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衣青天楊劍昌”後續新篇章

作者:智者鋼筆AFR

青天來自窮山溝,來自貧苦人家,來自尋常巷陌,來自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

……

“布衣青天楊劍昌”後續新篇章

知道楊劍昌是好幾年前的事,泰明案發前他就是深圳的一個新聞人物,泰明案發後他幾乎成了深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人。那時候,我就萌生了寫他的念頭。但我缺乏政治洞察力,缺乏膽識,對于這樣一個頗受争議的人物我吃不準,遲遲未曾動筆。

也許是緣分,我與他同住一個住宅區,是同一個縣同一個鎮的道地老鄉。然而,在一年多以前,我隻是在電視、報刊上認識他,雖然曾在住宅區的同一個理發店理過發,雖然經常狹路相逢擦肩而過,雖然幾次相遇卻欲問又止。我這人臉皮薄,怕認錯人被人笑話。直到去年元旦後的一天,我又一次在住宅區的小道上碰到他,我再也忍不住地叫了他,問了他。

一見如故。這大概是我們的性格有許多相似之處,大概是同樣講着一口帶着濃重客家口音的國語。性格相似,口音相同,心靈就容易溝通。我說了寫他的打算,他也不客氣地接受了。此前,我對他的所知隻是一鱗半爪,與他接觸之後,披閱了他為我搜集的一百多萬字有關他的資料之後,我像發現了一座金礦,雖然不是純金,雖然雜質不少,雖然我的煉金術不高,但我還是下決心将這座金礦挖出來,将他煉成一塊黃金。成功也好,失敗也罷。

我不是專業作家,不是吃飽飯專司寫作的那一類。我隻是個業餘作者,我的主業是編文學雜志,為作家們做嫁衣的這一類。我不能主副颠倒放下本職工作專門去寫他,我隻能用雙休日、節假日及工齡假來寫。楊劍昌是個大忙人,他也不可能專門坐下一月半月來接受我的采訪。

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一年來,幾乎所有的雙休、節假日我們都相聚在一起,不是我到他家,就是他到我家。有時晚上我們相邀出去散步,暢談到深夜。雖然他已為我提供了十幾斤重的材料,但我覺得靠看材料、靠别人嚼過的馍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文學需要的是細節,而從那幾尺高的材料中很難找出我所需要的細節來。細節是文學作品的血與肉、靈與魂,隻看材料不深入采訪,文字再好,技巧再高也隻能寫出個蠟人楊劍昌,不能寫出個真人楊劍昌。

“布衣青天楊劍昌”後續新篇章

耳鬓厮磨,心心相通。經過近一年的采訪,我真正了解了楊劍昌。看完材料之後我有了個總體構想,拟好了章節标題,但随着采訪的深入又在不斷調整結構、更變内容。經過近一年的近距離接觸,我對楊劍昌有了個總體把握:他确實是消費者稱譽的“青天”,是名副其實的護法英雄、維權鬥士,反腐槍手,可他絕對不是什麼“神”,更不是什麼“神聖”。他是人,是個常人。正如西方一個哲人所說:“我是人,我有人所具有的所有特性。”基于此,我沒有把楊劍昌當作“神”來寫,而是把他當作“人”來寫,既寫了他不少的優點長處,也寫了他不少的缺點短處。我相信楊劍昌是會了解的,廣大讀者也是會了解的。

本書在寫作的始終,得到了我們市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張俊彪先生的熱情鼓勵,得到了市文聯副主席、著名編輯家、《特區文學》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戴木勝先生的大力支援,得到了《特區文學》總編輯、著名詩人鐘永華和副總編輯宮瑞華的具體指導,傾聽了幾位編輯同僚的意見,得到了我們雜志社辦公室、電腦室同志的鼎力相助。沒有這些上司和同僚的關心、支援和相助,我這本書也許很難出得來。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雜志社副社長楊群先生慧眼識珠,在我這本書開始寫作不久,便成功地策劃将之改編成20集長篇電視連續劇《守望真情》,此書面世之日也當是電視劇開機之時。

值此付梓之際,我還得特别感謝我魯迅文學院的老同學、老作家武湘忠先生,他幫我看完了初稿,并向我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感謝深圳造就了楊劍昌,感謝深圳圓了我的文學夢。如果這本書能令您心動或催您淚下,如果這本書能為21世紀的中華文明大廈添一塊磚、加一塊瓦,那麼,我此生無憾了。

“布衣青天楊劍昌”後續新篇章

中國鄉村振興傳媒集團

連續三屆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劍昌2018年底從基層上司崗位退下來已超過了多年。但他退崗不退志,人雖然待在家裡,心卻依然時刻挂記着普通群衆。他每天還是像過去那樣很忙,許多事情仍然在進行當中。

責編: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