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作者:史魔南歌子

史上有一位宰相,身居天下紛亂之際,居然穩坐相位長達近三十年之久,他治理一方時,頗具“寬仁施惠之術”,在軍民百姓中的口碑也不錯,他作為君王天子的“機要秘書”時文筆出衆,工作極為嚴謹缜密,就算灑掃衛生一類的細瑣之事,都能在日理萬機當中親力親為,後來他成為了王佐輔弼之臣,無論是性情殘暴的天子,還是蠻不講理、目不識丁的帝王,在他面前都能表現得“言聽計從,從谏如流”。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他步入仕途的三十餘年間,輔佐過一個諸侯王,十個“漢家”天子以及一個異域帝王,總計一王十一帝,沒有哪個君王不把他當成是“國之重器”,可到了後世此君居然被歐陽修、司馬光等名臣百般诟罵,甚至說他是“奸臣之尤”,唯獨隻有蘇東坡的親弟弟蘇轍說他:“吾覽其行事而竊悲之,方其廢興之際,或在内,或在外,雖為宰相,而權不在己,禍變之發,皆非其過也。道每以恭儉勸之諸帝,民以少安。其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驕将之間,日與虎兕為伍,如道者,議者誠少恕哉!”

也就是說他看了其人的事迹,反而覺得非常悲傷,當時王朝廢興頻繁,他不管是中原,還是在方鎮,或在異域,雖為宰相,卻并沒有生殺大權,那些巨大的禍亂和兵變,都不是他所造成的,是以也不是他的過錯,他總是以恭儉之道勸谏那些帝王,才使得百姓稍有些許安甯,他生活在五代這個混亂的時代,立于暴君驕将之将,就像日夜與猛虎野獸為伍,評說像他這樣的一介文士,非議他的人還是稍微寬恕一些吧!”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說到這裡恐怕許多看官,都已猜到小編所講是何人也!他就是後世痛罵為“四朝不倒翁”,見到“強主暴君”就投降求取富貴尊榮的五代宰相馮道,可他真的是這樣一個無恥之人麼?為什麼他在後世的評價會有那麼大的争議?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位亂世中的“長樂”宰相馮道。

馮道,也叫馮可道,他是殘唐五代時瀛州景城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滄州地界,一開始他做過農民,後來讀了書又做了儒生,隻是沒有一樣職業他能自始至終的,不過他為人還算純粹與厚道,又好學喜歡寫文章,對破衣服粗茶淡飯也不挑剔,他對父母還是比較孝順的,時常會背着米糧回來侍奉雙親,除此之外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吟詩誦賦議論時事,就算在大雪封門,滿屋塵土的惡劣環境之下,他也能安之若素。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到了唐昭宗天祐年間,燕王劉守光任他做了幽州掾,後來劉守光引兵征伐中山,向麾下幕僚問計,馮道卻多次向他提出不要用兵,進而緻使劉守光發怒将他置于獄中,後來他又被其他人求情所救,才免于一死。不久之後劉守光兵敗,馮道逃到了太原,當時晉王李克用麾下監軍使宦官張承業,就把馮道征召到自己的麾下做了本院巡官,張承業非常器重他的文筆,對他極為厚待,當時又有一個叫周元豹的人,善于鑒别他人的氣象,他又與馮道不和洽,就對張承業說道:“馮生無前程,公不可過度重用他!”

當時河東節度使記室盧質聽說之後,言道:“我曾見過杜黃裳司空寫真圖,馮道的樣貌就和杜司空非常像,他将來必為帝王所大用,元豹之方不足信也!”張承業于是又将馮道舉薦進入了晉王殿下的霸府做事,很快他就成為了太原留守府的機要文書,當時新上任的晉王李存勖剛吞并河北,文書方面的事情非常繁雜,就全都交給了馮道打理。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後來李存勖和後梁大軍夾河對壘,準備要決戰,一天晉王最高謀士郭崇韬認為諸将校的夥食太多太好了,軍中廚子在征戰時完全辦不來這麼好的夥食,就請罷減一些名目,一代雄主李存勖天威震怒道:“孤為這些效命的将士準備最好的夥食,要是這點事都不能自由,孤還有什麼臉去指揮河北三鎮的人馬?你還是令三軍另擇一位賢主為帥吧!孤請回到太原老家,而為賢主讓道!”于是就趕緊命馮道起草王令,并且準備在三軍面前宣布退位。

