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人資訊安全防護指南!

個人資訊安全防護指南!

2018年,Facebook深陷資料醜聞,5000萬使用者資訊遭洩露,公司市值一夜間蒸發367億美元,一時間掀起輿論高潮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們每個人對資訊安全的思考:

我們的隐私資料是否早已洩露,而我們卻毫無察覺?

曾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投票——“你認為自己的個人資訊有被洩露過嗎?”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網友都默默表示被洩露過↓

個人資訊安全防護指南!
個人資訊安全防護指南!

· 比如,在你随意填寫調查問卷時

· 在你開心地在社交網站上展示個人資訊時

· 在你亂扔快遞單據、車票機票時

· 在你随意列印、影印個人資料時

· 在你浏覽不明來源郵件時……

我們的個人資訊就在不經意間被分享了出去,成為别人手中的有價商品……

我們的個人資訊都包含些什麼呢?它主要包括:①姓名、性别、年齡、身份證号碼、電話号碼、家庭住址等個人基本資訊;②網上銀行賬戶、第三方支付賬戶、社交賬戶、電子郵件賬戶等賬戶資訊;③通訊錄資訊、通話記錄、短信記錄等隐私資訊,如聊天記錄、個人視訊、照片以及您的裝置資訊、社交關系資訊、網絡行為資訊等。

不要低估個人資訊被洩露的問題,它可能會導緻——

除了讓你收到垃圾短信和電話騷擾的煩惱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例如讓你的個人身份被冒用。同時,個人資訊洩露是詐騙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所有的電信網絡詐騙,都是從個人資訊洩露開始的!*犯罪分子會在準确掌握使用者個人資訊的前提下,編造混亂的詐騙場景,進而向公衆實施詐騙。

不過,這一次,國家出手了。個人資訊安全,有了專門法律保護!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從2021年11月1日起實施。

這部法律明确不得過度收集個人資訊、大資料殺熟,對人臉資訊等敏感個人資訊的處理作出規制,并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全文共74個條文,旨在确立和保護自然人對于個人資訊的尊嚴、安全和公平使用的合理要求。

我們為什麼需要個人資訊保護法?

血淋淋的案例↓

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

2016年聯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由于家境不富裕,她于2016年8月17日前往區教育局填報材料申請助學金。三天後的下午,一個自稱是區教育局的從業人員打來電話,稱要給她彙助學金,幾番電話溝通後,徐玉玉用來交學費的9900元全部被騙走。

當晚9點,報案結束後的徐玉玉因遭受詐騙這一強烈刺激而引發心源性休克,倒在了她父親的電動三輪車上,經醫院搶救後仍不幸離世。那一年,她18歲。

這起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督辦的案件顯示,共有60多萬名考生的個人資訊被洩露,徐玉玉是其中的60萬分之一。

縱觀徐玉玉被詐騙一案中,電信詐騙犯是導緻徐玉玉離世的重要原因。但是從個人資訊保護的角度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徐玉玉上大學的個人資訊是由誰來收集的?是由誰掌握的?她的招生資訊是從什麼地方、從什麼人那裡洩露的?根本上,這是由個人資訊洩露引發的電信詐騙……

在資訊化時代,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高速資訊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随時面臨着大量個人資訊被無情洩露的風險。欣喜的是,這部法律的頒布将意味着我們的個人資訊終于有了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提高個人資訊安全意識呢?請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連接配接存在漏洞的風險WiFi

公共場所中的一些免密WiFi可能實為不法分子專門搭設的虛假“釣魚”陷阱,使用一些不明“蹭網”APP時也可能“出賣”了自己的個人資訊。是以需提高警惕,避免不法分子利用風險WiFi漏洞造成我們的損失。

不要輕易釋出和透露個人資訊

在社交平台釋出日常動态是一些人的愛好,殊不知,一不小心可能洩露自己的個人資訊,如曬車票、護照等洩露個人身份資訊、使用“所在位置”功能洩露位置資訊等,是以需盡量避免在社交平台“說得太多”。

不要參與不明網絡小遊戲

朋友圈中風靡的一些來源不明的如測試小遊戲,往往會先讓我們填寫自己的相關資訊,如姓名、生日、手機号等,目的有可能是為了竊取你的個人資訊。是以我們在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站認真核驗對方的真實情況,不要貿然填寫導緻個人資訊洩露。

不要随意丢棄快遞單、票據

不少人有随意丢棄快遞單、火車票、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票據的習慣, 然而這些票據上往往有姓名、手機号、消費記錄等資訊,随意丢棄容易造成私人資訊洩露。是以盡量不要随意丢棄,丢棄前最好先進行抹除等處理。

不要忽視身份證影印件簽注

當你需要送出給他人身份證影印件時,要在影印件上寫上簽注,内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供給哪個機關,二是提供的用途是什麼,三是要注明他用無效。身份證影印件要保管好,不用的或廢棄的要處理好,不能随意丢棄。

同時,也請注意↓

電信詐騙的正确防範

電信詐騙是近年來比較普遍的一種新型網絡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常利用電話、短信、QQ、微網誌、微信公衆号等社交工具,冒充公檢法機關、醫保、社保、救助等政府部門和營運商、房東等,以牽涉司法事宜、資助金領取、電話欠費等進行誘拐或恐吓威脅,騙取受害人彙轉資金。

防範指南:

· 凡是談到銀行賬戶資訊,一律挂掉;

· 凡是談到中獎了,一律挂掉;

· 凡是微信發來的莫名連結,一律不點;

· 凡是自稱上司、同僚要求彙款的,一律不管;

· 凡是告知“家屬”出事需要先彙款的,一律舉報。

如果不幸受騙:

①儲存好彙款或轉賬時的憑證并立即撥打110報警,或到當地公安刑警隊、派出所報案;

②向警方說清被騙經過,準确提供受害人姓名、受害人轉出現金的賬戶及開戶行資訊;

③向警方準确提供騙子的賬号、賬号使用者名及賬戶開戶行(銀行櫃台及銀行客戶均可以幫助查詢) ;

④向警方提供彙款憑證或電子憑證截圖。

來源:企業征信服務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