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人們說

她的建築如此宏偉

四五千年前怎麼可能有這種智慧

一定是外星人造的

(請橫屏觀看吉薩金字塔群,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人們說

她的儀式那麼詭異

四五千年前的屍體怎麼可能儲存下來

一定是詛咒

(圖坦卡蒙金面具,古埃及國王的木乃伊一般頭帶面具,圖檔來源@視覺中國,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這裡是

古埃及

一個極其早熟的文明

5000年前

中華文明剛剛蘇醒

她已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最早的文字元号

及沿用至今的第一部一年365天公曆

(請橫屏觀看哈托爾神廟象形文字,與古埃及同時期的文字還有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然而,這也是

古埃及

一個疑雲重重的文明

1400年前

隋唐鼎革之際

她就已銷聲匿迹

留下的遺迹成了人人口中的

巫術、迷信、外星

甚至不存在的虛構文明

(1963年版電影《埃及豔後》,古埃及亦成為影視劇、漫畫的熱門主題,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古埃及?

她究竟發生過什麼?

為何如此神秘?

01 

天賜的奇迹

古埃及最初的神秘感

來自一條神秘的大河——尼羅河

它位于撒哈拉沙漠東北部一角

為一望無際的黃沙所隐藏

7000年前

一支撒哈拉族群正在尋覓它的蹤影

由于氣候越來越幹旱

他們原來定居的地區河床已經幹枯

隻得舉家遷徙,另尋水源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曾是一片草原,公元前4900年左右開始沙漠化,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相傳東部有一片适宜生活的河谷

為此他們橫穿撒哈拉

向東遷徙

翻越了沙丘

穿過了荒漠

(黑色沙漠,公元前7500年起,曾有撒哈拉族群夏季短暫到過尼羅河河谷,再傳回撒哈拉西部,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最終

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出現在他們眼前

尼羅河

世界第一長河

全長6650公裡

流經坦尚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剛果、

烏幹達、蘇丹、南蘇丹、埃塞俄比亞

直至埃及

跨9個國家

從東非高原一直流到北非

(埃及地形示意,制圖@昕恬/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撒哈拉族群自西部沙漠進入尼羅河

他們走過高聳的岩漠

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河谷

這裡平原狹長

兩岸長滿了翠綠茂盛的植物

(請橫屏觀看尼羅河河谷,不同河段寬度各異,最寬可達十幾公裡,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往北

地勢更為低平

尼羅河水或是流經松散的沙地

形成綠洲

(法尤姆綠洲為尼羅河流域最大的綠洲,此外西部沙漠還有衆多綠洲,包括下圖為巴哈裡亞綠洲,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或是在沿海平原漫開

分流成諸多的支流

勾勒出一個扇形的三角洲

最終注入地中海

(請橫屏觀看埃及最北端的亞曆山大港,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對撒哈拉族群而言

尼羅河如同一個天賜的奇迹

在越來越幹旱的氣候下

尼羅河不僅不會幹涸

反而每年還會定期泛濫

源源不絕的水流自南方注入

(埃及南端的尼羅河阿斯旺段,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尼羅河的源頭

在遙遠的東非高原上

每年4至6月,北半球進入夏季

高原攔截了季風的水汽

形成大規模降雨

提供了尼羅河絕大部分的水量

使其進入泛濫期

(非洲夏季降水示意,尼羅河有兩個源頭,即維多利亞湖和塔納湖,制圖@昕恬/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尼羅河水流從其源頭

一路向北

翻過高原、峽谷

沖刷了岩屑,溶解了豐富的礦物質

形成營養豐富的腐殖土

流經瀑布

(埃塞俄比亞青尼羅河瀑布,圖檔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别了,古埃及

穿過草原

(請滑動檢視非洲的長頸鹿、羚羊、大猩猩、河馬,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最終進入埃及