馮道則緊握毛筆,卻久久不寫字,李破勖非常嚴肅地催促他,馮道還是慢慢起身回答道:“馮道是專門為大王掌管筆硯的,哪有敢不盡職奉命的呢?隻是大王如今屢建大功,方才平定了南面的賊寇,郭軍師有所谏,也是為殿下着想,并沒有過分之處,你不同意就行了,怎麼可以說出剛才那樣負氣的話呢?這樣一來喧動群議,動搖軍心,讓敵人知道,還認為大王君臣不和呢?到時候大王的霸業就會遇到麻煩了,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則天下幸甚!”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沒過多久,郭崇韬也跑進來謝罪,而馮道又為君臣二人開解,一向雄豪霸氣的李存勖也開始佩服他的膽量,三軍将士聽說之後也對他心生了敬意。後來李存勖在邺宮登基稱帝,做了後唐帝國的唐莊宗皇帝,馮道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直接從青衣官袍換上了最為高貴的紫衣官袍,沒過多久,唐莊宗又徹底平定了後梁王朝,便晉升馮道做了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後來他父親去世,又辭了官回景城丁憂,據說當時他聽到父親去世,光着腳望着夜空中的星辰就拼了命地趕路回家,他的家人則替他背着衣囊在後面追趕,可見他确實是個孝子。

可這一年又是饑荒之年,馮道居然将自己富餘的俸祿全都赈濟了鄉民,而他自己則居住在一個草屋而已,當地的刺史、太守、縣令來給他送東西,不管是一鬥米還是一匹布,他是堅決不受,當時北方的契丹帝國非常強盛,那麼遙遠卻聽聞了馮道的賢名,甚至派出鐵騎要捉馮道回去做官,恰好邊塞兵馬有備,馮道才沒有被捉走。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後來唐莊宗的義弟唐明宗李嗣源進入洛陽稱帝,他對近臣安重誨問道:“先帝時的馮道郎中現在居于何處?”安重誨答道:“他一直在莊宗身邊做翰林學士,現在應該在翰林院做事!”唐明宗說道:“寡人對此人素來有所了解,他能做成一個好宰相!”很快就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大學士,沒過多久又晉升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幾乎就是正兒八經的宰相大人了。

那時候那些孤寒可憐的士子們,凡是有才學和術業者,以及見識廣博的人都會被馮道引薦到朝廷為官,那些行為不檢,舉止浮躁者想要入朝為官,馮道就一定會抑制和教訓他們。當時工部侍郎任贊退朝之後,居然與他并肩同列的官員在馮道背後戲言道:“如果走路走得太急,一定會弄丢《兔園策》這本書!”馮道了解以後,就将任贊叫到跟前來說道:“唐太宗第七子蔣王李恽自比漢景帝親弟梁孝王劉武,而梁孝王有名園曰兔園,李恽便召集名儒編撰了這套《兔園策》,你認為這是孩童啟蒙讀物,馮某确确實實很喜歡讀,你們這些自命不凡的士子們隻喜歡看那些文場秀句,詞藻華麗的錦繡文章,然後就認為這是你們可以出仕為官的本錢,進而到我這裡來竊取公卿之位,唉!這是何等淺狹之志啊!”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任贊聽了這話大為羞愧,後來有一個前朝後梁的宰相名叫李琪,自認為自己的文章了得,就對唐明宗進獻了一篇《賀平中山王都表》,上面有一句“掃平真定之逆賊”,馮道讀了之後責任李琪說道:“前幾天皇上是收複了定州,不是真定府!”李琪作為宰相,文筆非常不錯,卻昧于地理知識,這次被馮道打擊後,再也不敢自誇其能了。

後來百官為唐明宗呈上徽号總共有三章之多,而馮道自己也寫了一篇勸進表,其文渾然天成,非流俗之體,一時間震驚滿朝文武,從此沒有人不服他的宰相文才。馮道尤其擅長寫詠賦,而且是下筆成章,既典雅又華麗,且蘊含古義,當時遠近之人都拼了命地傳寫他的文章 ,大家也漸漸對他産生了敬畏之心,認為他是一個高深莫測之人,是以每次上朝的時候,再也沒有像任贊那樣的官員管戲弄他了,大家都非常肅然地聽從他的号令。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不久之後,唐明宗又改任馮道做了門下侍郎、戶部吏部雙尚書、集賢殿弘文館雙大學士,又加授尚書左仆射,再加封始平郡公,簡直權傾洛陽,位極人臣了。有一天退朝後,唐明宗對身邊的侍臣說道:“馮道太過純粹和節儉,他之前在德勝寨居然隻住一間茅庵,并且與仆從在一個鍋裡吃飯,睡覺的床鋪上也隻有一些幹草,可他心靜神甯,泰然自若,他父親去世時他回到鄉裡,也是自己種地、砍柴與農夫雜處,完全沒有高人一等的貴族氣派,他是真士大夫也!”

