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作者:探史筆記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文|李金睿

編輯|t

引言

正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封建社會時期鮮明的階級表現,也是嚴格的等級尊卑制度下的思想觀念。

不過有些時候,臣子也有可能冒死“抗旨不遵”,就比如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此時的鹹豐皇帝向大臣曾國藩求助,希望他能派兵支援。

可是沒想到的是,曾國藩居然沒有聽從鹹豐皇帝的指令,并沒有派兵進行支援。要知道此時他可是坐擁12萬大軍,怎麼可能沒有兵力去援助京城,那這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原因?他怎麼敢選擇在關鍵時刻見死不救呢?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曾國藩的湘軍)

一、鎮壓太平軍,形勢大好

在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城之前,無論是大清王朝還是曾國藩本人,都面臨着嚴峻的局面。

要知道清朝在經曆了“康乾盛世”之後由盛轉衰,國家實力直線下降,這和清朝統治者的驕傲自大和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脫不開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這個依據出于封建專制主義制度體系下的國家,就成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的對象。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閉關鎖國政策)

自鴉片戰争爆發之後,清朝就被迫打開國門,開始淪為洋人的殖民地。與此同時,國内也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爆發了起義,清王朝面臨着内亂和外敵雙重危機。

此時掌管湘軍的曾國藩,被派去鎮壓當時最大的起義軍,即太平天國起義軍,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内”,這也是朝中文武官員一緻認可的觀點。

雖然太平軍來勢洶洶,深得百姓的支援,但是湘軍在曾國藩的整改和建設下也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提高和變革。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鴉片戰争)

再加上清政府具有正統的統治地位,群眾基礎還是很深厚,是以曾國藩在戰争中逐漸取得優勢。

至1860年初期,在曾國藩的謀略下,湘軍已經多次擊退太平軍的進攻,而且太平軍因内部發生内讧,已經開始土崩瓦解,其中很多“天王”先後被殺,太平軍一度陷入混亂之中。

這對于曾國藩來說就是天賜良機,隻要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功鎮壓太平軍的起義。平定國内的最大的戰亂,到時候那就是大功一件,足以名垂青史了。

然而正當他開始計劃着下一步作戰計劃時,一封來自鹹豐皇帝派人送來的緊急密诏讓他發起了愁。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太平軍内亂)

二、京城告急,鹹豐急诏增援

原來英法聯軍趁着國内戰亂,清軍無法集中兵力,于是趁此機會大舉進攻京城。

此前鹹豐皇帝并沒有太過擔憂,先後召集諸多滿清将領,調撥了數萬大軍守衛京師,同時選取的都是滿族的将士,為的就是防止變故,最大程度上確定此戰萬無一失。

雖然鹹豐皇帝的想法和決策沒錯,但是他忽略的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兩軍實力差距懸殊。清軍配備的頂多是老舊的火炮和火槍,有的甚至拿着弓箭和大刀,反觀英法聯軍,清一色的槍械和新型大炮。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清軍老舊的武器裝備)

雖然清軍人數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在大炮的面前,來多少人都是不堪一擊。

是以沒過多久滿清軍隊就節節敗退,而且被打的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眼看着英法聯軍即将逼近京城,這時鹹豐皇帝才想起遠在南方正在鎮壓太平軍的曾國藩。

要知道此時曾國藩手裡的湘軍,加起來大概可是有近12萬。雖然比較分散,也不是滿人,但是不管怎麼說也都是一支精銳,或許這些湘軍可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便有了鹹豐皇帝送來的密诏。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曾國藩的湘軍)

信上寫着讓曾國藩派三千軍馬回防京師,以守衛京城安全,此指令十萬火急,要求曾國藩立即出兵。

按理說曾國藩得此指令之後,應該會馬上下令調撥軍馬去救援皇帝。畢竟人家是君,他是臣子,封建王朝哪有臣子違背皇帝号令的。

但是沒想到的是,曾國藩并沒有第一時間出兵進行救援,而是寫了書信一封派人呈交皇帝。信上大概的内容就是三千兵馬不夠幹什麼的,等到這邊戰亂平定之後,他會親自帶兵回防京師,就這樣曾國藩一連三次拒絕了鹹豐皇帝的緊急诏令。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曾國藩)

三、審時度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話說曾國藩坐擁十多萬的軍隊,抽調三千兵馬對他來說并不是多麼難的事情,那他為何會在英法聯軍攻占京師時選擇見死不救呢?

而且還是多次違背皇帝的指令,這不是明擺着和皇帝對着幹嗎?這樣做實在是太不明智了,要知道一旦惹怒皇帝他自己很有可能小命不保。

其實曾國藩這樣做有他這樣做的道理,并不是他不願意支援京城,而是根據實際來看來看他的湘軍确實是脫不開身,而且京城方面未必需要他的支援。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清軍)

首先他所率領的軍隊數量雖然很多,但是與其對戰的太平軍數量也不是小數目,那可是幾十萬的大軍,可想而知曾國藩面臨的軍事壓力有多麼大。三千兵馬的抽調看似不痛不癢,但是按照當時的戰況來看,那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反觀曾國藩的湘軍此時已經圍困安慶數日,勝利在望之際若是抽兵,那他這全軍将士近一年的辛苦和付出都會付之東流。

是以此時絕對不能有任何的軍事變動,眼前的局勢也很嚴峻,容不得半點馬虎,要不然到時候京城沒能解救,自己還得搭進去。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曾國藩圍困安慶)

其次就是他和朝中滿、蒙的臣子不合,主要是因為清朝時期以滿清貴族為核心,漢人并沒有沒有社會地位,即便位高權重的曾國藩也備受排擠和打壓,而恰好當時鹹豐皇帝的指令中讓他回京之後聽從勝寶将軍指揮,兩人素來不和,曾國藩自然不願受其驅使。

最後就是曾國藩調撥這三千軍馬确實不夠幹什麼,當初鹹豐皇帝調集的幾萬軍馬都敗下陣來,他都這三千軍馬又能有什麼用,而且還要經曆長途跋涉,戰鬥力更是大打折扣。

而反觀京城的軍隊衆多,比如八旗軍、綠營、曾格林沁部和蒙古騎兵等各路軍隊,這些軍隊數量加起來不低于20萬人,更何況清軍又不是第一次和西方列強打仗了,難不成以多對少還打不赢嗎?這也就讓曾國藩覺得不需要支援京師。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八旗軍)

可結果是英法聯軍把鹹豐皇帝打的狼狽出逃,不僅在北京城燒殺搶掠,還逼着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

這一點是曾國藩萬萬沒想到的,不過他身為将領,當初做的決策也沒有錯,他确實是成功擊潰了太平軍,這讓鹹豐皇帝也不好說什麼,隻能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屈辱的《北京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