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提醒丨這篇推送,一定要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

作者:新湖南

一評:網際網路适老化,需一場雙向奔赴

“博物館門票怎麼預約?”“網購的東西不好怎麼退貨?”……幫父母解決各種手機應用難題,已成為年輕人的日常必修課。

有網友分享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與長輩的相處細節:“在爸媽眼裡,我的高光時刻,就是幫他們處理好了各種手機問題”。

周末·提醒丨這篇推送,一定要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

曾勸說我們少玩手機的父母,随着網際網路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手機不離手”。但對于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高齡老人來說,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字化場景讓他們感到無所适從。

有的是真不會用。一些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往往以社交通訊、娛樂為主,比如刷短視訊、視訊通話,卻不會用手機進行網上約車、預約挂号、生活繳費……

有的是真不敢用。屢屢爆出的網絡詐騙等新聞,讓部分老年人産生顧慮,對智能生活打怵,怕一個用不好,“出錯了”“被騙了”。

有的是真不願用。一些智能裝置功能複雜,老人專用App少,部分适老化改造也徒有其表,關不上的彈窗、拒絕不了的推送、無處不在的廣告……年輕人用着都覺得頭大,難怪老年人吐槽“太麻煩了”。

數字化的“快捷”遇到老年人的“慢熱”,生出種種“不适應”。消弭這種“不适應”,需要一場“适老化”的雙向奔赴。

老年人數字生活走得慢,我們不妨等一等。

多點耐心和包容消弭數字鴻溝。“笨辦法”最管用,一個簡單的操作,教四五遍不會,就多幾次循環,少些不耐煩。不能常陪在父母身邊,那就用點巧思。幾年前有則新聞,令人印象深刻,外婆不會用微信,女孩用10個小時制作手繪本“微信使用說明書”,十分暖心。

技術上給老人們多點關懷。針對老年人吐槽的“麻煩”,多做減法,去掉App中套路繁多的廣告植入、徒有其表的界面設定、無實際效果的操作步驟等;針對老人容易受騙等問題,多做加法,增加雜亂資訊攔截功能等,讓“适老化”真的“适老”。

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上更細緻些。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務大廳專設了老年人服務通道,醫院為老年人特設了老年專号,電信企業專門針對老年人群體上線了“一鍵呼入人工客服”功能,一些媒體設定“老人喜愛的内容”專欄等,這些适老措施應盡快在各地推廣開,讓更多老人在數字世界裡更加從容、安心。

以上都做到了,老年人會感到而且相信自己“能行”。

事實上,不少老年人在網上玩得風生水起。通過變裝引發國風潮流的“時尚奶奶團”、分享日常搞笑生活的“我是田外婆”、教做家常美食的“川味鹽太婆”、直播間裡教人識字的“拼音奶奶”……經過歲月沉澱,他們将快樂充實的日常生活,優雅、智慧、豐富的人生經驗帶進社交平台,愉悅自己的同時,給萬千網友鼓舞和感動。

我們欣喜于越來越多老年人“觸網”,但也要看到,随着老年人深度參與數字生活,網際網路“适老化”不是已經完成,而是剛剛開始。

老年人的數字困境需要被看到、被了解,白發、皺紋裡的人生智慧,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這個放大鏡、傳播器被看到、被認可。(新華網記者:李潔瓊)

二評:警惕網絡詐騙“坑老”,需懷揣“三顆心”

最近,不少網友反映,家裡的老人收到不明快遞寄送的蟹卡,等嘗試掃碼領取螃蟹時,卻發現背後是騙子的圈套。

近年來,這種利用數字技術設下的騙局層出不窮,随着老年人觸網程度越深,針對他們的精準圍獵套路也越來越多。

為了“坑”老,騙子們打出了“三張牌”。

一是“情感牌”。有的主播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直播間裡扮演孝子孝女形象,對老年人關懷備至,甚至演“苦情戲”,比如自己的身世如何可憐、父母如何辛苦。不少老年人被感動,心甘情願地掏腰包,“主播說啥都信”。

二是“焦慮牌”。一些騙子瞄準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通過免費送小禮品、搞義診、辦講座等方式,推銷所謂“祖傳秘方”“特效保健品”,誘騙老年人購買投資,随後卷款跑路。這類騙局并不新鮮,但依附于網際網路無孔不入的滲入,老年人極易中招。

