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巨頭保險戰即将開打 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網際網路保險一直是各行各業的一塊“香饽饽”,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苦于“無證駕駛”遲遲未能正式入場,不過很快,牌照将不在成為阻礙網際網路平台進軍保險市場的理由。

就在8月8日,國務院釋出《關于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允許有實力有條件的網際網路+平台申請保險兼業代理資質”。也就是說,國家正式宣布開放網際網路平台經營保險業務的資質。

雖然“有條件有實力”這樣的标準并不明确,但是諸如BATJ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自然是不用考慮這個字首的。那麼新政策的出台,會讓這個市場硝煙四起嗎?在這些流量巨頭紛紛入局保險市場的情況下,誰又會成為最後的獲勝者呢?

開放保險兼業代理資質,網際網路平台數千萬元求購專業保險代理牌照時代的終結

在新政策出台之前,網際網路平台想要開展保險業務,需要購買保險經紀或者保險代理牌照,或者參股進軍保險業務。在形成“一照難求”的局面之後,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選擇在股權市場求購,這也讓很多保險經紀公司市價水漲船高。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稱,一家業務範圍僅限深圳的保險中介曾報價2500萬元,而如果經營範圍是全國,則價格可能更高。在新政策出台之後,天價牌照時代可能面臨終結。

除了免于牌照苦惱,新政策還能給網際網路平台帶來三大利好:首先是網際網路平台的身份合法化,保險行業一直屬于特許經營行業,國家為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沒有給相對新生的網際網路平台一個合法經營的身份,讓其受到牌照限制。這次新政對于有實力經營保險業務又苦于缺少牌照的網際網路平台而言,無疑是個好機會。      

網際網路巨頭保險戰即将開打 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其次就是激活供給側,降低營運成本,少了天價牌照費,讓更多的網際網路平台參與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激活整個人行業市場;制定行業标準,提高準入門檻,“有實力有條件”肯定不是随便說說,如果不管任何資質的讓網際網路企業參與保險業務,肯定會造成市場的魚龍混雜,為了讓市場良性運轉,資質稽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其實這次政策對于BAT、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而言并沒有帶來明顯的變化或者說利好,因為早在開放資質之前,這些巨頭們就已經通過重金購買獲得了多個牌照,入局網際網路保險市場了。

這次新政,最有可能的是讓更多中腰部網際網路平台加入進來。這些在過去沒有資金能力購買牌照的中腰部企業們,在這次開放資質之後,可能讓網際網路保險行業迎來新一輪的洗牌進而帶動爆發式增長,優勝劣汰是社會生存法則,最終剩下的才是優秀企業。

隻是,在網際網路紅利期不再的現在,網際網路保險市場已經很難再單獨成長出一個獨角獸企業了。不論“小弟”們如何努力,最終網際網路保險還是會淪為巨頭們的鬥獸場,整個市場最後肯定還是被巨頭們瓜分。

從重金收購牌照到網絡互助,流量巨頭早已想盡辦法布局網際網路保險業務

網際網路流量巨頭們在積累了足夠的使用者和資料後,就需要開始用金融将流量資料變現,而保險業則是最被看好的領域之一。在大資料的支撐下,網際網路+保險可以精準定位客戶,合理比對滿足客戶需求,可謂是一舉多得。

據東方财富訊報道,2011到2016 年,網際網路保險保費收入從32億元至2016年峰值2299億元,增長71倍。之後随着監管“保險回歸保障”的号召,整體規模從17年開始有所回落。

2017年共計117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實作1835億元保費。2018年網際網路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發展勢頭持續放緩,全年累計實作規模保費1193.2億元。

雖然目前網際網路保險市場增速放緩,但是看到商機的巨頭們,早已入局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想要通過保險來增加流量變現途徑。

嚴格意義上來說,第一家入局網際網路保險的巨頭企業是網易。網易保險在2011年就正式上線,與一家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第三方保險直銷平台,使用者可以線上進行投保,涵蓋車險、意外險、健康險、家财險等險種,實作一站式保險自助購買體驗。

網易之後,BAT紛紛入局,新銳派京東、滴滴、頭條也跟随“下海”。據“金融1号院”不完全統計,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保險江湖中,除了BAT這三個“老牌”網際網路巨頭之外,以京東、滴滴、頭條、蘇甯、小米、新浪、網易、唯品金融、國美為首的各界網際網路平台,也早已涉足保險領域。

早先入局的BAT都是花了大價錢買牌照,入股保險公司或者保險中介。這次開放資質之後,

網際網路保險領域肯定又會出現一番新的競争場面,在整個市場占有率不足10%的情況下,剩下的90%都是網際網路平台們想要去搶占的份額。

可以說,這些流量高度集中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在保險市場的戰争将正式開始,那麼這些巨頭們在保險市場誰有又更具優勢,并将最終勝出呢?

阿裡巴巴在保險領域早已輕車熟路。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阿裡巴巴已投資和創辦的公司有衆安保險、國泰财險、信美互相、杭州保進保險代理四家企業。而阿裡巴巴體系内保險業務則由螞蟻金服在深耕。

據螞蟻金服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平台正式成立于2015年,其保險事業群團隊已超過200人。截至去年年底,使用者通過螞蟻金服保險平台獲得保險保障近200億單,全年線上理賠超過40億筆,已同100餘家保險機構深度合作,服務消費者已達5億人。

可以說,阿裡巴巴有了支付寶這個最大的入口之後,做起保險是水到渠成。因為在使用者印象中,支付寶就是用來“花錢”的,那麼通過支付寶買保險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淘寶天貓的購物險、退貨險、運費險等一系列配套保險也已經成了網購标配。