通過年複一年的泛濫

發育成一片肥沃的沖積平原

為沙漠帶來了農耕的可能性

(請橫屏觀看夕陽下的尼羅河,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随着氣候越來越幹旱

越來越多撒哈拉族群遷居到尼羅河

他們慢慢适應新的地理環境

掌握了尼羅河泛濫的規律

一個充滿活力的史前文明就此因河而生

人們在狹長的河谷地帶

養殖牲畜,放牧、打漁

(牛為重要的牲畜之一,圖為非洲一個古老的牛種,安科拉長角牛,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廣闊的三角洲

由于受西亞農耕文化影響

人們沿河種植小麥、亞麻

(希羅多德《曆史》)

“那裡的農夫隻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

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

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

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

此後便隻是等待收獲了。 ”

(盧克索西岸農田,農耕技術後傳播至河谷地帶,成為古埃及最重要的生産方式,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每年當尼羅河泛濫期結束

河水退去,高處的土地顯露出來

古人将這種山丘從水中升起的現象

視為創世的開端

傳說,一朵蓮花自水中生長出來

太陽神就此在蓮花中誕生

他為世界帶來光明,接着創造空氣、水汽

時間随之開始流動

是以

無論是天空、大地,或是公牛、貓

古人相信萬物皆為神的化身

人們以其形象為符号

象形文字就這樣悄然成型

(布吉斯神牛浮雕,神牛頭戴太陽的日輪,攝影師@張琦)

别了,古埃及

不同的地區,崇拜不同的神明

人們以象形文字将其命名

進入公元前四千紀後半期

尼羅河流域逐漸出現數十座史前城鎮

它們在商貿、技術傳播、與戰争中

互相吞并、融合

南方河谷被稱作“上埃及”

北方三角洲則是“下埃及”

(請橫屏觀看上埃及最南端的象島,古埃及人将自己的生活的地方稱為“黑土地”,分成“上下兩地”,“埃及”則為後世的稱呼,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此時在遙遠的中國

良渚文化剛剛崛起

隐蔽在北非一角的尼羅河流域

已是一片活躍多姿、生機勃勃的氣息

公元前3100年左右

一位強勢的國王通過戰争與聯姻

成功統一了“上埃及”與“下埃及”

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王國——古埃及

就此誕生

02 

永恒的生命

金字塔、木乃伊

這些現代人難以了解的文化

對于古埃及而言

卻是其王國運轉的重要根基

因為這是古埃及每一任國王登基後

必定籌劃的儀式

——建造陵墓

(請橫屏觀看哈夫拉金字塔,金字塔即古埃及的皇家陵墓,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在現代人眼裡

建造陵墓是一個大型工程

需投入大量的時間、财力、人力

然而對古埃及人來說

這并不是一個工程

而是一場敬奉國王的宗教儀式

(阿蒙尼姆普黃金面具,古埃及國王住在龐大的宮殿,新王國時期人們以“大宮”指代,發音即“法老”,圖檔來源@視覺中國,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的國王

即是一國之王,也是人間之神

被尊為“太陽神之子”

在衆多神明之中

太陽神是最重要的

人們認為世界依其規律運轉

每年第一天,太陽神會使尼羅河水位上漲

人們依此創造太陽曆,将一年分為

泛濫季、生長季、收割季

是太陽神的規律使人能年年豐收

一國之王必然與太陽神一樣偉大

(古埃及有多個神明與太陽相關,如拉神、凱帕爾等,方尖碑為敬獻太陽神所建,圖為卡納克神廟方尖碑,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太陽東升西落

人們亦随其規律而居

尼羅河流域被劃成42個行政區

太陽升起的地方

多為人們的日常居所

反之,太陽落下的地方為亡者安息之地

(古埃及城鎮地圖,上埃及有22個行政區,下埃及20個,陵墓大多坐落在西邊,制圖@昕恬/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在古埃及人看來

太陽落下了還會再升起

人死後亦能重生

生命就是如此永恒不滅

國王身為太陽神之子

必然與太陽一樣擁有永恒的生命

是以隻要為其建設陵墓,預備重生

人人都能分享永恒的生命

(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左賽爾金字塔,為公元前27世紀國王左賽爾建立,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為了追求永恒