三是“技術牌”。有些不法分子鑽了老年人對網際網路技術不甚了解的空子,利用頭像、個性簽名等,制作“高仿号”假冒公檢法人員、親朋好友,誘騙老年人點選不明連結、按要求操作等。有的老年人很難辨認真假,最終陷入騙局。

騙子的“三張牌”,要麼定向迎合老年人的需求,要麼精确瞄準老年人的知識盲點,可謂處心積慮、套路滿滿。應對這“三張牌”,幫老年人避開數字陷阱,要懷揣“三顆心”。

周末·提醒丨這篇推送,一定要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

關心多一點。部分老年人退休後生活圈子變小,子女忙于工作溝通少,是以沉迷于刷短視訊看直播,在網上尋找歸屬感,對主播産生依賴感。作為子女,要在父母身上多花點時間,多傾聽、多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全社會應引導老年人多與家人、朋友交流,避免孤獨和失落感;不僅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情感需求,提供更多的關愛。

耐心多一點。針對父母防詐意識和技術知識的欠缺,子女要用耐下心來、細之又細的溝通和交流,反複給他們講數字應用的知識、安全上網的知識、手機操作的知識,讓他們學會避開“坑”,更加安全地跟上時代、用好技術。全社會應多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反詐技能宣傳,多一些适老化改造,讓他們浏覽新聞更輕松,線上購物更簡單。

責任心多一點。幫老年人避開數字陷阱,既是為人子女的義務本分,也是這個社會應有的人道關懷。防範意識不可無,關愛關心不可少,但依法重拳打擊更不能缺。同時,面對詐騙手段不斷更新,相應的技術手段更新速度也要加快,堅持關口前移,把預防措施做在前面;要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暢通老年人的消費維權管道。

“反詐網”織得密一些,網絡詐騙施展空間就小一些,老年人的受騙風險就低一些。他們更舒心,我們更安心。(新華網記者:馬若虎)

三評:防老年人“網瘾”,需開好三張“藥方”

做着飯還要看手機直播、淩晨不睡覺刷短視訊、控制不住網購化身“剁手黨”、在直播間看節目應援打賞……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一些難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網友驚歎,父母成了“網瘾老年”。

有網友吐槽,現在角色反過來了,以前父母總叮囑自己“少玩手機,不要沉迷”,如今換作自己敦促父母“放下手機,早點睡覺”。還有網友為了父母健康将手機設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卻引發家庭沖突。

全民深度觸網時代,“網瘾”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形容詞。資料顯示,近年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乃至6小時。

随着網際網路适老化改造不斷推進,不少老年人前腳剛越過“數字鴻溝”,後腳便陷入“數字沉迷”。

比如,不久前,被稱為“中老年飯圈頂流”的網紅主播“秀才”塌房,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粉絲中老年人占比高達80%。他們把“秀才”看成“雲陪伴”的親人或朋友,在評論區倒苦水、話家常、瘋狂表白,不僅将其視為精神寄托,還把情感投射轉化為金錢打投。

老年人何以“網瘾”?“孤獨”也許是重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與子女缺乏交流,對飛快變化地外部世界的不适應,讓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強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獨感。人在網絡,其實是在對抗孤獨,尋求“歸屬感”。

但“網瘾老年”的背後,并非全是孤獨,也有老年人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他們曾是網絡世界的“邊緣人”,網際網路給了他們看世界的機會。社交溝通、學習新技能、知曉新聞時事……通過手機網絡,他們獲得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說,“在網上通過各類小視訊,我學會了收納、修理、種花,生活别提多充實了!”

是以,對于“網瘾老年”問題,也需一分為二來看。解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簡單粗暴的戒斷,而應關注到其背後真正的需求。

周末·提醒丨這篇推送,一定要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

讓親情成為最好的“解藥”。于年輕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輩在網絡空間裡的探索,更要主動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多一些陪伴和關心。

讓優質網絡内容成為一劑“良藥”。網絡内容雖多,但品質參差不齊,假新聞、毒雞湯、養生僞科學等粗制濫造内容大行其道,侵蝕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應當從關愛老人角度出發,提供适老的、健康優質的内容,提高其精神生活品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老年人健康觸網,仍需社會、家庭、個體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真正關注、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幫助他們走出成瘾的那張“網”。

這,也是我們為老人家們提供的網上“保健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