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作者:肖肖 (手機攝影)

秦始皇成功建立秦朝的故事,我們是否關注到了他站在前任君主肩膀上的事實呢?曆經百年,秦國已經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而秦始皇的祖父秦昭王也是其中一位有能力和手腕的君主。秦昭王與宣太後一起設計消滅義渠,解除了國家的危機,擷取了軍備物資。嬴政和秦昭王的經曆很相似,都是在即位之初沒有實權,處于被動的位置。嬴稷作為嬴政的祖父,曾被派往燕國做人質,而在秦武王意外死亡後,他在生母宣太後的幫助下成功登上國君之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曆代君主的努力和奮鬥,為秦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面對西部地區的義渠國,秦昭王也采取了行動,奪回了被占領的城池。可以說,秦始皇之是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秦國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實力,并且有前任君主為他鋪平了道路。這也提醒着我們,在任何領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鑒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才能更好地邁向成功的道路。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最後,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是否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機會?如果有,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機會來實作自己的目标呢?秦國曆史上最長的君王秦昭王,在解決了西戎問題後,卻又面臨着一個更大的挑戰。為了達成自己的東進擴張計劃,他必須先解決來犯的義渠。于是,秦昭王與攝政的宣太後商議後,決定采取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們決定放棄對義渠使用正面讨伐的政策,而是設下圈套引誘拉攏義渠王。宣太後主導了這個計劃,而秦昭王則從旁協助。他們邀請義渠王來到秦王宮居住,給予他最高的待遇,甚至與他暗通款曲并生下了孩子。這樣一來,義渠王徹底放松了警惕和戒心。然而,當義渠王不備的時候,宣太後趁機将他誘殺。秦昭王立即發兵攻打義渠,最終在公元前272年,秦國成功滅亡了義渠。對于秦國來說,吞并義渠隻是實作野心的第一步。義渠一族勇猛善戰,擁有豐富的牲畜資源,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士兵和軍備。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如果秦國想要将全部精力放在東部諸侯國的争霸上,就必須先解決屢次來犯的義渠,以免遭到兩邊夾擊。吞并義渠之後,秦國開始向東部中原地區進攻,并提出了圖謀天下的戰略。秦昭王在位期間達到了五十六年之久,他有着巨大的野心。在這段時間裡,秦國的名将白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秦國地處西部地區,要想進攻東部各國,必須找到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是以,吞并義渠對于秦國來說,不僅是解決一個問題,更是為實作東進擴張打開了一扇大門。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秦國在解決義渠問題後,展開了東部中原地區的征戰,最終實作了統一天下的偉大目标。然而,我們不禁要思考,是否通過欺騙和暗殺來解決問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呢?或許,在實作自己的野心的同時,秦昭王也在埋下了将來的禍根。那麼,你認為這種政策是否值得贊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可以借鑒這種手段來解決問題呢?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吧!伊阙之戰:白起助秦國東進擴張的關鍵一戰韓、魏兩國地理位置獨特,位于七國之中,與其他四國接壤,好像是中原各國的門戶。這使得韓、魏兩國成為秦國進攻的理想目标。于是,秦昭王派遣白起率領大軍攻打韓、魏兩國,戰争一開始,韓、魏兩軍處于被動地位。白起善于運用兵法,他隻派少量士兵與強大的韓軍對峙,卻不主動進攻,同時留下大批兵力攻擊實力較弱的魏軍。魏軍難以抵擋秦軍的猛烈進攻,最終潰不成軍。韓軍得到消息後震驚不已,不料卻被秦軍發現,最終被擊敗後潰散。白起乘勝追擊,一直趕到伊阙龍門,将韓、魏兩國二十四萬大軍全部殲滅。這場戰争是以被稱為伊阙之戰。白起在這場戰争中表現出色,但他的崛起離不開秦昭王的支援。秦昭王繼續推行商鞅變法,限制貴族權力,同時獎勵軍功,使得許多平民出身的人才得以重用。白起雖然沒有顯赫的家世,卻成為秦昭王急需的将才。這一開明政策顯然對雙方都有利。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伊阙之戰的勝利使秦國占領了韓、魏兩國重要的地區,完成了東進擴張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秦昭王登基之前,還沒有任何國君提出過真正意義上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秦國之是以能夠邁出這一步,是因為秦國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實力。通過采用"遠交近攻"的政策,秦國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基礎。伊阙之戰的勝利對于秦國東進擴張的戰略意義重大。總結:伊阙之戰是白起助秦國東進擴張的關鍵一戰。通過白起善于運用兵法和秦昭王的開明政策,秦國成功擊敗了韓、魏兩國,占領了重要地區,為後來的統一之路打下了基礎。這場戰争的勝利彰顯了秦國的實力,也展示了白起的軍事才華。但是,秦國的東進擴張是否符合各方利益,是否會引發更大的戰亂呢?你怎麼看?秦昭王與其他賢明的君主一樣,非常懂得知人善任的重要性。