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 進入普及應用階段,用友已啟動企業應用大模型訓練

作者:InfoQ

作者 | 羅燕珊

策劃 | 高玉娴

位于北京西北角,一座建築因其獨特外觀格外引人注目。狹長的外形,恰似一個穩固的底座;頂部的曲線設計,又如雲浪一般。它的建築面積達 10000 平方米,坐落在用友産業園内,被稱為“數智企業體驗館”。

通過還原真實場景,這裡是用友展示“數智企業”全貌的體驗中心。建築的外觀設計,隐喻着在時代浪潮更疊下,用友打造“數智化底座”的理念。

1988 年,用友網絡董事長兼 CEO 王文京在海澱南路一個 9 平方米的小房間建立了“用友财務軟體服務社”;如今,680 畝的用友産業園,已經是北京北清路的一大地标。作為一把手,王文京帶領用友走過 35 年,穿越了數次技術周期;而時至今日,他仍奮鬥在企業發展的第一線。

本期《行知數字中國》欄目走進用友産業園(可點選此處或微信搜尋【InfoQ 視訊号】檢視視訊),通過與用友網絡董事長兼 CEO 王文京的深度交流,探尋數智商業時代企業持續進化的“密鑰”。

出品|InfoQ ·《行知數字中國》

訪談主持|霍太穩,極客邦科技創始人兼 CEO

訪談嘉賓|王文京,用友網絡董事長兼 CEO

作者|羅燕珊

編輯|高玉娴

數智企業的“六維”畫像

作為大陸本土乃至全球雲服務與軟體提供商的典型代表,用友從資訊化時代一路陪伴企業邁進了數智化時代,期間使能了無數企業實作轉型。在王文京的眼裡,所謂的“數智企業”有非常清晰的輪廓和标簽。

第一,客戶導向,通過新技術與客戶連接配接,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和流程。

第二,生态共榮,形成上下遊企業關聯,與整個生态夥伴和群體共生共創、共同發展。

第三,員工能動,員工不再像先前那樣被動從上到下地被指揮,而是基于數智平台的賦能,提升能力,主動地作為。

第四,實時感覺,從技術角度看“數智企業”具有三個特征,感覺消費者、感覺生态、感覺員工最新狀态,進而感覺和回報企業的生産、供應鍊、裝置運作。

第五,資料驅動,資料已經成為企業重要資産,是企業生産、經營、決策的關鍵驅動要素,這是對原來流程驅動的企業經營模式的颠覆。

第六,智能營運,随着 AI 成為全球 IT 技術與産業創新的中心,商業創新也進入全面數智創新的階段,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的驅動方式,讓企業的營運變成智能化的營運。

可以看到,數智技術在企業的應用,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的數智化,越來越多地走向了産業級數智化。這六個特征共同構成了“數智企業”的畫像,涉及企業内外部營運、組織、流程、技術等方方面面。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實作如此全面的能力重塑呢?

數智化成敗關鍵在于能否與戰略相比對

“企業數智化的推進,是企業進步發展的一項工程,而不是為數智化而數智化。”談到企業數智化轉型路徑時,王文京表示,企業在推進數智化過程中,首先要把數智化戰略和公司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并以此為指引制定相應的數智化規劃,承接戰略的落地。

數智化時代的來臨,令企業迷茫也焦慮,很多企業盲目地進行數智化轉型,使得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追根究底,其實是很多企業在“頂層設計”這一步就被卡住,甚至有些還停留在“數智化就是做資訊化項目”的認知層面。

這些“誤區”往往導緻企業數智化戰略和發展規劃脫節,使得數智化項目與企業目标不協調,最終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在王文京看來,數智化的底層邏輯是“業務和管理的重構與創新”,其核心是通過資料智能工具、平台,發揮資料的價值來賦能企業的業務經營和管理營運。是以,企業數智化轉型更新成敗的關鍵,是數智工具和資料資源是否能夠與企業的業務高度融合。數智化并非結果而是路徑,要服從、服務于企業發展戰略,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

作為一項長期投入,數智化轉型的過程充滿着各種不确定性。如何評估數智化的投入産出比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棘手難題。對此,如果能夠把數智化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産品和業務創新、組織和管理變革相結合,就能更好地衡量數智化轉型對業務增長的影響,更準确評估投資回報率。“從這個角度來看,數智化就不是簡單一個成本支出,更是一個有回報的投資。”

半部中國數智化發展史

深刻洞察背後,離不開用友自身的多年轉型探索。

成立于 1988 年的用友今年邁入了第 35 個年頭,可以說用友既是中國企業數智化變革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更是推動者。用友自身的發展曆程,同樣也是中國數智化程序的縮影。

具體而言,用友經曆了兩次大的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部門級的财務軟體轉型為企業級 ERP;第二次轉型是從 ERP(企業資源計劃) 走向BIP(商業創新平台)。

用王文京的話說,每一次的轉型,都代表着用友的産品和服務路徑的演進。

在其發展的 1.0 時期,用友主要提供财務軟體,服務于超 40 萬家企事業機關的财務會計部門;2.0 時期,用友主要提供 ERP 服務,涵蓋範圍不再限于單一部門,而是人力資源、财務、物流、生産、供應鍊和銷售等多個部門的業務資訊化;目前,用友進入 3.0 新時期,随着數智化時代的到來,其主打産品是商業創新平台--用友 BIP,目标是成為全球前三的企業雲服務與軟體提供商。

