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計算機類期刊的影響因子這麼低?

為什麼計算機類期刊的影響因子這麼低?

  影響因子(IF)是中國的CSer心中永遠的痛!每當人家都說自己領域的IF=4,6的期刊的時候,CSer隻能看看國内惟一的一個SCI檢索的JCST-- IF=0.4,而某一網站曾統計,計算機方向最牛的SIGXXX會議的IF也僅為一點幾。 結果,招生最熱的CS在學校成果評定的時候成了最尴尬的……事實果然如此嗎?   先看看從Google上搜尋的SCI的定義: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500種期刊在内的4700種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資料進行統計、運算,并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目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除以前兩年的文獻總數。  

簡化一下模型,假設隻有一個期刊,則IF=(引用數目/文章總數) = 每篇文章的平均參考文獻數目,而計算機論文,一篇長文平均 15個參考文獻,短文平均6個(這就是短文不受歡迎的原因);這樣計算,計算機類文獻的平均影響因子應為8-10,但事實為何不是這樣的呢?這隻可能有兩個原因:1.大量引用了其它領域的文章(計算機類很少作這種事情),2.影響因子高的未被統計。   以資料庫方向為例,任何一篇像樣點的文章,必引SIGMOD,VLDB……等會議論文,在Google Scholar上檢索一篇資料流的文獻: Models and issues in data stream systems - ACM SIGMOD 2002 被引用次數 482次,而在威斯康辛大學召開的SIGMOD 2002的錄取率為42/240(Paper),21/41(Demo), 就算以63計數,光這一篇文章,為SIGMOD2002貢獻的影響因子就接近 8 。

近幾屆SIGMOD,一次最多錄取80篇文章(500投稿),而光國内的APWeb會議的90篇文章,就可以為SIGMOD貢獻1-2的影響因子,若真算上所有文章引用,保守估計SIGMOD的影響因子絕不低于 50。

很不幸的是,SIGMOD,VLDB這樣一大幫影響巨大的會議,算作《會議論文集》而非那4700種“期刊”,不收入SCI檢索。隻有LNCS系列(全檢)和極少數的IEEE系列可以被SCI檢索。然而由于網絡時代的眼球經濟和布爾效應---LNCS(IF=0.5)和IEEE會議的被引用少的可憐,還必須是這些SCI收錄的會議引用才算。

誰之過? JCR,SCI? 1. JCR為什麼不檢索這些會議?

SCI隻是期刊檢索,LNCS是打的“以期刊的方式記錄的會議論文提綱”的擦邊球,而SIG系列等确實是會議論文集

2. 為什麼SIGXXX,VLDB的委員會不用LNCS等出版論文?

版權糾紛=利益=錢?實質是傳統的紙出版行業和網絡的沖突!這幾年SIGMOD,VLDB,ICDE的論文集都是CD光牒,WWW更是直接挂在網上随便下載下傳

SCI怎麼敢犯衆怒去檢索這種沒有版權(出版社)的東西。 3.為什麼計算機類的牛刊物,如TKDE等的影響因子也不高? 因為這類期刊上登載的文章大部分是優秀的會議論文的擴充版本,一般落後于會議論文1-2年,而且受版權保護,無法随意下載下傳 -- 在搜尋引擎高度發達的今天,誰還會去圖書館翻n年以前的期刊啊。舉個例子,一個SIGMOD 2003的論文,2006年前被引用23次,而其TKDE的擴充版本在2005年刊出,至今未引用一次。

實際上,SIGXXX,VLDB等還是有名分的:EI,ISTP,DBLP都檢索它們的論文; 但冤就冤在其他領域的爛會和二流期刊也被EI,ISTP檢索了進來,而國内不承認DBLP。

最可恨的是,EI,ISTP,DBLP均無官方影響因子統計,而民間的統計相當片面和不準:才會發生SIGXXX隻有1.11 IF 的謠言……   最後仰天長歎一聲,還是發揚阿Q精神吧: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

from http://greenbanktang.spaces.live.com/blog/cns!2E3E5856EFB7C1EE!124.entr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