實際上這樣做,恰好投唐明宗之所好,唐明宗小時候連名字都沒有,隻有一個胡人小名叫作邈佶烈,而且他又不識字,做了皇帝後很害文官、貴族和讀書人瞧不起他。是以像馮道這樣有才學和名望的士大夫對他恭順有加,一點架子也沒有,怎能不讨他歡心呢?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唐明宗每次駕臨延英殿議事,等群臣走了之後,他都要将馮道留下來私下詢問宮外的見聞,馮道言道:“陛下至德承天,你隻要日慎一日好好做皇上,以答天心,老天總會降祥瑞給你的,臣每次想起在先皇莊宗天子做晉王時的霸府工作之時,曾經作為使者前往中山,在井陉這個地方遇到了險境,我就一直很擔心馬會蹄讓我摔下來,于是不敢懈怠,一直捉着缰繩不放,等到了平坦的地盤,就不再那麼用力控住馬了,結果反而被馬颠了下來,差點都把我摔死了。臣說的雖然隻是小事,卻可以以小喻大,陛下不要以為如今天下無事,海晏河清,糧谷豐熟,就可以縱情逸樂了,你要兢兢業業啊,這才是臣之所望也!”

唐明宗聽了之後深以為然,又有一天,唐明宗又問馮道:“天下的糧谷雖然豐熟了,百姓都能吃飽嗎?”馮道答道:“是就谷糧價格貴,農夫就要挨餓,要是谷糧價格低賤,農夫又賺不到錢,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天下農夫苦啊!臣記得前朝有個舉子聶夷中曾經有一首《傷田家詩》有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粜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遍照逃亡屋。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唐明宗說道:“此詩甚好!”于是就叫侍臣把馮道說的一切都記錄下來,并且經常拿出來警醒自己。馮道每次在朝堂發言都簡明忠正,對朝政頗有裨益,這不是常人所能及也!當時的流傳于世的儒家經典多有謬誤,馮道立馬與同朝為官的李愚委任學官田敏等,将西京長安鄭覃所刊的石經取來,雕為印版書籍,然後流布天下,後進之人都仰賴這部經典才得以将學術通曉。

後來唐明宗駕崩,唐末帝李從珂嗣位,就任命馮道為山陵使,完成喪禮後,馮道被外放到同州做鎮守大将,這是皇家治喪官員的舊例。馮道為政淡泊而閑雅,刑獄不興,有一天一個軍吏,性情非常粗犷,因為一些小事對馮道非常不滿,就跑到衙門前百般辱罵馮道,左右慌忙跑來向馮道多次報告,馮道堅決不應,隻是說道:“此人隻是喝醉了!”然後将這個軍吏召入府内,并對他非常尊重,又為他安排了美食,直到天黑才讓他起身離去,整個過程馮道沒有任何愠怒之色,沒過多久,唐末帝晉升馮道為司空,位列三公。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後來唐末帝自焚,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沖進了洛陽城,做了皇帝,又以馮道為首輔宰相,第二年,契丹帝國遣使給石敬瑭加授了天子徽号,吓得石敬瑭也給契丹太宗皇帝耶律德光也獻上了徽号,并對馮道說道:“去聯絡契丹,此行非卿不可!”當時大家都害怕契丹,隻有馮道沒有一絲為難之色,可石敬瑭突然又說道:“卿官位崇高,品德貴重,還是不可深入沙漠前往契丹!”馮道說道:“陛下受契丹北朝之恩,臣受陛下之恩,大家好好說話,禮尚往來,有何不可!”