每個階段,用友為企業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也不同。在資訊化時代,主要是通過 ERP 流程優化提高企業的營運效率。而在數智化時代,他們注重商業創新和重構發展力,為企業賦能産品和業務創新、組織和管理變革,重塑企業發展。其中,資料驅動成為這一新階段的關鍵驅動機制。

關于如何把握每一次轉型的時機,王文京直言,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用友轉型主要基于兩個層面的考量:一是關注技術的發展,二是關注客戶需求的變化,要主動适應産業發展變化。

在 AI 領域早有布局

就技術敏銳度而言,用友數年前在業界就率先提出“數智化”(數字化+智能化)、“數智企業”的概念,表達的就是以數字化為基礎,智能化産生新價值的理念。

2017 年,用友便開始規模研發用友 BIP。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BIP 的定位就是幫助企業實作數智化,其中建立了多項智能中台服務能力。

基于這些中台服務能力,用友還開發了多個智能化應用服務。例如,用友 BIP 的 PaaS 平台iuap提供的智能中台已經具備了 RPA、VPA、智能大搜、規則引擎、知識圖譜、AI 工作坊等多項智能化功能。它還提供企業畫像、人才畫像、商機推薦、供應商推薦等智能服務,并在财務、人力、采購、制造、營銷等業務領域應用,提供上千個 AI 智能場景。

王文京指出,AI 在全球經曆了幾十年的發展,但在 2012 年左右其就洞悉到,随着深度學習和大資料集的興起,AI 的發展将邁入創新業務階段——這是重要的轉折點。直到 2022 年底,對話式 AI 進一步推動 AI 進入普及應用階段,全球 IT 技術與産業創新以雲計算為中心開始轉向以 AI 為中心的新階段,全面數智商業時代已經到來。

據介紹,目前,用友在 AI 應用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類型:

首先是自然互動,即人機之間各種應用系統或服務系統的互動。

其次是快速智能化的企業應用更新,尤其是個性化應用,通過結合語言大模型和低代碼平台,可以加速應用生成。

其三是企業業務和職能的智能化管理,涉及的層面更加豐富和多語言。對于企業應用業務層面的智能化,需要深入結合多年的企業應用領域經驗,利用新的人工智能模式和技術,訓練面向企業業務和管理的大模型。這一領域仍有許多創新突破的空間。

“接下來,用友會進一步加速在智能化方面的發展,并投入相關資源啟動推進企業應用大模型的訓練工作。”王文京補充說。

深耕行業創新價值

2023 年初,用友迎來了一次自身内部更新,其對大型企業客戶的數智化解決方案與服務,由此前的“以地區為主,地區+行業”組織模式更新為“以行業為主,行業+地區”的運作模式。通過本次用友組織架構更新,我們亦可窺見用友不斷靠近客戶需求的決心。

這次大刀闊斧的更新背後的思考邏輯,正是為了更好地适應市場需求,深入不同行業的前端業務場景。

如前所述,用友的産品從部門級到企業級甚至社會級持續演進,這個過程的背後伴随着傳統行業數智化轉型程序的持續加速,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僅僅解決某個點或者某條線的問題,而是推動全企業、全産業、全方位的業務優化和模式創新。

越是往深了走,行業差異化的問題也會随之浮出水面。資訊化時代通用的解決方案很難再适用于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比如,工業制造的痛點幾乎不可能用金融行業的辦法化解,甚至流程制造遇到的挑戰和離散制造也并不相通。

是以,作為技術産品和服務提供商,就必須往更貼近資料發生的地方,也就是具有行業屬性的前端業務場景做延展。從這個層面來看,用友的組織變革,是深耕行業的大勢所趨,是為了“接住”客戶需求的必然選擇。

踐行長期主義,沖在“創新”最前端

身處當下日漸迅猛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如果用王文京此前總結的企業持續經營的動态模型——“沖浪模型”來了解,這些革新浪潮呈周期性發生,并且頻率會越來越快。

“沖浪模型”是王文京基于用友自身經驗總結提煉的動态模型,強調企業在每一次(而非某一次)新的浪潮來臨時,都要像沖浪運動員一樣,持續且主動地推進新階段的産品、業務、營運模式和管理體系的創新,進而保持始終位居産業前列。因為即使目前的浪潮過去,下一個浪潮也會到來。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才是企業成功應對數智化浪潮的關鍵。

而對于企業員工而言,同樣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更新技能,以新技術武裝自己并驅動企業發展。

以軟體開發人員為例,随着 AI 技術肉眼可見地加速發展和應用落地,未來許多代碼都可以由機器生成,這意味着大家可以專注于更高層次的開發工作,将熟練性的任務交給機器,這樣既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更快地進行軟體産品創新。

在王文京看來,新技術會不斷推陳出新,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要用更加積極和正向的态度去對待和擁抱它們。

是以,驅動用友一次又一次穿越技術周期的“密鑰”究竟是什麼?答案無它:“技術和客戶”是标尺,除此之外,還有一顆主動變化的心。

本文轉載來源:

https://www.infoq.cn/article/UNmAT4eReyYCOISHbrTc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