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1860年,美國有鐵路49324公裡,英國有14605公裡,而中國卻一公裡也沒有。

1863年7月,上海27家洋行聯名向江蘇巡撫李鴻章提出申請,請求修築一條從上海到蘇州的鐵路,

英國怡和洋行

也請求修建以漢口為中心的鐵路網。為配合鐵路的修建,英國洋 行還專門請來了英國鐵路專家史蒂文森。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上海外灘27号原英國怡和怡和洋行大樓

清廷拒絕了這些請求。理由是,

鐵路為“奇技淫巧”,會引發傷風敗俗的事端;而且外國人跑在中國修鐵路,實屬“以夷變夏

”——蠻夷之族要改變我大中華,成何體統?

從1830年代開始,美、德、俄、法等國已經大規模地修築鐵路,英國更是在1825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而清廷高層竟然不能接受鐵路的存在,豈不怪哉?

洋商們并沒有放棄。十年後,他們決定用一種偷梁換柱的方法達到修築鐵路的目的。

偷梁換柱修鐵路

1872年,英國怡和洋行注冊了“

吳淞道路公司

”,請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麥華陀出面,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請購買上海到吳淞之間長14.5公裡、寬約14米的一塊地,稱準備修一條公路。

洋商們樂觀地認為,鐵路建成以後,清廷看到它帶來的便利,會一改之前拒絕的态度;即便不認可,清廷也要衡量一下兩國的外交關系,總不能冒着破壞中英關系的危險,把鐵路強拆掉吧?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吳淞鐵路示意圖

1974年,吳淞道路公司開始着手修建鐵路,1876年1月修好了路基,開始鋪設軌道。與此同時,

“吳淞道 路公司”也改為在倫敦注冊的“吳淞鐵路有限公司

”。至此,洋商們修築鐵路的秘密終于曝光。

為避免清廷的阻撓,鐵路公司加快了工程進度,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全程的3/4,火車也開上了軌道,進行鳴笛試運作。

這是中國境内的第一條鐵路,以這樣非法的形式艱難地開進了晚清。

洋商們“生米做成熟飯”的做法讓清廷很反感,清廷高層反應非常強烈。

上海道台要卧軌自殺

在鐵路即将完工時,新上任的上海道台

馮俊光

察覺了鐵路公司的偷梁換柱,向英方提出抗議,并把事情彙報給了兩江總督

沈寶桢

。沈寶桢指令馮繼續向英方交涉,同時也将此事上報了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則向英國駐華公使妥瑪發出照會,讓他下令停止鐵路工程。

妥瑪自然不會聽從總理衙門的,他隻是象征性地派

梅輝立

去上海,與馮俊光商談解決問題的辦法。

路過天津時,梅輝立拜會了李鴻章,他向李說明了鐵路的好處,又威脅說,鐵路關系到很多洋行的利益,如果停辦,會出大事。

他希望清廷能接受鐵路已經建好的事實,按國際慣例從鐵路營運的收益中分成,十年後由清廷出資回購,自主營運。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最初的火車機車

見過風浪的李鴻章自然不會被梅輝立吓倒。他回複說,英方以修公路之名,行欺騙之實,是對中國的藐視和欺辱。如果讓英方經營鐵路,是對中國國體的一種傷害,輿論不滿不說,其他洋商難免有樣學樣,最終讓事情變得很難收拾。

李鴻章提出的解決辦法是,鐵路公司将建造鐵路的成本核算出來,由中國承買,中國商人來經營。

“中華自主之國”,鐵路事宜“斷不能由人強勉”,李鴻章向梅輝立表達了很堅決的反對态度。

馮俊光與梅輝立會談時,也提出由中國人自己經營鐵路的要求,梅輝立卻表示反對。理由是,中國人沒有鐵路相關的人才,如果把鐵路買過去雇傭其他外國人來經營,對英國人來說是很丢臉的一件事。梅輝立主張還是“代中國人承辦”鐵路的營運。

馮俊光态度很堅決,表示如果鐵路不停辦,他将“卧鐵轍中聽其軋死

”。

馮俊光如此激烈的反應沒有讓事情得到解決,卻給了英國方面以口實,以馮焌光無法解決事情為由,要求李鴻章直接介入此事。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李鴻章像

一條十多公裡的鐵路,兩個國家卻交涉了半年之久,最終以英國妥協,雙方簽訂《收買吳淞鐵路條款》而告終。

條約規定,清廷出資28.5萬兩白銀買斷吳淞鐵路,一年内付清;在此期間,鐵路暫由洋商經營,“準其搭客往來”。

不管是解決方式是什麼,1876年這一年,中國終于被動地擁有了第一條自己的鐵路。

鐵路營運後的現狀

那麼,中國人是不是像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桢以及很多地方官員說的那樣,視鐵路為患,認為它會破壞風水呢?

