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作者:國際線上

廣東畫院,包括港澳台,包括全國各地畫家共同完成了三次朝陽的造型,寓意着站起來,富足,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

溫/陽城晚報 記者 朱少傑

近日,"永遠跟黨打造新征程——廣東省政府慶祝建黨一百周年藝術書法攝影展"在廣東美術學院展出。

"南粵第一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南方之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盛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三個大型系列主題創作在同一舞台上首次亮相。它們都是由廣東畫院聯合完成的,包括港澳台,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

"在這個黨的百年的重要曆史節點上,廣東畫院有義務和責任,用思想藝術兩方面的美術回饋國家和人民。廣東省書院院長林瀾對《陽城晚報》說:"這三件作品反映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緻富到堅強的曆史飛躍。"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林藍

以"筆墨随處"的創新精神,畫出厚重多彩的藝術面貌

羊城晚報:作為這個集體創作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你如何平衡和處理不同藝術家的風格?

林岚:他自己的科學是中國畫專業,為書博從事壁畫和公共藝術指導,從事壁畫創作已有20多年的經驗,相關經驗近年來也被應用于大規模的集體創作:

首先,建立清晰的創作架構,組織相應的創作團隊,讓團隊成員在清晰的架構下,在本地創作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每個人獨特的藝術創作,并将其融入到整體架構中。

在這四個步驟中,第一個是最重要的。在去年創作《華南之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的118天過程中,我們對稿件的構思幾乎占了80%的時間,一方面是内容的篩選,如何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題素材中大量創作内容。

如四個特别行政區40年的主要建設成果和各特别行政區獨特的人文社會景觀、自然景觀等。由于有許多曆史資料隻适合于文字叙事,不一定适合使用圖像形式表達,我們也要選擇那些适合藝術方式的創作内容。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南粵第一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羊城晚報:這幾個創作的團隊成員跨越了非常大的年齡,如何分工?

林瀾:在2020-2021年的偉大創作中,除了廣東畫院的所有中國畫家外,我們還邀請了港澳台美術家協會會長、深圳珠沙經濟特區美國協會會長和四大特别行政區青年畫家。

其中最長的是1935年出生于台灣的吳先生,最小的是廣州美術學院90歲的學生,擁有近60年的數十位作家。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能長時間組織所有畫家的收藏創作,是以我們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首先将年輕人集結起來,形成一個有創意的"銳刀班",重點完成畫中的核心架構部分,其他畫家在一個更穩定的架構下再進行自己的筆墨創作, 國外專家的觀點通過線上方式進行連續的分階段總結,及時注入到主圖中。

盡管爆發了障礙,每幅畫都持續了100多天,但中老作家們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創作熱情,從中産生了不少創作驚喜。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盛開鮮花——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陽城晚報:這部新創作的《南粵第一聲響》《綻放》似乎是"南國風"工作方式的延續?

林瀾:随着去年《南國風》的嘗試和探索,如何進行大規模的專題集體創作,我們有了清晰可行的創作方法和步驟。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完成了"南粵第一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和"盛開全彩——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兩個大型集體創作。

《南粵第一聲》以早日活躍在廣東地區的23位中國共産黨優秀革命烈士為表達對象,在組成上延續了"華南風""點線"的方式,在個體塑造上,創作團隊也經過反複的深思熟慮和研究。

由于年代關系,烈士的形象通常比較模糊,細節難以區分,創作團隊通過反複研究烈士的革命事迹,敏感地捕捉到他們的形象,将隐藏在曆史塵埃中的光輝形象一一打磨。

以"花"為元素貫穿整體的《綻放》,以中國地圖的水準延伸為作品的總版塊,而畫面的局部部分構成,包含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别行政區和台灣,包括34個大段和小區。

在特定物體的塑造方面,花卉的創作是基于收集大量圖像和圖形資料,以期把握花的形态和精神特征。同時,從"花、葉、區、國",從點到地表,從地方到整體,從真品到裝飾,再到象征性、象征性的藝術轉型。

這三個大型系列主題創作,折射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足到強勢的曆史飛躍。在這個黨的百年重要曆史節點上,我們希望以藝術獨有的方式講述黨的曆史和中國故事。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南方之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

羊城晚報:在創作過程中,"南粵第一聲響""百花盛開"有哪些特别的考量?

林瀾:《南粵第一聲響》在構圖上采用了集體照相風格的台站編排,但通過類似的"散射透視"方式将二十三位烈士在不同的時空下聚集在一起。

畫面中的人物密集、高低、前後夾心的關系,白色的背景希望不僅能突出每個人物的獨立性,還能通過這樣看似簡單、幹淨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不同時空的革命先鋒精神的交集, 每個角色的人員意識既是一個單獨的篇章,又不失作品的完整性。

"盛開的花朵"在技術形式的表現中,突出了"中西妥協,古今融合"。

作品以嶺南畫派"用書寫、色墨重"的藝術表達語言,以嶺南畫派傳統的"無骨法"和"水碰撞粉法"等藝術表現手法,以花葉細緻的視覺呈現,以"筆墨随處"的創新精神,畫出厚重而多彩的藝術面貌。

在整體色調設定方面,該作品以金色為基礎,墨漬層為哈龍色,質地微妙而豐富。以華麗、明亮、平靜、激動人心的鮮豔色彩來表達鮮花的繁榮,五彩的紫色,努力展現中國共産黨百年不斷進步、高尚的氣質,傳達出中國"強者上來"的生機勃勃。

集體創造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不是實體作用而是化學反應

陽城晚報:廣東藝術圈在集體創作方面有怎樣的傳統?集體創作的特征是什麼?

