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作者:癡迷不公

萬曆新政是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成功改革之一,而這場改革的發起者,正是被稱作“千古一臣”的明代萬曆年間第一任首輔張居正。

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張居正,權傾朝野,這為其發動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改革不能光靠一己之力,還需要衆多朝臣的幫助。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是以身為首輔的張居正就需要學會用人的藝術,學會如何對待小人。而韓信的“問路斬樵”這一用人藝術,就是張居正所參考的對象。

理想破滅,下野悟道

張居幼時聰慧絕倫,2歲便能說話識字,号為“神童”,7歲知曉五經六藝,10歲能寫一手好文章。

嘉靖十五年,12歲的張居正參加荊州府生員考試,時任荊州知府李士翺賞識其才華,将其原名“白圭”,改為“居正”,将其推薦給當時在荊州巡視的湖廣提督學政田項,兩人共同決定将其置于榜首。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第二年,張居正前往武昌參加秋試,又得到了湖廣巡撫顧璘的賞識,贊為“國器”,下腰間犀帶相贈。

但由于顧璘出于愛惜人才的考量,想讓張居正多一些曆練,少些自負,修煉得更加沉穩再步入官場。于是,張居正在當科未被錄取,三年之後才考中舉人。

嘉靖二十七年,張居正初入仕途的第二年,朝堂就進入了嚴嵩秉政的時期,此時的張居正與嚴嵩的關系可謂融洽。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很快,庚戌之變發生,俺答兵至北京城下。張居正在嚴嵩應付俺答的對策中,逐漸認清了嚴嵩的面目,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以嚴嵩為臂助的想法,轉為開始親近他的老師,時任禮部尚書的徐階。

但在後來的楊繼盛案中,徐階也默不敢言,明哲保身時,這讓也張居正大失所望。對于時局的憤懑在張居正的胸中郁積,在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告病傳回江陵。

從嘉靖三十三年到嘉靖三十八年,張居正離開朝堂整整六年。這六年間,他帶着從中央獲得的見識回到家鄉,看到了鄉野間的弊政與困苦,也懂得了大明王朝的症結所在。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但他的抱負未曾改變,甚至更為明确,那就是解除群眾的痛苦,清除在國家和群眾中間的種種積弊。

通過調查、了解和思考,他也得出了如何改變時局,清除時弊的方法,與此同時,他也反醒了自己,清楚在朝廷中直上高位才能實作自己的抱負。

但是張居正僅依靠個人的力量又該如何改變時局呢?如何才能在朝堂上立居高位,掌握政權來實作自己的抱負呢?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韓信的“問路斬樵”點醒了張居正

張居正在江陵的這六年中,一邊調查了解民苦民生,一邊讀書學習,思考為官之道。在讀到韓信的一則“問路斬樵”故事時,張居正似乎被點醒了。

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過去他正直剛毅的行事作風,雖然也是想要站在正确的一面中,然而總是屢屢碰壁。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可是韓信為了實作心中的抱負,可以接受“嗟來之食”,承受“胯下之辱”,甚至也沒有“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理念。

韓信先前投到項羽的麾下效力,可是提出的種種建議,項羽并沒有采用。于是,韓信一怒之下,就直接帶着人準備投靠到漢王營地。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韓信帶着人跑了沒多久,就被項羽發現了,便派出人手去追。韓信這幾個小兵,又怎麼能夠扛過大量的追兵呢?

于是,他就帶着人往偏僻崎岖的山林裡,希望能夠依靠茂密的樹林來甩掉追兵。可沒成想,不熟悉山路的他竟先把自己給繞了進去。

正當他在尋找出路時,這時突然迎面而來了一個從前面山頭下來的樵夫,韓信一見,連忙向對方友好的問路。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厚道實誠的樵夫也十分爽快地為韓信指明了路,韓信道了謝随即就帶着人出發了。可沒走幾步路,韓信意識到這位樵夫既然可以為自己指路,那麼就可以為後面的追兵指路。于是,他調過頭來,就把樵夫殺害後,簡單地掩埋到路旁。

随後,韓信甩掉追兵,出了山林後,就投靠到劉邦的手下任職,并得到重用,幫助其争奪了一片天下。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張居正從中深受震撼,懂得了為官之道應當處事圓滑又不改變原則,成就大業應當造就一支自己的人才隊伍,要學會利用人才,不該一味地良善,充滿婦人之仁。

一路青雲直上,實作理想抱負

嘉靖三十八年張居正再次回京後,時局實際上沒有絲毫改變,但張居正因為思想轉變,學會了圓滑處世,他的身份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徐階将其視為接班人,許多人都将其視為徐黨,但他與嚴嵩父子的關系也并無不妥。即便到了嚴、徐兩派劍拔弩張之時,嚴嵩也未曾把其視為敵人。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自此之後的十數年間,張居正一路青雲直上,直到入閣時,他才四十二歲,在明代不可謂不年輕。

到隆慶年間,内閣實際上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态,内閣首輔時常輪換,閣臣之間互相攻讦、互相傾軋的情況也屢有發生,甚至發生了三位閣臣在議政場所大打出手的事情。但即便争鬥到了如此的境地,在朝堂上也沒有與張居正為敵之人。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從隆慶到萬曆前期,人際關系良好的張居正逐漸走向前台,掌握了明朝的實際權力,将其一直想要實作的變革政策逐漸推向全國。為此,他知人善任,更是十分善用各種小人。

在明萬曆年間,烽煙四起,國防安全令人擔憂,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地區,北部邊境處處告急。然而張居正卻委任了兩名有“瑕疵”的官吏去鎮守國防要地。

萬曆元年,四川都掌蠻叛亂,四處擄掠,造成極大動蕩。張居正任命抗倭大将劉顯前去平定叛亂,但這一任命卻遭到了文官的集體反對。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原來劉顯雖然是一名功勳卓越的戰将,但他身上武官習氣太濃,貪贓受賄無所不為,為同朝文官所不齒。

張居正卻力排衆議,頂住朝政壓力,堅持派劉顯前去。他包容了劉顯的缺點,因為他懂得一點,沒有比劉顯更熟悉四川情況的将領了。

劉顯發兵之後,果然一路兵臨城下,接連攻下數座城池,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内就平定了四川叛亂,解決了明王朝的一大隐患。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同樣的還有萬曆一朝名将殷正茂,也深受張居正的重用,其雖有軍事才幹,但生性貪婪。在派出其平定叛亂前,高拱便私下給了給殷正茂二十萬兩來賄賂他,鼓勵他能夠早日平叛。

高拱評價殷正茂說:“吾捐百萬金予正茂,縱幹沒者半,然事可立辦。”

顯然,張居正與高拱一樣都很支援這個“瑕玉”,他任命殷正茂為兩廣總督來平定兩廣叛亂。殷正茂也不負期望,幾個月内便蕩平了倭人,使原來“天高皇帝遠”、幾乎脫離中央統治的兩廣地區恢複平定。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結語:

幾百年來,有人稱贊張居正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的能力,很多人稱頌他為明代唯一的政治家,與王安石、諸葛亮等名臣相提并論。同時,也有很多人攻擊他,議論他的性格與私德,玩弄權術,基于各種理論指出他不足。

但站在今天的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的人們有着怎樣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即便是張居正也不能免俗,我們應該因為這種局限性而體諒他,而非因為他有局限性而苛責他。

做事不要婦人之仁,看張居正的“問路斬樵”,學習如何對待小人

張居正的一生都謹記理想,不忘良知,一切的手段和聰明才智都是為此施展,最終也真切地有益于國家和百姓,應當為世人所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