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三國,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當說起三國中的英雄人物,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必然是蜀國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他們并肩作戰,義結金蘭,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傳奇。然而,在充滿傳奇色彩的外表下,劉備與歇業二人之間真實的關系并非如流傳中的那麼親厚無間。

公元220年冬,蜀國的張飛在酒醉之後,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這個震驚消息很快傳到了成都。當劉備得知張飛死訊的那一刻,他隻是輕輕地說了一句“我知道了”,就再無其他表示。這一反常的反應,讓身邊的謀士諸葛亮瞬間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這個似乎對兄弟情誼看得極重的人,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政治家。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一、無情的主公

張飛,字翼德,是劉備麾下名将,與關羽并稱為“蜀漢雙壁”。他性格直爽熱情,為人極簡單直接,同時也十分重感情。在劉備攻占益州之後,張飛便鎮守永安(今四川省樂山市)。

公元219年,關羽在夷陵之戰中不敵東吳,被孫權斬殺。這個噩耗很快傳到蜀國,張飛得知好兄弟關羽死訊後痛哭失聲,誓要為關羽報仇。他三日不眠不休地哭訴,向劉備請求出兵攻吳,為關羽複仇。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劉備表面上立即答應,甚至流下了眼淚,表示一定會為關羽報仇。然而實際上,他并不打算立即攻吳。因為此時孫劉聯盟剛剛結成,彼此軍力對峙,情況嚴峻。況且關羽兵敗的地方離蜀漢的領土已經很近了,當務之急是加強防守,而不是貿然報仇。

劉備隻是口頭上答應,目的就是讓他這個魯莽的弟弟消消氣,不要貿然行動。他清楚張飛的脾性,生怕這個武勇但不善謀略的将領會在悲憤之下做出失策。于是劉備一再強調要保重,要多加防備,要等待時機。

張飛走後,劉備便對身邊的謀士諸葛亮說:“張翼德性情直,此舉隻怕有失。還望卿能設法遏止,勿使翼德有失。”可見劉備對張飛的了解,也看出他隻是應付張飛的要求,根本無意立即攻吳。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二、冷血的君主

張飛為關羽報仇一事最終不了了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此後他把注意力放在與吳國的關系上,與孫權修好,聯合對抗曹魏。張飛隻能按兵不動,等候時機。

公元223年冬,孫劉聯盟破裂。劉備決定次年春天起兵攻吳。張飛得知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覺得報仇的日子終于到了。他立即着手準備軍需物資,要求部下三日之内準備足夠的軍糧武器。

沒想到張飛的部下根本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内湊齊所需要的軍資。張飛震怒之下,将負責軍需的官吏等人痛打了一頓作為懲罰。這激起了部下們的強烈不滿。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當晚,醉酒的張飛被幾個部下合謀刺殺。這些部下實際上早就對張飛的殘暴統治非常不滿,一直在暗中醞釀叛變。張飛的急躁加重了部下的怨氣,終于爆發出來。張飛被亂刀砍死在帳中,享年53歲。

消息傳到劉備耳中時,他正與謀士商議軍機要事。得知張飛被部下所殺,劉備隻輕輕地說了一句“我知道了”,就再無任何表示,讓諸葛亮看得毛骨悚然。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劉備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按理說,張飛不僅是劉備的心腹大将,還是他的義兄弟,兩人感情應該非常深厚。這種悲痛的消息,正常的反應是傷心痛哭、憤然痛斥,責令嚴查兇手。然而劉備的反應卻那麼漠然,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否真的視張飛如手足。

不僅如此,劉備在張飛被殺後,并未為他舉行任何喪葬儀式,以示哀悼。反而立即調動軍隊,準備 年出兵攻打荊州。顯然,他更看重的是戰略目标,而非手足的死訊。

劉備的反常反應已然昭示了他的真實想法——他其實并不在乎張飛的死活,隻将他視為一枚走卒,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就可舍棄。劉備言談中常提兄弟之情,但骨子裡已經是個心狠手辣的政治家了。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三、明悟的謀士

張飛之死,讓諸葛亮瞬間認清了劉備的真面目。他意識到,劉備口中的“仁義”不過是擷取民心的手段和符碼,真正重要的隻有權勢和利益。

早在劉備起兵 的那段時間,諸葛亮就已隐隐看出劉備的志向不在小處。當劉備在宴請諸葛亮時,諸葛亮便捅破這個層窗戶,說你要的是天下吧。劉備也直接承認了自己的野心。

可就在劉備建國之後,諸葛亮還是受他恩義的外在表現迷惑,認為他或許真的是個仁義之主。直到張飛之死這一刻,諸葛亮才突然醒悟過來——原來一切仁義不過是劉備達成野心的手段而已。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諸葛亮意識到,劉備其實是一個心機深沉、城府極深的政治家。他可以為了目标不擇手段,甚至可以犧牲手足的生命。劉備言談中所流露的仁厚善良,都不過是把戲,用來籠絡人心罷了。

從這一刻開始,諸葛亮明白自己不能再單純用仁義的視角來看劉備。願仁者無敵,這句話放在劉備身上是不适用的。要輔佐這樣一個主公,就不能隻說仁義,而是要深謀遠慮,做到忠誠和精明的結合。

得知張飛死訊,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結語

張飛之死,成為蜀漢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揭開了劉備仁義面具下的真實面目,讓他的謀士們認清劉備是一個必須小心對待的政治家,而不是仁厚君主。

這也讓蜀漢的發展方向産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果劉備真的是個仁義之主,蜀漢很可能朝着理想主義的方向發展;但劉備的真實野心暴露以後,蜀漢的前進道路就變得更加務實和角力。

當然,劉備的變臉并非全無道理。要在那個亂世站穩腳跟,就不能隻空談仁義。劉備也許淡化了手足之情,但同時他讓蜀漢走得更遠。曆史沒有如果,諸葛亮也隻能接受這個現實,全心輔助劉備完成其夙願。

三國曆史,充滿了傳奇色彩。但我們也要認清,許多傳奇背後是冷酷的現實主義。劉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仁義可能是手段,權勢才是終極目标。張飛之死揭開了這層面紗,也讓蜀漢的發展有了更清醒的方向。這是三國曆史中一個值得深思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