一個向死而生的工程就此開啟

首先登場的是古埃及最博學的群體

祭司

他們精通天文

能夠通過星相确定陵墓的選址

精通數學,能計算及規劃工程

還能通過文字留下記錄

發展出一套高度發達的知識體系

(紙莎草上的文字,祭司收錄大量庇護國王重生的經文,依載體不同,從金字塔銘文發展成棺木文、亡靈書,攝影師@夢物如顔)

别了,古埃及

其次登場的是古埃及的“國家機關”

官吏

他們各司其職,分工有序

有管理稅收的官吏

負責将各地生産的面包、陶器、啤酒

統一敬獻給國王、皇族和祭司

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納稅體系

(請滑動檢視各個行政區獻祭的物産,“諾姆”意即行政區,圖檔來源@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标注@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有管理工程的官吏

負責統籌所需的材料

大量石料、黃金、銅料

被裝載到蘆葦船、木船

及能裝數百噸重物的大貨船上

經由尼羅河運輸到工程區域

形成一個流暢的運輸體系

(請橫屏觀西奈半島的宰海蔔,古埃及人常年到西奈半島開采綠松石、銅礦,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最後登場的是虔誠的

平民

他們認為修建陵墓是一件非常尊貴的事情

大量平民或是遠行到偏僻的邊境

采集、切割所需的石料、礦物

或是暫住在工程區附近

根據官吏的指揮搬運石料,修建陵墓

(古埃及南邊的努比亞沙漠藏有大量金礦,常有開采隊伍前往,是以努比亞多受古埃及文化影響,圖為努比亞金字塔,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部分擅長手藝的平民

則将礦石制作成供國王重生後使用的

頭飾、項鍊、戒指、臂環

床、凳子、拖鞋、棋盤遊戲

最重要的還有保護國王順利渡過冥界的

護身符

(古埃及護身符,圖檔來源@視覺中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對于國王而言

建造陵墓既能将王國的财富集于一體

還能加強對各地的管理

在祭司、官吏、平民虔誠的參與下

一種結合了神權與王權的神王政體

逐漸成熟

金字塔,這種現代人眼中不可思議的奇迹

就在這種獨特的神王政體中

一一建起

(請橫屏觀看古埃及王陵複原示意圖,金字塔因石料不同呈現不同顔色,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陵墓持續建造十餘年不等

到了國王逝世之日

軀體将被擅長醫學的祭司制作成“木乃伊”

意即幹屍

完整地儲存下來以備重生

(請滑動檢視木乃伊制作流程示意,圖檔來源@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祭司誦詠着庇護國王的經文

将其木乃伊放進純金的一層棺材

二層棺材

三層棺材

再裝入一層又一層的棺椁

(圖坦卡蒙棺椁,圖檔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國王的棺椁乘坐特制的“太陽船”

渡過尼羅河

進入陵墓

最後,封鎖在隐秘的内部墓室中

(金字塔内部結構示意,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人們相信

陵墓如同一座“天梯”

國王的生命會從最高處飛升到太陽那裡去

最終重生,與神明在一起

繼任的國王

将通過儀式與先王的生命合而為一

以繼承其神性

“太陽神之子”的生命就這樣不斷地傳承

由國王孟圖霍特普一世

傳承給孟圖霍特普二世

傳承給孟圖霍特普三世

傳承給孟圖霍特普四世

在人們眼裡

國王的神性與太陽一樣永恒

在國王眼裡

其王權亦能通過神權的傳承,永久續存

(阿布辛貝勒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古埃及因而有多個相同名字的國王,學者以一世、二世作區分,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王國

