。

  高德榮:組織上把我調到縣裡面,這時候老鄉們都知道了你調到縣裡面,這回要當官了,一定把公路要下來,公路必須修通,才能解決獨龍族貧窮的問題,為這個問題,連續一個星期來送我,全鄉來送我,他們的願望要我來實作。

  記者:您覺得您能實作嗎?

  高德榮:非常難,我1993年當了省裡面的人大代表,被選上代表以後,老鄉們的願望可以在省人代會上彙報反映。

  高德榮上省城、進北京,想盡辦法籌措修路資金。可喜的是,曆經4年的艱難建設,1999年,從貢山縣城通到獨龍江鄉的獨龍江公路建成通車,獨龍族群衆告别了無公路的曆史。

  随着獨龍江公路通車,他們的生活發生着可喜的變化,然而,因為大部分位于海拔3000米的“雪線”以上,在大雪封山的大半年時間裡,獨龍江公路無法通行,依然制約着獨龍族群衆脫貧緻富的步伐。

  高德榮:大雪封山半年以上,我說人家走一萬年,我們獨龍族才走五千年。人家走一百年,我才走五十年。人家走一年,我才走半年,怎麼趕得上?

  沖破大雪封山,是獨龍族人的夢想,辦法就是在雪線以下打通一條隧道,讓公路避開積雪,這條“夢想隧道”成為高德榮下一個努力的目标。2003年,他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兩會期間,高德榮向中央上司反映了獨龍族群衆面臨的難題。獨龍族群衆行路難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獨龍江公路隧道建設被提上日程。

  “老縣長”的為官之道

  2006年,高德榮當選為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向組織請求,把辦公室搬到獨龍江。高德榮搬進獨龍江邊一間破舊的老房子裡,這裡成為他的辦公室和住所,身邊的人都清楚,他心裡裝着獨龍族同胞。高德榮在縣裡工作20多年,一家四口就擠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裡,州裡考慮到他家的實際困難,多次提出要給他買房子的房款,但他都堅決不要。

  高德榮:當時的待遇好,拿了錢,還給我買房子的25萬塊錢。

  記者:您拿了這筆錢沒有?

  高德榮:沒有拿,我們這裡非常貧困,5萬塊錢蓋一棟房子,可以解決5家人的問題。

  記者:這是待遇,這不是說非分的。

  高德榮:這個我知道,光是我一個人有這個待遇,你這個人的良心是石頭長出來的嗎?人的良心都是肉長出來的,其實你一個人也不當事,有這個待遇不保險。

  記者:不保險,那您覺得什麼保險?

  高德榮:大家有了,你有了我也有了就保險了,你有了人家沒有就不保險。

  有一次,高德榮到昆明辦事,正好準備結婚的兒子也要帶未婚妻去昆明拍婚紗照。但兒子知道父親的原則,最終也沒有開口提搭便車的事情。

  記者:自己要結婚的兒子搭您的車去昆明,有什麼不可以?

  高德榮:這個不行,公是公,私是私。

  記者:您不是說為他單獨開車去一趟,您本來是公幹,他搭您的車。

  高德榮:這個車不是我的車,現在你的位置不是你家的位置,這個光不是我家的光,你要占便宜人家肯定說,他家有人當縣長了,占國家的便宜。

  記者:假如那天要搭您車的不是您兒子,是一個獨龍鄉的老百姓您讓不讓?

  高德榮:其他人讓搭。

  記者:别人就能搭。

  高德榮:别人可以搭,因為他不是我家人,不要占國家的便宜,自己就算苦一點,也不要占這個便宜,我說的“三該三不該”——不該做的事不要做,不該想的問題不要想,不該說的話不要說;該做的事都做不完,該想的問題都想不完,該說的話都說不完,“三該三不該”。

  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幫扶下,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工程啟動,一條長達6.68公裡,投資3.4億元的獨龍江公路隧道正式開工建設,高德榮變得更加忙碌。

  每年大雪封山,他與交通局的職工一起睡工棚、吃幹糧,參與清雪通路工作。有一次,他和另外兩人被突如其來的雪崩掩埋,幸虧在場的裝載機手及時發現,才被救了出來。談起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曆,高德榮隻是輕描淡寫地說:“上司幹部就是要帶領群衆一起幹活,你不幹,路就在天上。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2014年4月10日,随着一聲巨響,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宣告獨龍族同胞結束了大雪封山的曆史,現場目睹這一曆史時刻的高德榮激動萬分,“千年的鐵樹開花了,萬年的冰雪融化了,獨龍族人民實作了獨龍夢”。

  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改建完工通車,原來颠簸的石子路已經被平整的瀝青路面所替代,從縣城到獨龍江鄉的路程從3天縮短到了3個小時。

  記者:和外界的聯系變得更緊密了,這個時候獨龍族拿什麼去緻富?

  高德榮:這個問題已經起步了,過去是馬幫馱進來滿滿的,回來全部是空空的,現在可以說空車進去滿車出來,就是拉出來貨了。

  記者:運什麼出去?

  高德榮:獨龍江要全部退耕還林,退耕還林以後要幹什麼?現在獨龍江上面看着都是樹,下面都是草果,這個産業我當時說是綠色銀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