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2008年網絡技術熱詞之雲計算

導讀:2008年被不斷提起的三大技術熱詞——SNS、雲計算和SaaS。本文主要讨論第二個技術熱詞雲計算。

關鍵詞:雲計算

  2009年的新年鐘聲已經敲響,回顧2008年,在過去的一年,中國網民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達到2.53億,成了世界第一。縱觀我們身邊的世界,已經随着網際網路開始改變,我們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忠實信徒,網絡已經将我們生活的大半網進了這個虛拟世界之中。

   而網絡的大規模應用的同時,一些全新的基礎架構也已經悄然興起。從使用者的視角來看,社群化已經成為網絡應用的基石,在任何的網絡應用中,如果不能及時地 将上傳的視訊、更新的賬本、公司裡的小破事兒拿出來“曬”,那麼幾天之内就将無人問津;從網絡計算的視角來看,計算的負載已經可以在一定前提下轉交給連入網絡的空閑CPU,這使得手持裝置不再是弱勢,同樣可以完成原先需要高性能的計算機才能執行的任務;從可定制性的角度來看,軟體已經不再具有彩色包裝,也不再是整塊銷售的比薩餅,而是可以按需購買、按需增減,而且能夠馬上服務——隻需一個網絡連接配接即可。這些基礎架構将在未來的時間裡支撐網絡世界的運轉,而隐藏在這些基礎架構背後的技術,就是在2008年被不斷提起的三大技術熱詞——SNS、雲計算和SaaS。

  今天我們讨論其中的技術熱詞之二: 雲計算

   标準解釋: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過網絡将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後将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通過這項技術,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内,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提供和“超級計算機” 具有同樣強大效能的網絡服務。

  人氣熱度:★★★★★

  2008年,“雲計算”成為IT巨頭們都在談論的關鍵詞,巨頭們口中的雲計算似乎都在為我們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不過雲計算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聽起來很酷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大話雲計算

  科學家說人類需要計算機,于是我們有了電腦;科學家說人類需要網際網路,于是網絡開始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早期的網絡是由一個個單獨的子網所構成,這些子網互相并不關聯,就如同天空中一個個孤獨的小雲朵。

   有一天,科學家開始将這些小的網絡連接配接成為一個大的網際網路,并用高性能計算機架設了網絡伺服器,讓更多的資訊可以在這些“小雲朵”中傳遞。但加入網際網路 的子網和電腦越來越多,于是提供受歡迎服務的伺服器變得異常忙碌,而有些伺服器則很閑。為了幫助那些忙碌的伺服器減負,科學家又想出了新的主意,他們不斷要求各個子網添加新的伺服器,并讓不同的伺服器各司其職,或者幾台伺服器一起共同分擔一個較重的任務——達到負載均衡。

   于是在科學家的号召下,所有的子網都開始瘋狂地添置伺服器。伺服器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但是增多的伺服器并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因為新增伺服器不僅讓每 個子網内部變得複雜混亂,而且重複的服務也讓伺服器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科學家解決了一個問題,但是又制造了新的麻煩,為了計算更多的資料和享受更快的服務,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不斷更換電腦和增加伺服器的惡性循環中。

  科學家此時很郁悶,因為他發現自己也陷入了需要不停更換電腦用來處理更多問題的循環中,除非他是比爾·蓋茨,用一大筆錢購買一台一步到位的超級電腦,否則這個循環永遠不會停止。

  不過科學家很快想到了新的好辦法,那就是将已經連接配接到高速網際網路中的子網,也就是那些一個個分散的“小雲朵”,真正地連接配接起來,讓每個“小雲朵”中的伺服器不再各司其職,而是聯手共同來解決同一個問題。

 

   這時,使用者不再是跟某個單獨的子網或者伺服器請求操作,而是在跟所有的子網和伺服器請求操作,數千萬個子網中的數億台伺服器中的數百億顆CPU一起幫你 解決問題,這樣強大的計算能力從真正意義上将每一個子網“小雲朵”連成了一片覆寫全部天空的“大雲朵”,擁有了史上最強的計算能力。

  而對于使用者和中小企業來說,今後他們可能不再需要花費巨資購置強大的企業伺服器,隻需要購買一台簡單的電腦,然後加入雲計算的網絡之中,即可享受這台由千萬個“小雲朵”構成的超級伺服器的服務,甚至于一部手機也可以在加入雲計算後處理複雜的服務。

   當然雲計算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資料安全問題、并行計算标準、開源問題等,甚至于如何解決雲計算中心的電力問題也是困擾雲計算發展的難題。 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雲計算的出現必将會像BT一樣,改變我們的生活,畢竟誰都知道,一支筷子永遠比一捆筷子更容易折斷。

  IT巨頭紛紛搶入雲計算領域

  雲計算被提出後,衆多IT巨頭紛紛開始搶跑,由于先天的優勢,Google現在是“雲計算”的領跑者。但同時,其他巨頭也已意識到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且都在積極采取措施。

   但首先将雲計算應用于商業的是亞馬遜公司,亞馬遜推出了名為“彈性計算機雲”的收費服務(Elastic Compute Cloud),供中小軟體企業按照需求購買亞馬遜資料中心的計算能力。不過,亞馬遜在規模上還比較小——微軟一個季度的收入是亞馬遜的10倍以上,利潤是 其20倍左右——是以對微軟的威脅不大。

  緊随其後的太陽微公司(Sun Microsystem)推出“黑盒子計劃”(Project Blackbox),同樣基于“雲計算”原理,為政府、企業和大學的資料中心随時提供額外的計算能力。

   Sun則幾乎首先觸動了老對頭IBM的神經,随後IBM也宣布了“藍雲(Blue Cloud)”計劃,并安排200名工程師參與這一計劃。IBM還宣布将在中國無錫建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該中心将為新興軟體公司提供計算能力。随着IBM的加入,雲計算立刻升溫,雅虎也将一個4000台計算機的“雲”,開放給卡内基梅隆大學 的研究人員使用。

  2008年伊始,微軟宣布,将投資5億美元在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建設其第一個歐洲資料中心,用來支援如MSN門戶和Windows Live以及Hotmail、照片共享、部落格和線上存儲等一系列線上服務。微軟還将在伊利諾伊州建設一個大型資料中心,面積有八個足球場那麼大。目前,微軟已經在美國華盛頓州建成了一個資料中心,占地達455畝,裡面存放着無數台伺服器。微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資料中心也已建成,在芝加哥的資料中心則正在建設中。

  事實上,微軟與Google已經在建設資料中心方面較 上了勁,雙方都是每幾個月就會花五六億美元在建設資料中心上。今年3月,更有傳言稱,微軟将建立24個資料中心。不過,微軟最大的障礙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仍基于PC軟體,如Windows等。但無論如何,在未來的2009年,各個巨頭已經開始動工的雲計算中心将會指引着計算機與網絡未來發展的方向。

  顯然,“雲計算”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标準,誰會是“雲計算”時代的霸主還是未知數。

                                                                    來源:電腦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