從當年《申報》記者在鐵路現場的采訪中得知,百姓的表現恰恰相反,除了本地人,還

有人趕幾十裡路來看鐵路,圍觀者每天多達幾千人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百姓在圍觀火車

《申報》報道說:

“遊鐵路成了當時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一件大事。一些住在城内幾乎終年不出門的人也攜親帶友前來觀看,停車處本來冷冷清清,竟一躍而為熱鬧之區了。”

連英國的《泰晤士報》都對中國人對鐵路的好奇表示驚訝:

“......沒有出現中國人的反對。反而在工程進行中間……整個鄉間洋溢着樂趣。鄰近村鎮每日有成千居民蜂擁而來觀看工程的進行。”

火車正式通行的那一天,現場沒有任何反對聲,反倒是

很多婦女孩子都想上車嘗嘗鮮。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申報》說:

“唯見鐵路兩旁觀者雲集,欲搭乘者繁雜不可計數......而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車者盡面帶喜色,旁觀亦皆喝彩……”

群眾對鐵路的态度,讓清廷很是尴尬。

吳淞鐵路終于被拆除

從1860年代開始,清廷高層一廂情願地認為大清百姓接受不了鐵路。清廷曾召集18位高官和地方大員就此進行讨論,李瀚章認為,鐵路要“

鑿我山川,害我田廬,礙我風水,占我商民生計,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毀

”,最終還是朝廷吃虧。曾國藩說,鐵路對所有人力交通工具,如轎夫、人力車夫、馬車夫、包括旅店的生意都有影響,會斷了他們的生路,逼迫他們鬧事。

顯而易見,反對鐵路的聲音主要來自清廷官員。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天朝号火車機車

雖然買下了鐵路,清廷對鐵路仍然是拒絕的,總理衙門要求各地方, 對洋人修築鐵路的請求必須一概拒絕。理由也冠冕堂皇:洋人會沿鐵路深入中國境内,外生枝節,帶來外交上的麻煩;而且鐵路在中國境内延伸,将使中國關聯險阻盡失,不利國防。

我們不能批評清廷官員的短見,如果你我處在那個年代,也有可能是這想法。

1881年,劉銘傳向朝廷上書請求“籌造鐵路”。他的說法是,鐵路可以讓全國“聲勢聯絡,血脈貫通”,在戰争中做到“轉運槍炮,朝發夕至”,起到迅速調動兵力和物資的作用,不能消除割據,有助于抵禦外敵。

李鴻章這次想明白了,他支援劉銘傳的提議,在跟進的奏折裡還總結了鐵路的九大好處。

但二人有理有據的見解,在“

造鐵路等于開門迎盜

”的反對聲中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一場大辯論過後,清廷最終下旨,修鐵路之事“毋庸再議”。

在這樣的環境下,吳淞鐵路始終像插在清廷臃腫軀體肉中的一根刺,清廷必欲拔之而後快。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晚清火車站

1877年10月,吳淞鐵路的款項全部清結完畢。145名淞滬地區的商民向兩江總督沈葆桢上書,請求保留鐵路。沈葆桢并非昏庸之人,他明白鐵路的好處,是“中國将來之利也”。但經過反複思考,他還是以“有損國體”為由,下令将鐵路拆除。

晚清的第一條鐵路營運了僅僅一年的時間,即灰飛煙滅。

後話

有意思的是,

清廷交了28.5萬兩銀子的學費,終于在1896年成立了一家鐵路總公司,盛宣懷任總經理。1897年,鐵路總公司在原來吳淞鐵路的舊址上,又重新修築了鐵路。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清廷是思想進步了嗎?非也,是因為受到了甲午戰争慘敗的強烈刺激。張之洞痛呼:“

使鐵路早成,何至如此

!”

是啊,早多建些鐵路,又何至如此?可你當初幹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