這一點從他重用白起的決定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然而,除了擁有出色的将領之外,秦昭王身邊還有一位政治、軍事謀略家,就是範雎。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範雎原本是魏國的一位大臣的門客,但被誣陷成了賣國賊。在即将被處死之際,他機緣巧合地逃到了秦國。為了引起秦昭王的注意,他毛遂自薦,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最終赢得了秦昭王的重用。範雎具備強大的軍事戰略頭腦和卓越的前瞻性思維,秦昭王非常願意聽取他的意見。當朝中大臣提出攻打齊國的建議時,範雎質問為何要忽視鄰近的國家而去對付遠處的國家。他巧妙地提出了一種叫做"遠交近攻"的政策,這讓秦昭王茅塞頓開。秦昭王将重點放在鄰近的韓、趙兩國,并與強大的楚國和魏國建立友好關系,對燕國和齊國則采取了保持中立的态度。範雎的政策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不僅破壞了六國的合縱聯盟,還逐漸削弱了六國的力量。"世有千裡馬,而伯樂不常有。"範雎無疑是稀有的千裡馬,但是如果沒有秦昭王這樣的伯樂,恐怕他也不會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每個時代都有可用的人才,但很少有人能像秦昭王一樣發現和重用這些人才。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範雎的出色表現是秦昭王英明決策的結果。回顧整個故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首先,一個上司者的能力不僅僅取決于自己的才華,還取決于他是否能夠發現并重用他身邊的人才。其次,合适的政策和戰略對于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為秦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最後,我們應該看到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隻要有一個給予機會的伯樂。最後,對于讀者來說,你認為發現和重用人才對于一個上司者來說有多重要?你是否有類似于範雎的經曆或見解?請在評論中分享你的想法。這篇文章講述了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和統一六國的壯舉。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場曆史性的戰争,背後的細節和人才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戰争中,秦國的軍事實力一直是絕對的優勢,而在戰争勝利的同時,秦昭王也憑借細節和人才,成功宣布統一天下的預告函。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在攻打南韓的戰鬥中,俘虜周赧王姬延的這一細節,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卻在心理上對六國形成了壓力,同時表明了秦國的強大。秦昭王的這個舉動,成功地将六國吓了一跳,進而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信心和動力。曆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細節和人才的重要性再次被證明。我們應該意識到,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千百次的努力和細節的積累,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整個局勢的走向。是以,我們要從這些曆史故事中吸取經驗,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和上司能力。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競争中占據優勢,赢得勝利。秦昭襄王——重視軍隊,嚴明廉潔,為嬴政打下基礎秦國,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一個國家之一,它的統一大業的完成,離不開每一位秦王的努力和智慧。而在所有秦王之中,秦昭襄王也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盡管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名動天下,但是他對秦國的統一大業所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小觑的。作為一位君主,秦昭襄王是非常注重軍隊素質的。

秦昭王:滅義渠、敗韓魏,采用“遠交近攻”、徹底除掉東周政權

他認為,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國家才能真正意義上地掌握自己的命運。是以,在他的統治下,秦國的軍隊很快就成為了一個骁勇善戰的隊伍。秦昭襄王對軍隊的重視,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秦昭襄王還是一位非常注重吏治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秦國的官員都要遵循廉潔嚴明的原則,不得以權謀私,為百姓服務。這種嚴格的治理方式,自然能夠讓百姓生活得更加安定和幸福。 可以說,秦昭襄王所做的一切,都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他在之前的治理下,秦國的軍隊和吏治能力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提高,嬴政的收尾工作也不會如此出色。是以,在秦國統一大業的曆史程序中,秦昭襄王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總結:秦昭襄王的治理方式,不僅是為百姓謀利益,更是為未來的秦國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對軍隊和吏治的注重,則成為後來嬴政打赢天下之戰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