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遇事就是數落,什麼都要指責,很容易讓孩子養成畏縮不前,自卑敏感的性格。

想要養出陽光快樂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懂得欣賞、傳遞快樂,做不掃興的人。

作者 | 洋芋媽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這樣形容一些家庭:

整個家庭環境就像“精神病院”,處處充滿了指責、抱怨、沖突。

這樣的家庭,是不可能養出一個正常的孩子。

其實多數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用了錯誤的教養方式,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身邊故事。

一位當媽的朋友找他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有一天,她正在家打掃衛生,看到兒子出來倒水,就問了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

兒子一聽就炸了: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說完立馬“砰”狠狠關上了房門。

媽媽覺得兒子火氣太大,不知好歹,對不起自己一番苦心。

可當趙玉平找到她兒子,兒子卻又委屈又氣憤。

原來,每次媽媽問他作業寫完沒,不論他回答“寫完了”還是“沒寫完”,都會迎來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

“寫完了,那還在沙發上發呆愣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

“沒寫完,那還不抓緊去寫啊?”

“就這破學習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動一動,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就這個德性,你對得起誰啊?”

這讓我想起,英國人類學家貝特森曾提出的“雙重束縛”理論。

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麼做,在父母眼裡都是錯的。

孩子不幹活要被罵懶,幹活沒幹好要被罵笨;

不說話就是啞巴,說話了就是頂嘴;

不管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父母總有理由指責孩子。

一個家庭最糟糕的溝通模式,就是像這樣不停地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攻擊。

這種攻擊,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更會對孩子産生持久深遠的傷害。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我身邊有位朋友,一直過得很糾結很痛苦。

她從小性格比較内向,母親總罵她是個悶葫蘆,讓她多出去社交。

可當她出去交朋友,母親又總是說這個孩子成績不好,那個孩子沒有教養,還罵她“一天天就知道出去鬼混”。

每當跟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她就壓力倍增,渾身緊張,因為坐着不對,站着也不對。

她隻要為自己辯解一句,母親就會說“我這麼操心到底是為了誰啊,還不都是為你了……”

大學畢業後,她還是想孝順母親,便将母親接到了身邊。

可母親卻總是在她面前抱怨,自己不會國語,也不認識幾個字,在城裡生活不習慣。

她便遂了母親心願,将母親送回了老家。

結果母親又跟親戚吐槽,說養了“白眼狼”,嫌棄她老了不中用了……

母親在電話裡經常說,羨慕别家父母可以自在潇灑,天天和兒女出去玩。

她便趁着假期帶母親去旅遊,可是母親卻全程闆着臉,要麼吐槽門票太貴,要麼責備她亂花錢。

母親無盡的指責和挑剔,讓她充滿了挫敗感和無力感,她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母親滿意。

她總說自己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心情也越發低落,最終陷入了抑郁。

有多少父母,像我這位朋友的母親一樣,把指責當做溝通,把打擊當成愛。

不停地諷刺、挖苦、挑刺,将語言變成了利刃,一刀刀割傷孩子。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中曾說:

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态度和偏見,都會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進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聲音,讓孩子自我攻擊。

當一個孩子無論做什麼,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批評,他便會開始自我貶低、自我懷疑。

最後陷入無盡的内耗,不斷折磨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出病來。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

人們在聽到“你好笨”、“你真差勁”等指責型詞句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壓力激素——皮質醇。

孩子大腦發育尚不完善,自我調節能力還很弱,無法快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

當壓力激素始終保持高水準的狀态,孩子又不知如何舒緩壓力,便會陷入持續緊張、焦慮的處境中,長此以往便會情緒失控、精神失常等。

人類學家貝特森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也證明:習慣指責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患精神疾病的孩子。

俞敏洪曾在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聯考考了638分,當時離北大的錄取分數線差了30多分。

哪怕這個分數已經非常不錯了,但父母卻不滿足,指着孩子鼻子罵:

“你看,我平時就讓你小心點,就讓你不要粗心!

聯考就這麼一次,進北大的機會就被你這樣錯失了!

我們平時和你說的話為什麼不聽?”