就這樣在對“永恒”的追求中不斷壯大

公元前16世紀

殷商剛剛崛起

古埃及依托肥沃的尼羅河流域

及獨特的神王政體

已發展成一個成熟又富裕的帝國

下一步她就要面向北風

稱霸世界

03 

世界的中心

有人曾說,古埃及文明是虛構的

因為鮮少在其他文明的史書

見到她的蹤影

然而,在西亞的

赫梯、亞述、米坦尼等大國筆下

古埃及卻是一個戰績斐然、

難以超越的強大對手

(拉美西斯二世戰争浮雕,新王國時期國王多以軍事統帥的形象出現,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公元前17世紀中葉

數批來自巴勒斯坦的族群為躲避戰亂

帶着戰車、武器進入尼羅河流域

此時古埃及由于尼羅河水位下降

出現饑荒及動亂

原本統一的政權為地方勢力割據

外來族群的入侵就此将局勢更新

古埃及陷入長達百年的分裂與内亂

亂世中的國王

不再僅僅是崇高的神王

也必須是勇武的軍事統帥,才能平定戰亂

于是,戰亂之後

一個骁勇善戰的古埃及浴火重生

憑借高超的軍事實力将疆域推進至西亞

(巴勒斯坦諸多小國多在古埃及與兩河流域的大國之間搖擺,下圖為古城米吉多,圖檔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别了,古埃及

公元前1457年

一位年輕的國王圖特摩斯三世親政不久

臣屬古埃及的西亞小國就聯盟起來叛亂

于是他毅然決定發動遠征

挑選了一支精良的軍隊前往西亞

最終

叙利亞-巴勒斯坦小國如烏合之衆

被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舉擊潰

隻得俯首稱臣

(卡納克神廟關于米吉多戰役的銘文,第94條)

“俯伏在陛下的威嚴前,親吻地面,

祈求賜予他們呼吸”

古埃及由此奠基了其在西亞-北非地區的

霸主地位

(請橫屏觀看新王國時期疆域示意,圖特摩斯三世後發動17次遠征,最遠擴張至幼發拉底河,制圖@昕恬/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此時放眼全球,沒有比古埃及更強大的國家

兩河流域的國家興了又衰

西亞小國聯盟聚了又散

隻有古埃及政權穩定

社會運轉井然有序

随着疆域擴張,财富也大大增加

(《阿瑪爾納信件》)

“黃金在你的國家多得就像塵土一樣,

你隻需要把它收集起來而已。”

(盧克索神廟,戰争及商貿得來的财富均用于修建神廟、陵墓,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放眼地中海,也沒有比尼羅河更安全的土地

古埃及的軍事實力所向披靡

其天然的地理環境更是無懈可擊

尼羅河以東

廣闊的紅海是為天然屏障

(請橫屏觀看紅海,尼羅河多條支流被修建為與紅海相連航道,與西亞多有貿易往來,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尼羅河以西

一望無際的沙漠難以跨越

(請橫屏觀看白色沙漠,與埃及以西的利比亞沙漠接壤,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沙漠、大海

将古埃及封鎖在狹長的尼羅河流域

對于國王而言

即便征服了其他文明的疆域

依舊沒有比尼羅河更優越的土地

這裡農業物産豐美

軍事易守難攻

這裡就是古埃及人世界的中心

是以無論占領了多少領土

終是要歸根,重返尼羅河流域

(請橫屏觀看盧克索,為新王國時期的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坐擁世界的中心

國王的終極目标就是

把世界維持在原來的樣子

對一個國王最好的贊譽就是:

(顔海英《虔誠的僞造》)

“看啊,他的統治和他的父親統治時一樣”

于是曆代國王喜歡“擴建”

将原有的城鎮擴大

原有的宮殿擴大

原有的神廟擴大、擴大、再擴大

(盧克索神廟,由一條近三公裡的斯芬克斯大道與其北部的卡納克神廟相連,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最重要,還是永恒的生命

此時期國王不再修建金字塔

而是将尼羅河西岸的岩漠開鑿成陵墓

将地下空間擴大、擴大、再擴大

形成一個擁有63座墓室的陵墓群

帝王谷

(請滑動檢視帝王谷外景與内部墓室,圖檔來源@視覺中國&王瑞)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人相信自己生于世界的中心

其生活的使命就是讓世界如常運轉

必須以道德規範限制自己

不能破壞原有的秩序

(《亡靈書》124章)

“我沒有偷死者的蛋糕;

我沒有加重天秤的砝碼;

我沒有殺人;我沒有與人通奸;

我沒有拿走小孩的牛奶......”