等到馮道到達契丹國都西樓,契丹皇帝早聽聞他的賢名,就着急想要走出城郊來迎接馮道,可是他的大臣卻說道:“天子無迎宰相之禮!”是以耶律德光才沒有失禮,可就是因為這個舉動,馮道一時名動兩國,耶律德光見到馮道之後非常高興,甚至賜給了他一整個牛頭,這可是契丹極高的殊禮,後來耶律德光又想将馮道留在身邊做自己的宰相,馮道答道:“如今南朝大晉皇帝石某為子,北朝契丹皇帝德光你為父,你倆是父子,而本相在兩朝皆為臣,在哪豈有分别哉!”這話說得天衣無縫,耶律德光隻好又送了他一副上好的牙笏,契丹滿朝文臣都羨慕得不行,就算是他們自己的重臣都沒有人受到過這樣的禮遇。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馮道雖然很想回中原,但又怕契丹皇帝強留他,于是就将國主所賜他的所有珍寶财物全都派人拿到集市上換購柴薪和木炭,又偷偷讓人傳話出去說:“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嚴冬,當為之備!”就好像要久留契丹一樣,耶律德光知道後非常開心,可契丹大臣們就不樂意了,于是百般上書要将馮道遣歸中原,而馮道居然三次上表乞求留下來,反而弄得耶律德光非常尴尬,他本就因為搶先嫡長兄耶律倍成為契丹皇帝,而在國中引起許多朝臣和貴族對他不滿,如今他又要重用漢臣,恐怕會更加激起契丹勳貴們對他反抗,于是他隻好強行将自己心中的賢相馮道遣返。

可馮道接到耶律德光聖旨後,居然還在驿館中強行滞留了一個多月,這使得耶律德光既然感動又無奈,更巴不得他趕緊離開,馮道見契丹君臣都對他不耐煩了,這才決定起程,可他在路上又慢悠悠地前行,在契丹境内居然走了兩個月才出境,他的左右随從問他道:“兇狠的北主放我們生還之時,大家都恨不得插上羽翼南還,公為何非要獨宿留兩月之久?這是為什麼呢?”馮道冷笑道:“要是我縱馬急着要離去,必定會讓自己賢相的印象在北主心中大打折扣,契丹戰馬奔跑極快,一晚上就能追到咱們,到時候不但逃脫不了,還會死得非常難看,我緩緩離境,反而使得契丹君臣認為我更加深不可測!”這話說得所有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等到馮道回到京師,後晉朝廷已經廢除了樞密使這個官職了,而是将樞密使的大權依照前唐舊制,并歸了中書省,就連樞密院的大印都交到了馮道手中,從此朝廷中事無巨細,全都由他一個人掌管,很快他又被加授為司徒、侍中大臣,進封魯國公,石敬瑭得知他居然是“父皇帝”耶律德光的偶像,對他更加是萬分敬重,甚至以用兵之事相問。

馮道答道:“陛下曆經了那麼多的艱難,才創成大業,你神武睿智又有大略,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然而天子讨伐不臣之徒,向來都必須乾綱獨斷,臣本是一介書生,為陛下留在中書省做些雜活,僅僅能守曆代之成規,不敢有一毫之失,哪裡還敢妄論千變萬化之兵略呢?臣在你的嶽父唐明宗手下幹活的時候,明宗皇帝也曾經兵戎之事詢問于臣,臣也是這樣回答的,臣不懂打仗,這是事實!”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石敬瑭看他這麼“誠懇”,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而馮道又多次上表請求退休辭官,石敬瑭連這樣的表章看都不看,而是派出自己最親信的侄子、養子兼準儲君鄭王石重貴去探望馮道,并傳話說道:“卿要是明日不來做宰相上朝,那寡人就親自來請卿出門!”馮道沒有辦法隻好出府上任,當時他受到了寵遇,無人能比。

後來石重貴即位,成為了晉少帝,也叫晉出帝,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馮道則曾經問朝中熟絡的朋友言道:“可道我在政事堂為相,别人是怎麼評說本相的呀?”朋友答道:“是非各一半!”馮道冷笑道:“我的行止要是與他們意見相同的,他們就說我是好人,要是與他們意見不合,就說我不是好人,而說我不是好人者,滿朝文武恐怕十有八九!昔日孔聖人,還被叔孫武所诋毀,何況我隻是個徒有虛名而德薄之人呢?”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盡管很多人對他非議,可馮道對自己的行止還是始終不易,後來又有人跑到晉出帝面前說馮道壞話,言道:“馮道隻能做太平時節的宰相,一遇到艱難時刻,他就無濟于事,就像老和尚不似獵人可以呼喚獵鷹一樣!”晉出帝當時年輕氣盛,想要大有作為,就認為馮道真不适合做宰相,就外放他又做了同州節度使。  

