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昨晚的白玉蘭頒獎典禮,吳越拿到了視後,雷佳音拿到了視帝,淩玲陳俊生頂峰相見,恍惚間給我一種錯覺,最大赢家是《我的前半生》。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事實是,吳越的得獎作品是《縣委大院》,雷佳音的得獎作品是《人世間》,而這兩部作品,也雙雙拿下昨晚的最佳電視劇。

演員是實力派,劇也是良心劇,可這一屆白玉蘭,大家還是吵翻了。

雙黃蛋雙在最佳電視劇

白玉蘭今年的“雙黃蛋”風聲,早有傳聞。

本應在去年6月舉辦的第28屆,因為疫情順延到了今年,當時就有傳兩年合辦,獲獎名額可能會加。

前幾天,白玉蘭官方還給大家打了預防針,說大機率會出現雙黃蛋的現象。

當入圍的各家演員粉絲都希冀着在這屆可能性變大的白玉蘭上,自己支援的演員能夠摘得獎項時。

頒獎禮給了他們當頭一棒,說好的雙黃蛋,原來雙在了最佳電視劇上。

在入圍的22部作品裡,最後《人世間》和《縣委大院》雙雙拿下最佳電視劇的獎項。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這也是這屆白玉蘭唯一的雙黃蛋。

《人世間》是口碑和收視雙高,《縣委大院》的收視和讨論也不差,這倆拿獎也說得過去。

比較遺憾的是,呼聲同樣很高的《三體》和《對手》落選了。尤其白玉蘭還請來大劉給最佳電視劇頒獎,結果無《三體》,對我們劇粉來說,真的很傷。

可能因為入圍劇數量多,今年白玉蘭題材還是挺豐富的。

主旋律題材和年代劇就不多說,除了這兩個大頭種類,也有像《三體》這樣的,正兒八經的科幻電視劇,不打擦邊球也不歪七扭八,把科幻世界認真還原。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也有《開端》這樣的,題材新鮮的無限流循環佳作,沒有大體量,但把奇幻的概念玩得恰如其分。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今年還多了好幾部古裝劇,偏向古偶的《夢華錄》和曆史正劇向的《天下長河》,以及古裝諜戰的《風起隴西》,都在各自垂直的領域做得不錯,題材上都有一定的創新。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女性題材劇有《理想之城》和《我在他鄉挺好的》,都屬于同類型裡的偏上作品。

要論題材做出新意,還得看《對手》,現代間諜夫妻,行走的50萬,這樣隻配在劇圈打醬油的小角色,卻在劇裡有了更充沛的展開,很颠覆以往的諜戰劇。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咱們《對手》挂零也很傷

就這樣題材豐富度并不差的一屆白玉蘭,還有雙黃蛋名額,最後獲獎的還是隻有年代正劇和主旋律劇作,難免讓人覺得可惜,也讓人擔心國劇題材萎縮的局面會出現。

不算爆冷,但出乎意料

今年白玉蘭另一個讓人覺得很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吳越是靠《縣委大院》拿的最佳女主。

吳越作為演員的實力沒有争議,争議的點在于她是通過《縣委大院》這部劇拿的獎。

白玉蘭作為地方獎,優勢在于廣度,有對海外電視劇的選拔,這也非常和上海這種大都市的風格相稱,同時地方保護現象也比較明顯,比如最佳女演員獎,《辣媽正傳》能打敗《父母愛情》。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這個問題也和所謂的“補獎”玄學有些關系,之前孫俪靠《甄嬛傳》沒能壓過《懸崖》裡的宋佳,很多人表示雖然宋佳很好,但是孫俪并不差,再然後……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總的來說,白玉蘭在選片這方面一直是不拘一格,而且之前對于“最佳女主”其實一直有一種“非限定”的标準。

如果按這個思路,那真的完全可以了解為什麼很多人押寶了趙麗穎的《風吹半夏》: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過去這些年,白玉蘭雖然不局限于題材,但是最佳女主多數是很符合上海特質的都市化或者獨立化/大女主,比如《紅高粱》裡的周迅、《我的前半生》的馬伊琍、《正陽門下》的蔣雯麗。

許半夏這個角色,是最和白玉蘭氣質貼合的,改革開放這個題材也是比較容易沖刺獎項的。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結果呢?白玉蘭把最佳電視劇獎發給《縣委大院》,還攔了一個最佳女主……思想覺悟有。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往常在白玉蘭的最佳女主圈子裡,哪怕是童瑤的争議也很多,但至少顧佳是《三十而已》最出圈角色這一點是沒有争議的。