(卡納克神廟的日出,人死後必須通過死神的審判才能重生,攝影師@歪傑)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在其世界中心曆經了

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

三大王國時期

統一、分裂、再統一、再分裂,渡過了

第一王朝

第二王朝

第三王朝

直至

第三十一王朝

足足3000年之久

然而在這看似穩定的秩序中

一些改變正悄然發生

(西奈半島,從西亞進入古埃及的必經之地,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尼羅河,總是如此肥沃

公元前13世紀起

大量利比亞人、努比亞人、叙利亞人、

巴勒斯坦人遷入尼羅河流域

古埃及人口增加至300萬

隻要尼羅河依舊泛濫

人們隻需疏通河道淤積、增加播種

即能增加糧食産量喂飽全國

然而在農業優勢之外

尼羅河的居住面積随人口暴增而縮減

可耕地亦未增加

沙漠、大海将百萬人口封鎖在河流沿岸

肥沃的大河,逐漸成了走不出的圍城

(古王國人們用籃子取水,中王國改為肩挑水桶,新王國發明了吊桶,農耕技術亦未發生根本的變革,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神王統治,數千年均如此穩定

新王國時期國王仍以“太陽神之子”自居

将戰争得來的财富敬獻神明

然而,财富經由獻祭就轉移到祭司手裡

日久年深,祭司逐漸掌握實權

形成一股足以威脅王權的勢力

公元前13世紀

曾有國王為此發動宗教改革,削弱祭司勢力

然而其影響力已滲透社會各個角落

改革以失敗告終

穩定的神王統治,逐漸成了逃不脫的困局

神權與王權之間的平衡越來越難以為繼

(國王埃赫那吞發動了20多年的改革,此期間宗教文化、藝術發生極大的轉變,圖為其王後納菲爾提提,攝影師@徐同學,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新王國後期

由于人口增加,社會逐漸出現階級鬥争

統治階級也因A錢舞弊引發财務問題

古埃及現實的困頓

就這樣與其霸主的孤傲緊緊纏繞在一起

公元前1312年

一位意氣風發的國王拉美西斯二世

即便遠征失利

亦回國對内宣稱自己打了一場勝仗

(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

“我如同神獸一般地追逐他們,

我獨自一人攻擊所有的敵人”

實際上,礙于國内的困境

古埃及已無暇顧及外部戰事

在西亞的霸權地位逐漸衰弱

(納賽爾湖邊的阿布辛貝勒拉美西斯二世神廟,新王國末期國王大興土木,亦導緻财務危機,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内部的穩定,與外部的權勢

如同一個難以平衡的天秤

當古埃及還在小心翼翼地調整

殊不知更強大的敵人

已經出現

04 

最後的風雲

古埃及為什麼消失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

潛藏在風雲變幻的地中海之中

公元前31年

被後世稱作“埃及豔後”的克婁巴特拉七世

在等一個回信

數個月前,她派出海軍前往希臘

援助其盟友——羅馬将軍安東尼

希望以此扳倒他們共同的敵人

然而數個月過去

安東尼依舊沒有回音

這個回信,将決定古埃及的命運

(希臘科孚島,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古埃及聯盟,在科孚島與其對手屋大維發動亞克興戰役,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早在克婁巴特拉七世出生以前