一年多以後,他又被調任為南陽節度使,并加授中書令,不久之後契丹大軍殺入汴梁,馮道被“老朋友”耶律德光急忙從襄鄧兩州召喚入京,德光見了他的面非常親切地問也道:“現在寡人禦駕來到中原,就是要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你告訴我如何可救?”馮道冷笑着答道:“此時的中原百姓,哪怕是西天佛再出也救不得,隻是你契丹大皇帝陛下可救也!”德光聽了這話非常高興,立馬改國号為“大遼”,并正式穿上漢家天子衣冠,重新登基了一次。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而馮道則在德光身邊進行各種斡旋,才使中原的衣冠之士們沒有被遼軍屠戮殆盡,這都是馮道和趙延壽兩人“陰護”之功也!這一年三月,遼太宗耶律德光見中原很難統治,加上遼國本土尚有人對他不服,于是他隻好北還,并将後晉的天子和公卿大臣全部帶走,馮道也和他們一起到達了常山,就在這個時候遼主德光途中重病而亡,他的大侄子永康王耶律阮代統其衆,然後繼續北行,隻留下了一員遼将據守常山。

當時各地的漢家兵馬都非常痛恨遼人,于是就共逐遼将,收複了常山城,馮道這才與同行官員四處安撫軍民,這時許多人都說他有大功,馮道卻說道:“我一介儒臣能有何能?這都是諸将之功也!”馮道德高望重,人們都來要他選擇一員武将來統領大家,他就從諸将中選了一名勤勉勇猛者,也就是騎兵校尉白英榮權且做了大帥,所有的軍民都很服從。

馮道在常山,見到有被遼人俘獲的漢家士女,他立馬拿出私房錢進行贖救,然後将她們寄放到附近尼庵精舍,然後再派人去替她們尋訪家人,最後讓她們回家。當時遼人将馮道、李崧、和凝及後晉的文武官員都留在了常山,直到這一年的閏七月二十九日,遼國再次傳來诏書将李崧追了回來,并命他選漢家朝士十人前往在大遼木葉山為遼國朝廷做事。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這時遼國大帥滿達勒召喚馮道等來到中軍大帳,準備向他們下達遼國皇帝的谕旨,而李崧居然先到,他已經知道了滿達勒的意思,臉上露出了非常懼怕之色。滿達勒就要在第二天将這些後晉朝士全都送往大遼,李崧沒有等馮道前來集合,就與和凝先出了門,是以才沒有被捉往北面。不久之後李筠等大将縱火與契丹大戰,一時間殺聲震天,滿達勒吓得将後晉朝士火速北送。

而馮道也跑到了常山,見到了後漢高祖皇帝劉知遠,受到極大的嘉獎,被授予太師之位,當時劉知遠在太原大聚兵馬,然後下令禁止天下臣民進行牛皮的私下交易,更加禁止盜用牛皮,若的老牛死去,必面立即叫來官府收取牛皮,可是犯此法者還是有許多人,等到劉知遠做了皇帝,三司一起上奏請求廢除天下牛皮法,都說天下百姓是以太苦了,恰好當時上黨犯了牛皮法的人有二十餘人,都被判了死刑。

劉知遠寵信的太監張璨當時在上黨做判官,他說道:“如今的主上非常英明,現在三司都說要除牛皮法,這二十餘人是可以活下來的,要是現在全斬了,是不是還要讓天下犯此法者都銜冤而死乎?且主上在河東大聚甲兵,要做盔甲才不得不嚴禁民間私販牛皮,如今主上做了皇帝,四海之主還有少一張牛皮嗎?立此法還有何用?”于是又上奏劉知遠,請罷此法,滿朝文武除了馮道外,當時都因為劉知遠是個兇狠武夫而不敢附和此議,還都說道:“豈有州郡官吏敢非議朝廷诏敕者!”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劉知遠果然發怒道:“張昭義不過是一介判官,何敢如此藐視寡人!犯牛皮法者,依律俱死,張太監非議和毀謗天子诏敕,亦死!”當時敕令還沒有下達,馮道居然在劉知遠火頭上沖進宮中求見,劉知遠一向敬重他,也就出來相見,馮道說道:“陛下在河東時,壟斷牛皮是可以的,如今擁有了全天下,牛皮就不應該禁了,天下臣民全都是陛下的赤子,你讓他們枉死,他們誰還視陛下為君父?我真為陛下感到惋惜,昭義判官,官職卑微卻也是食陛下之俸祿,居陛下之官職,這樣不惜性命,執著敢言地上達天聽,真是可賞不可殺的好臣子!臣作為輔弼大臣,豈可使陛下枉害天下人性命乎?隻能說臣有不能早奏之罪,陛下若不聽臣言,請陛下誅臣以正國法!”馮道說完跪拜在地,又說:“張太監不合加罪,望陛下赦免其罪!”