林瀾:廣東藝術界有着悠久的集體創作傳統。我們看到,由老一輩人關山月、李雄才等老紳士帶頭集體創作,注重時代主題,提煉嶺南藝術和語言特色,創作出如《向海宣戰》《餘向灣》等經典作品。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看到1950年代由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集體創作的《向海宣戰》。銀幕上沒有具體作者的名字,師生們懷着純粹的熱情,專注創作,臉上是集體創作出的那種巨大的能量,華麗而又感性簡單。

在我看來,集體創造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不是實體作用,不是化學反應。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廣美繪畫系集體創作的《海上宣戰》

羊城晚報: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廣東的集體創作可以說造就了包括你父親林偉先生在内的一批名人。集體創作對畫家意味着什麼?

林岚:當時,廣東藝術界湧現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年輕畫家,如唐曉明、陳豔甯、吳啟忠、張少成、潘家軍等,包括我的父親林偉,專心打造廣州農業講堂。

在他們看來,繪畫不代表個人,不代表名利,盲目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畫出一幅好畫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你畫得不好,那我就改,那個人說我覺得我畫得更好,然後他會改,每一幅畫都可以說是群體創作的結晶。

年輕人,特别是優秀的青年畫家聚集在一起,大家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好就是好,壞就是不好,思想的碰撞,技術的碰撞,甚至整個創作狀态的刺激和關聯,産生了非常鮮明的藝術吸引力,使他們集中精力在20世紀70年代的廣州農學院創作了這批作品,成為了一部屹立不倒的紅色藝術經典。

羊城晚報:回顧藝術前輩們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今天創作的靈感是什麼?

林瀾: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他們的極端承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我仍然記得他們穿着白色背心,出汗,扔掉工作和畫場景。

他們對手稿進行了反複潤色,無數的小手稿、彩色手稿,每幅大型油畫、中國畫創作都是一對一的幾幅素描草稿,每幅大畫細節,當地都有相應的素描材料,當地草稿。

許多經典的曆史創作,如唐曉明先生晚年對魯迅先生形象的表演,《永不停戰》至少有三部手稿,林宇老師的《歸來探究》之光到原作草圖之一已經有兩幅。

他們當時真的以極大的熱情、虔誠的投入反複打磨一部作品,也許一部作品需要六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回首前輩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理想的,今天真的需要努力。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角色,但不同的時代有着相同的角色,也就是說,我們有創造時代史詩的雄心壯志。

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要有創作時代史詩的雄心

唐曉明《永不停止戰鬥》

羊城晚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集體創造相對罕見,近年來已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甚至是一種趨勢。

林瀾:今天我們的創作方式應該多一些元,無論是個人創作還是集體創作,我認為都可以獨立進行。而我在2018年來到學院,有這樣的想法,必須恢複廣東美術學院集體創作的優良傳統,這也是學院的優勢。

繪畫學院的機制有利于大規模集體創作的産生,如果美術學院作為一個教育機關,對藝術設計教育負有主要責任,聯合藝術協會具有組織廣泛藝術活動的功能,隻有學院才是一個純粹的創作機構, 畫家必須做好創造這件事情,那麼,大規模的集體創作,一群人,長期集中,不斷細化,這種創作模式可能隻出現在學院裡。

話說回來,什麼是好的藝術家,一個好的藝術團隊?一是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二是要與時代潮流有關,這也要以良好的技術和藝術品質為支撐,這也是大型主題藝術集體創作最重要的地方,即不僅是"小我",更是"大我"。我們希望從中為子孫後代學習,向傳統緻敬!

作品介紹

繪畫:中國畫

尺寸:300厘米(高)×800厘米(寬)

特邀顧問:李毅

廣東繪畫學院集體創作:林蘭、鄭敖、黃國武、李東偉、黃偉麗、周正良、陳英鑫、陳石、杜甯、關健

特邀藝術家:郭楚凱(廣東)、馮偉(廣東)、譚周傑(廣東)、梁阿瓦生(廣東)、陳偉(廣東)

尺寸:300厘米(高)×1600厘米(寬)

廣東繪畫學院集體創作:林蘭、李東偉、黃國武、黃偉麗、周正良、陳英新、陳石、杜甯、關健

特邀藝術家:Stud Nai Chung(香港)、李穎(澳門)、林天航(香港)、李德志(澳門)、陳向波(深圳)、顧金琪(珠海)、徐子靜(汕頭)、林濤(廈門)、劉明(廣州)、楊星(汕頭)、林偉(深圳)、羅曉燕(廣州)、陳偉(汕頭)

特邀藝術家:吳浩年(台灣)、斯圖德·奈仲(香港)、李英(澳門)、胡九軒(台灣)、林天航(香港)、李德志(澳門)、徐敦平(廣東)、劉明(廣東)、羅玉新(廣東)、林玉思(廣東)、陳偉(廣東)、李軍(廣東)、吳龍強(廣東)、崔永強(廣東)、王義石(廣東)、吳晨(廣東)

源|羊城晚報 綿羊城餡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