這個龐大帝國的命運已多次飄蕩在

毀滅與幸存的邊緣

公元前11世紀

在遙遠的中國,武王伐纣後建立了周朝

而古埃及卻深陷内憂外患的窘境

利比亞、努比亞、波斯等異族相繼奪權

在尼羅河流域自封神王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32年

年輕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

來到埃及,加冕為國王

安排其部将托勒密作為總督管理埃及

(請橫屏觀看亞曆山大港的皇家碼頭,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托勒密一世

即克婁巴特拉七世的祖輩

他帶來了希臘人的管理方法

保留神王政體

同時設定财務大臣、駐軍将軍等官職

削弱祭司的勢力

以此建立一個職責分明的層級管理

此後繼任的托勒密家族均以此管理國家

逐漸恢複了古埃及國力

(托勒密家族統治期間興建了多座神廟,下圖的哈托爾神廟為其中之一,攝影師@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托勒密家族也保留了古埃及的農業傳統

同時引進希臘的土壤改良和灌溉技術

讓人們既能種植小麥

還能開墾果園、花園,種葡萄、玫瑰

進而發展手工業

生産紙草、啤酒、亞麻、玻璃、雪花石膏

經由海港出口到地中海各地

古埃及的經濟得以迅速恢複

化身環地中海最大的“糧倉”

(埃及農民與絲瓜,絲瓜除食用以外可做成搓澡海綿,種子可榨油,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在托勒密家族的治理下

古埃及得以從曾經的困境中逃脫

恢複富強

轉而面向一個更大的世界

這個世界風起雲湧

波斯、雅典、斯巴達、羅馬等

多個地中海文明輪番崛起

在戰争、瘟疫、技術革命中誰與争鋒

(希臘雅典衛城,公元前5-4世紀為古希臘文明鼎盛期,其影響力輻射地中海地區,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在克婁巴特拉七世成長的年紀

古埃及昔日在西亞的對手已經消亡

然而受地中海諸多文明所制約

也再難恢複霸主的地位

克婁巴特拉七世深谙這一點

于是當她21歲正式加冕神王

統治期間便以更強勢的外交手腕

斡旋于諸多勢力之間

公元前44年

羅馬共和國陷入分裂

克婁巴特拉七世抓緊機會

與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聯手

共同對抗其他勢力

(羅馬“三巨頭”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各據一方,争奪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圖為羅馬鬥獸場,展現了羅馬文明好戰的特點,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然而,公元前31年

安東尼戰敗身亡

克婁巴特拉七世終是押錯了注

其對手随即出兵征讨古埃及

眼見古埃及已陷入任人宰割的命運

克婁巴特拉七世再無法力挽狂瀾

最終選擇自殺

(請橫屏觀看伊西絲神廟,克婁巴特拉七世多以伊西絲女神自居,圖檔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别了,古埃及

羅馬軍隊浩浩蕩蕩地進駐古埃及

卻發現這裡已經變成了另一種“希臘”

托勒密家族治理的300年間

希臘人已成為古埃及社會的主要群體

埃及人地位低下

越來越多埃及人選擇向希臘文化靠攏

(劉文鵬《古埃及史》)

“他們蔑視我,因為我是個野蠻人

我不知道如何裝得像一個希臘人”

(請滑動檢視法老雕像的風格對比,前兩者為古埃及樣式,最後為希臘樣式,圖檔來源@wikimedia commons,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人原來使用埃及語

然而托勒密王朝的官方語言為希臘語

在這種情況下

古老的埃及語逐漸發生變化

出現了一種結合希臘字母的“科普特語”

希臘文明已深深滲透這片土地

(象形文字亦逐漸變成一種隻在宗教場所使用的文字,後來随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象形文字最終消亡,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在時間的齒輪前

被迫轉向

但轉向的軌迹對于一代又一代的埃及人而言

卻緩慢得令人難以察覺

随着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相繼統治

他們帶來的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

逐漸将古埃及獨特的神王崇拜

從人們的意識中抹去

(穆罕默德·阿裡清真寺與貧民窟對望,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随着法國、英國相繼入侵