劉知遠歎息良久才說道:“聖旨已經下達了!”馮道卻說道:“敕令還沒有傳出去!”劉知遠隻好說道:“赦其罪!”馮道又說道:“牛皮法勒停可乎?”劉知遠答道:“可!”牛皮法就這樣在馮道的切谏之下廢除了。到了乾祐年間,馮道又請辭宰相之位,外放做地方官。

他又寫了一篇《長樂老自叙》,言道:“我從燕王劉守光那裡逃亡歸于晉王李莊勖麾下,先後侍奉了唐莊宗、唐明宗、唐闵帝、唐清泰帝,又侍奉了後晉高祖皇帝、晉出帝,契丹國主占據汴京的時候,我被北主所制,想盡了一切辦法才将文武臣僚、馬步将士從鎮州放歸漢土,然後就侍奉了後漢高祖皇帝和如今的漢隐帝劉承祐。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我從仕郎做到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大臣、開府儀同三司,後來又做了幽州節度使巡官、河東節度使巡官,再做到翰林學士,又改任端明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弘文館大學士,又做過天下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唐明宗晉高祖皇帝的山陵使,再做定國節度使、同州管内觀察處置使,又做過長春宮使、武勝軍節度使、鄧随均房四州管内觀察處置使,還兼任過幽府參軍、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禦史、檢校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又做過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仆射,三次做大司空,兩次做中書令,又授司徒兼侍中大臣,天子賜我私門十六戟衛士,又授太尉、太傅、太師。爵位則做過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勳位從柱國做到上柱國。在後唐、後晉、後漢三朝功臣名号上,被譽為經邦緻理翊贊功臣、守正崇德保邦緻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甯邦翊聖功臣。

我第一個老婆是德州的褚夫人,其女早亡,後來娶了景州孫夫人,她被封為了蜀國夫人,我的長子馮平已經早逝,他做過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次子馮吉做過屯田郎中,第三子也早亡了,他叫馮可做過殿中丞,第四子幼年就夭亡了,第五子馮義做到了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還做過定國節度使衙内都指揮使,又做了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常丞,第六子馮正做了太仆丞,長女嫁給了太仆少卿崔絢,被封萬年縣君。我的家鄉因為我的緣故,被三次改名,後唐時名為蘇鄉被改為元輔鄉,後晉天福五年時又被皇帝改為上相鄉,八年又改為了太尉鄉。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我靜思平生之本末,慶幸在這亂世中還能活着,我教育家人和子孫,要他們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不管貧富貴賤都要做到這些,我一直曠蒙天恕,累經磨難都能獲得多福,曾經身陷遼邦最後歸于華夏,非人之謀,實乃天之佑也!

我死後嘴裡不可能含珠玉,隻穿常服,擇不食之地草葬即可,子孫祭祀戒殺生,當以不害命之物祭之,也不準給我立歌生頌死的墓碑,這是因為夏商周三代墳前都不立碑。也不準向皇帝請賜谥号,我沒有什麼德行!我一日三省,未嘗忘懷,我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都無愧于人前。唯一不足的是,我作為宰相,不能替君王混一海内,平定八方,誠有愧于曆職曆官,何以答謝乾坤之施?我現在隻喜歡開卷一讀小書,時常飲一杯小酒,沒有過份的聲色,自安于當下,老而自樂足矣!”