而且阿裡巴巴因為入局早,占有先發優勢,在别的平台還在沒有搭建好業務模型之前,阿裡巴巴就已經推出新型特色保險産品“互相寶”了。

在螞蟻金服這樣的流量平台極力推動之下,“互相寶”已然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群,最新的資料顯示,成員已經突破8000萬人,且數字仍在快速成長之中。這可以說是網絡互助的一個示範模闆,開啟了網絡保險的“輕時代”,阿裡在産品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制造了網絡互助的爆款産品。      

網際網路巨頭保險戰即将開打 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而騰訊通過小程式,也建構了自己的保險體系。截至2019年6月,微保小程式月活使用者達2900萬,連續近一年位居保險類小程式排名第一。微保WeSure是騰訊首家控股的保險平台。目前已與泰康線上、中國人民财産保險等18家保險公司合作。

小程式是微信連接配接B端與C端的最佳通道,擁有微信這個國民社交APP,騰訊通過小程式做保險更容易産生裂變,畢竟依靠熟人圈賣保險比純粹的業務員銷售更容易獲得客戶信任。

除了騰訊、阿裡之外,百度作為全球排名第四的流量網站,擁有無可比拟的流量優勢,且搜尋引擎始終是使用者資訊咨詢的主要通道,使用者依賴度高。而滴滴應該是最能建構保險消費場景的網際網路企業了,畢竟出行安全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問題。

總之,這些巨頭們立足自己的“本土領域”,基于底盤,在拓展網際網路保險業務上面都各具自己的特長與優勢。雖然不知未來最終誰能夠占據更多的市場佔有率,但是長期割據的局面是必将經曆的。

那麼未來網際網路巨頭們可以從保險業務的哪些方面來競争,培養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呢?

有經濟學家坦言,保險是最難賣的,因為客戶需要先付錢才能享受服務。是以針對保險業務這個硬傷,支付寶推出的“互相寶”産品,采用後付費,或者先期少量繳費的模式,有效減少“前期需要付出大量金錢”所帶來的決策成本,獲客效率大為提升。

未來,“網絡互助+商業保險”的模式,會是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保險售賣模式,因為這個模式一方面迎合了社會大衆的健康焦慮心理,另一方面又切合了大多數人平均收入仍舊低下的現實。

除了網絡互助模式外,網際網路保險要想擁有更好的業績,就要考慮保險場景的建構,依托特定的網際網路場景激發使用者的保障需求,保險的需求度才會相對較強——比如在航旅出行場景下使用者購買意外險的意願更強,在衆籌平台下使用者對健康保障有更直覺的認識,健康險的轉化率會相對提升。

那麼針對不同的場景,這些網際網路平台可能就會為使用者定制個性化的産品滿足需求,憑空進入網際網路保險行業的平台如果與保險公司合作,就可能省去很多成本。

雖然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處于上升期,但是傳統的老牌保險公司如平安保險、中國人壽這些在消費者心裡還是比較權威的,如果能夠與這些保險公司深度合作,就能夠獲得品牌賦能,減少一些阻礙。

國内滲透率不足10%,網際網路保險市場前景廣闊

與傳統保險公司相比,網際網路保險平台擁有更靈活的産品機制。相比于官方自營管道,第三方網絡平台擁有更多的使用者場景,并且專業保險中介能可以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二者不僅是轉變了銷售方式,更是賦予了更多網際網路保險的核心意義。

具體而言,互第三方聯網保險平台擁有天然的管道優勢。因為保險産品具有低頻、非剛需的特征,在使用者觸達和獲客方式越來越網際網路化的當下,單純的流量模式并不能完全發揮網際網路的優勢。

低轉化率導緻獲客成本居高不下,而第三方網絡平台如滴滴、飛豬、淘寶、京東這些,本身就具備的完整的消費場景,保險的嵌入非常自然,隻是“順帶”的事情。

在産品方面,網際網路保險以使用者為中心,依托于海量的使用者資料,能夠重塑傳統保險公司原有的産品設計方法、定價方式及承保風控模式。産品類型更加多樣,除了重組再造傳統險種之外,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定制的網際網路新型保險産品。

作為服務業,在管道和産品創新的基礎上,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使用者的保險購買體驗是網際網路保險企業提高核心競争力的必由之路。可以說網際網路保險解決了傳統保險公司的客戶痛點,極大的節約了客戶的決策成本以及購買流程。

但是,即便擁有這麼多優勢的網際網路保險市場在整個保險行業的占有率卻仍舊很低。        

網際網路巨頭保險戰即将開打 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截止2015年滲透率才達到9.2%,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還有超過90%的空間待開拓。而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我國網際網路保民滲透率不足30%,隻有27.7%的網民在網際網路上購買過保險,網際網路保民和網民之間存在巨大缺口。

這中間巨大的市場空白等着網際網路企業來填補,在這次開放資質之後,中腰部網際網路企業的湧入則可能讓這個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在市場爆發之前,巨頭們為了鞏固自己的護城河,一定會采取措施來預防新銳勢力的沖擊。

在巨頭們競争之外,還應該意識到網際網路保險平台的服務不能停留在前段銷售階段,畢竟客戶最重視的還是理賠和服務,像保險這種低頻非剛需的消費,需要高度重視客戶體驗。

最後,開放網際網路平台的兼業保險資質,不論是對于網際網路平台還是保險行業來說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未來保險業務網際網路化是趨勢,在這個趨勢中,各網際網路平台如何在市場裡培養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畢竟除了網際網路第三方平台外,傳統保險公司肯定也在尋求轉型。

不過,不管企業競争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消費者購買保險的體驗在競争中會越來越更新、便捷。

文 |小謙,小謙筆記創始人,網際網路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