可《縣委大院》的風格極度接近紀錄片,不存在什麼特别強勢的高光角色,又不像《大山裡的女兒》那樣有一個絕對突出的人物。

艾鮮枝确實是女主,可戲份不算占大頭的。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從發揮上限來說,譚卓的女間諜更高;從人物調性來說,趙麗穎的灰色女企業家色彩更豐富;從角色國民度與傳播廣度來說,殷桃的鄭娟應該連奶奶輩的都知道。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縣委大院》的女主,隻能說占了題材賦予的一點優勢,就算和吳越自己扮演的其他角色比,也不算很出彩的那個。

不過這件事裡,最離譜的是陳瑾和王子文兩個人加起來,沒在這個号稱依據國際化、“創新價值”選拔的獎裡,拿下一個提名……也有點離譜。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女性題材沒有出頭日?

吳越的頒獎後采訪提到,她的角色隻有100來場戲,但她專注的是表演本身,并不會因為戲少就去追所謂的“大女主戲”,這個标簽也很難吸引到她。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這又引發新的争議,有人說吳越這番話很不利于女演員的發展空間,女演員去拍戲,連戲份多少都不追求了,還能創造新的上限嗎?質疑吳越的發言是“背刺女性題材”“自我PUA”。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或許我們來先看看“大女主戲的定義”。

艾鮮枝這個角色是女主,但戲份少,按照吳越的說法,這個不算大女主。

那麼童瑤在《三十而已》是二番,但是比江疏影的王漫妮更大女人,這算大女主嗎?

雙女主的情況下,如萍在《情深深雨蒙蒙》裡的光環大到豔壓依萍,有爸媽寵愛,有錢,有舔狗,除了書桓沒那麼喜歡她之外剩下要啥有啥,但這好像也不算大女主。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一部劇是不是大女主,和女角色精不精彩沒有等價關系,而且和女主到底具沒具有逾時代的進步意義也不存在等價關系。

《蒼穹之昴》是超級大女主,人物都到慈禧太後這個級别了,沒人敢說這個人物的平生不精彩。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可很顯然這個人物是逆于時代的,而且她的身份也注定絕對不可能完完全全做到現在提倡的“女性覺醒”,也無法承認這是大女主戲。

吳越說自己不追求所謂的“大女主”,其實是因為國産劇裡把大女主戲寫得像大男主戲一樣,重點在于個人光輝而非兒女情長的好劇本,太少了。

是以,吳越那番話的意思應該是:不要用看似是突破實際上沒有長進的噱頭,去麻痹自我。

以個人定義,符合最廣泛認同的“大女主”,應該具有不懼于故事背景所限制的膽魄,以及超凡但不離譜的能力,以及獨立且永遠充滿希望的飽滿狀态,并不非要是完全符合當代美德、或者少女對大女人的幻想。

個人是覺得女主光環大不大、地位高不高、愛她的男人多不多這種确實沒有必要考慮,不過戲份多少還是要追求一下的。

女演員們都禮讓番位,還禮讓時長,大家都去當綠葉,是來娛樂圈讓梨嗎?

E姐結語

如果大家去年的觀劇量足夠多,會發現去年的國産劇女性角色,有不少在行為和性格以及立體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體》裡的葉文潔,一個殺夫證道般的神奇女性,她按下了決定人類命運的按鈕又保留了一絲機會,讨論她你會想聊人性的幽深與難測;還有熱度不算很高,但角色非常亮眼的,《搖滾狂花》裡的彭萊,一個反傳統的中年母親,自我獨立,爛毛病一堆,鮮活恣意地對抗世俗生活,惡女程度和動人程度一緻。以及我個人很喜歡的趙三悅,喪文化下的女性成長,等等還有不少。

他們在傻白甜女主和降智女性角色的包裹下脫殼而出,展現了女性可以有的千姿百态,她們也是女性題材大浪打下來珍貴的存在。

泥沙俱下的行業裡,依然有這麼多動人的女性角色,還挺值得高興的,何來的女性題材沒有出頭天呢?

每個頒獎禮都有他們的局限性,觀衆和粉絲也不必太上頭了,對大部分演員來說,能遇上一個好角色,然後紮紮實實地演好,被大家看到、記住,就已經沒有遺憾了。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心中的視後角色是?

來評論區說說吧~

吳越拿白玉蘭視後,為什麼有人覺得“不配”?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有眼光的甜辣醬&碧雕

值日生:菜籽   美術:樹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