後來郭威平定了後漢的内亂,将要議立徐州節茺使劉赟來做後漢皇帝,于是就派馮道與秘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前往迎接,馮道與劉赟慢慢趕赴汴梁,行至宋州,這時恰好發生了澶州兵變,樞密使王峻遣郭崇領兵沖到了衙門院外,當時馮道與趙上交等住宿于衙内,這一天劉赟率左右甲士關門登樓,然後站在樓上痛罵郭崇不臣,郭崇則說郭威已經受到了朝臣們的推戴稱帝了,劉赟左右知道大事已變,就以為是馮道出賣了劉赟,他們都想斬殺馮道,趙上交與王度聽說之後,都吓得不知所措,而馮道卻起居自如,毫無懼色,最後這些兵士也不敢動馮道分毫。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馮道沒有發迹時曾經寫過一首詩有言道:“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也就是最後郭威做了後周太祖皇帝,而他自己也應驗了吉人天相。後周廣順初年,郭威任命馮道做了太師、中書令,對他非常器重,每次相見都不敢直呼他的名字,而是叫他馮太師,等到郭威駕崩,周世宗柴寬松即位,又任命馮道為山陵使。

當時河東劉崇帶着北漢大軍入寇大周,從來沒有打過仗的周世宗召集大臣議我看欲親征,直接對付北漢與遼國聯軍,馮道立馬進行谏阻,周世宗言道:“大唐初年,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剿平他們!”馮道冷笑道:“陛下得如唐太宗否?”周世宗則說道:“北漢劉崇烏合之衆,與寡人相抗,寡人當以壓山壓雞子也!”馮道又冷笑道:“劉崇或為雞子,陛下确非泰山也!”這時周世宗天威震怒道:“你是嫌做新朝宰相的次數太少了嗎?”馮道聽了再不敢說話。

等到周世宗出征前,命他前往周太祖山陵處守陵,當時馮道已經生了重病,後來周世宗在高平大敗北漢精兵三萬,陣斬漢軍骁将張元徽,又吓退了遼國鐵騎一萬,進而威震天下,而馮道在周太祖山陵舉行完祭禮,奉神主歸于舊宮後,就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薨逝于自己家中了,享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說之後,還是為了他廢朝三日,追贈其為尚書令,又追封為瀛王,谥号“文懿”。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馮道曆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宰相,三入中書,為相二十餘件,他終以“持重”為己任,平生非常廉潔和節儉。他的兒子馮吉非常能彈琵琶,周世宗曾經讓他在禦前彈奏,而且非常喜歡他的表演,因而為他的琵琶賜号曰“繞殿雷”,馮道卻恨其不務正業,每次譴責完他之後,馮吉反而更加癡迷于彈奏,攻之愈精,馮道就更生氣,每次與賓客飲宴,他就叫馮吉立于庭院彈奏,可馮吉反不以為恥,彈得更加上心投入,馮道實在無可奈何,隻好歎息道:“你非要癡迷這等賤身藝技,看來也是天意,終究也就隻能做個管音樂的太常少卿了!”後來果不其然。

馮道一生還曾經有過一些好笑的趣聞,據說他做宰相的時候,喜歡讀老子的《道德經》,可當中有“道可道,非常道”之句,屬官們在他面前不敢讀出來,見到他便讀道:“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聽了大笑,還有一次一個士子名叫李導來拜見馮道求官,馮道就對他說道:“你與我名字諧音,如今你來求官,看來要改個名字,以避本相的名諱!”(導字的繁體字,上道下寸)李導冷笑道:“我名字與老丞相名字諧音不同字,我是有分寸之道,你是無分寸之道也,有何不可呢!”馮道聽了之後尴尬得不行,頓覺李導是在諷刺他。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

可後來又有一人牽驢入市,被馮道所見,驢臉上寫着“馮道”二字,他的仆從大怒,就要去捉那個牽驢之人,馮道卻制止道:“天下同名同姓者多矣,也許此人隻是把驢主人的名字寫于其上,有何奇怪的?”

而後世史家評價馮道,他一生的行止确有古賢人之風,他的氣量也深得古賢臣之禮,然而他侍奉了四個不同的王朝,做了六位皇帝的宰相,在燕王劉守光、唐莊宗李存勖、唐明宗李嗣源、唐闵帝李從厚、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晉出帝石重貴、後漢高祖劉知遠、後漢隐帝劉承祐、後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以及遼太宗耶律德光,這一王十一帝面前都稱臣為役,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忠臣嗎?

廢“牛皮法”救人,使11帝從谏如流,四朝名相為何竟遭千古诟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