父母不間斷的指責,讓孩子瞬間就崩潰了。

更可怕的是,一個星期不到,這個孩子就在巨大的壓力下變成了精神分裂。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确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指責型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讓孩子的身心都備受摧殘。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一個“指責型父母”,給到孩子更好的滋養?

首先,學會欣賞孩子,多給正向回報。

有個小女孩,自己喜歡在家瞎琢磨畫畫。

一次,她在草稿本上随手畫下了前排同學的背影,畫得惟妙惟肖,大家都說她很有天賦。

可媽媽卻說,要是學習能有這麼用心就好了。

你看,不是孩子一無是處,而是父母整天隻盯着他的缺點和不足,是以第一反應就是打擊和貶低。

心理學上,有一張很著名的圖檔: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隻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惡魔,若隻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其實父母看待孩子亦是如此,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溝通方式。

把“笨”、“懶”、“豬腦子”等負面詞彙,換成“你很好”、“你真厲害”、“你以後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回報。

接納孩子,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陽光自信,成長得越來越好。

其次,做個“不掃興”的父母。

前段時間,一個22歲和父母擠在出租屋的女孩火了。

女孩剛剛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爸爸是送外賣的,媽媽則是做家政的。

家裡條件挺苦的,一家三口隻能擠在一個小單間裡,可女孩臉上卻沒有一絲的窘迫和自卑,反而陽光自信、落落大方。

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的父母從來不會掃她的興。

出去買奶茶,不會被指責亂花錢;畫奇奇怪怪的妝,也不會被教育;帶爸媽去吃好吃的,他們都會打心底裡開心。

可很多父母卻截然相反,他們見不得孩子太高興,但凡孩子有點什麼開心的事,他們就忍不住潑點冷水。

孩子照了下鏡子,就罵他臭美;孩子拿獎狀回家,又說他不過是走了狗屎運。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孩子從父母那裡,不但得不到想要的幫助和支援,反而還要消化父母的指責,内耗也會更加嚴重。

這樣掃興的父母,隻會讓孩子自我懷疑、配得感低,活得擰巴且壓抑。

少潑冷水,多給孩子捧場,才是最好的精神滋養。

第三,學會聆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你身邊有這樣的父母嗎?

孩子說“天好熱”,他們會說“熱什麼熱,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勞工,田地裡的農民,你就是沒吃過苦!”

孩子說自己病了,他們會說“誰叫你穿那麼少?”

他們隻會顧着自己說,卻沒有傾聽孩子的耐心,也沒有共情孩子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家李中瑩老師指出,父母最應該學會“移情式聆聽”。

意思就是,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孩子,不打壓、不批判、不說教,而是把重點放在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上。

當孩子和你分享快樂時,不是敷衍和忽視,而是認真傾聽;

當孩子和你訴說痛苦時,不是否定和指責,而是積極回應。

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原來自己是被父母了解的。

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真正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知乎有位網友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去樓下吃燒烤,店主讓12歲的兒子幫忙端菜。結果兒子沒端穩,菜還沒上桌就被打翻了。

店主當時正忙,卻沒有沖孩子發火,而是教孩子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軒軒,快去道歉,再去拿兩瓶啤酒給客人,就說是我們送的,讓叔叔阿姨們再等等,實在不好意思了。”

兒子馬上道歉、賠啤酒、打掃地上的垃圾,接着又重新給客人端上了菜。

這位父親沒有揪着孩子的錯誤不放,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解決問題上,畢竟教孩子如何處理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智慧父母和一般父母的差別就是,他們不會在發現問題之後,推诿指責繼而制造更多沖突,而是第一時間帶孩子想辦法去解決。

這樣的父母是“有彈性的”,他們有充分的容錯率,不會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而孩子也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圍中,學會樂觀和豁達,遇事能從容應對。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種指責型父母,正在努力養出精神疾病的孩子

《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

“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了解,指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

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當你想要教育孩子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樣做是在有效溝通,還是在發洩情緒?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

你脫口而出的那些指責,不但沒有任何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留下一道道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遇事不數落,平常多寬容,孩子的幸福是從父母戒掉指責開始的。

點個贊吧,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