古埃及在抗争中磕磕絆絆地步入現代

人們在尼羅河南端的阿斯旺建起大壩

通過發電、蓄洪

推動更多元的經濟生産

埃及人逐漸在擁抱現代化浪潮的同時

離開了對尼羅河的崇拜

(開羅集市,現代埃及不再單獨依賴農業,國民經濟收益近半數來自旅遊業,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這樣的埃及

在時間的長河中緩緩行走了兩千年

一直到回過頭來

才發現曾經的文明已經不在

(古埃及文明的生與死,托勒密王朝後進入羅馬統治、阿拉伯統治、奧斯曼統治及英殖民統治,圖檔來源@視覺中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wikimedia commons&張琦,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别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究竟是何時消亡的?

有人說,是最後一任神王

——克婁巴特拉七世自殺那一年

又有人說,是亞曆山大統治埃及那一年

即古埃及逐漸希臘化以前

然而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

這是個無解的謎題

因為數千年前的恢宏,還在

(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的神廟,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千年流淌的尼羅河,還在

(豪華的遊艇與考姆翁布神廟,如同一場古今的對望,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對生命的渴望,也還在

(麥迪那哈布神廟,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然而古埃及文明

卻已在漫長的歲月裡悄然告别

留下的,隻有未盡的眷戀

(修改自《亡靈書》)

一個愛底比斯并住在底比斯的人

願你度過一百萬年

願你面對着北風

願你的眼睛看到美好的地方

(請橫屏觀看風沙中的金字塔,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别了,古埃及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伊西絲

圖檔:徐鷹

設計:李雪茜

地圖:昕恬 

審校:黃太極&李楚陽&周晉宇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稽核專家

南開大學曆史學系副教授 徐詩薇

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袁指揮

中山大學曆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智

[1] 主流學界一般認為公元前3200年至前3000年間出土的那爾邁調色闆,為古埃及進入文明階段的标志,然而那爾邁國王的身份,及他是否為第一位統一上下埃及的國王尚有争議。

[1] Wilkinson, T. (2010). The Egyptian world. Routledge.

[2] Shaw, I. (2003).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顔海英.守望和諧:古埃及文明探秘[M].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 Kemp, B. J. (2006). Ancient Egypt: Anatomy of a Civilization. Psychology Press.

[5] Wilkinson, T. (2013).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Egypt. United States: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6] Rzóska, J.(2012) The Nile: Biology of an Ancient River. Germany: Springer Netherlands.

[7] Moeller, N. (2016). The Archaeology of Urbanism in Ancient Egypt: From the Predynastic Period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Kingdom.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金壽福. (2023).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 世界曆史(1), 7.

[9] 金壽福. (2010). 古代埃及早期統一的國家形成過程. 世界曆史(3), 13.

[10] Baines, J., Málek, J. (1980). Atlas of ancient Egypt. United Kingdom: 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

[11] Teeter, E. (2011). Religion and Ritual in Ancient Egypt.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Yoffee, N. (2005). Myths of the Archaic State: 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ities,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李玉香. (2007). 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 吉林大學.

[14] 顔海英. (2000). “虔誠的僞造”——古埃及文獻中的國王形象. 國外文學(4), 10.

[15] 

Cromwell,J.

Ptolemy 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gypt, 404-282 BCE. (2018). Netherlands: Brill.

[16] 金壽福. (2021). 古埃及《亡靈書》. 商務印書館.

[17] Badawy, A. (1967). The Civic Sense of Pharaoh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Ancient Egyp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6, 103–109.

[18] 蒲慕州. (2020). 古埃及文化史.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 劉文鵬. (2000). 古代埃及史. 商務印書館.術,2009(03):84-93.

[20] Faulkner, R. O. (1942). The Battle of Megiddo.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28(1), 2–15. 

[21] Kemp, B. (1977).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owns in Egypt. Antiquity, 51(203), 185-200. 

[22] 喬安·弗萊徹, & 穆雷. (2019). 埃及四千年. 曆史浙江文藝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