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作者: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11月7日,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碳大會(以下簡稱“碳大會”)将在上海臨港舉行。大會聚焦實作“雙碳”目标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包含一個主旨論壇和四個專題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擔任論壇主席。

宇宙中再也沒有哪種元素像碳一樣,讓人類最為仰仗,又深感糾結。

碳構成了生命,參與着生态循環,而它還有另一面。随着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大量化石能源燃燒使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上升,進而帶來了氣候問題。科學家們釋出重大警告,當下已逼近全球溫升1.5℃的臨界點,一旦跨越,将會帶來不可逆的災難性後果。采取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聯合國敦促各排放大國将碳中和目标提前到2040年,以確定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随着傳統工業時代落幕,能源變革時代到來,人類的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系統也将發生重大改變,人類社會正迎來新的範式。

作為頂科論壇最負盛名的标志性論壇之一,本屆碳大會繼續往縱深挖掘碳領域的科學專題,将圍繞零碳主旨,從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低碳能源兩個方向展開基礎科學探究,并将探索的前沿推進到了海洋碳中和和碳監測碳計量兩個全新領域。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論壇看點

看點1四大專題,四大領域,四組聯合主席

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碳大會結合第五屆頂科論壇碳大會和2023上海國際碳博會科學論壇的學術積累,設定了“科學引領零碳變革——科學促進碳中和”主旨論壇以及面向雙碳四大領域作深入探讨的四大專題論壇。

本屆碳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擔任大會主席,四大專題論壇均邀請了領域内具有頂尖水準和享有崇高聲望的科學家擔任聯合主席。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科學引領氣候變革——科學促進氣候韌性發展

氣候代價是我們所無法承受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經有133個國家、116個地區、200多個城市和800多家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标。但這依然不夠,氣候風險正随着全球溫度的不斷升高在急劇增加,本屆碳大會将探讨加速全球淨零排放,減緩和适應氣候變化的科學方法和路徑。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科學引領能源變革——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

全球正處于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之下。

長期能源政策的核心是加快推進能源轉型,大幅擴大部署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大對清潔能源技術和産業的投資。本屆碳大會将聚焦全球能源轉型大趨勢,探讨如何通過科學進步和國際合作引領并加速全面綠色變革的程序。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科學引領藍色變革——支撐碳中和的海洋路徑

海洋是包容。它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由人類活動導緻的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并儲存着地球上93%的CO2。

海洋是潛力。本屆碳大會将探讨如何加深了解和充分釋放藍色碳庫的未來潛力,為加速實作雙碳目标提供海洋解決方案,以高品質生态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科學引領碳測變革——科學碳計量開啟精準碳中和之路

科學之是以是一種世界的語言,是因為世界上隻有一種數學、一種實體,一種化學……

然而各國宏觀碳政策不一緻,國家、區域以及行業發展均存在差異,碳排放核查和交易資料評判的技術規範和标準不統一,碳計量技術創新與應用亟待加強,尚缺乏統一規範的碳排放計量體系,許多國家和企業陷入了内外兩難……

本屆碳大會緻力于打破“碳焦慮”、“碳迷茫”,跨越“碳鴻溝”。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看點2諾獎熱門科學家參會

本屆碳大會吸引了衆多頂尖科學家的參與,其中不乏被視作諾獎熱門人選的“人氣”科學家。

比如2018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講席教授、卡夫利能源納米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奧馬爾·亞基(Omar YAGHI)沙漠取水的思路堪稱夢幻。他和他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門,也為清潔能源儲存、二氧化碳捕捉等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解決方案。

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能源講席教授、化學教授楊培東(Peidong YANG)把他研發的人工光合作用裝置稱為“液體陽光”。它有望為成為人類擷取綠色能源的革命性方式。因為這項研究,全球著名資料資訊機構将楊培東列為諾貝爾化學獎的有力競争者。

看點3多位頂科新面孔、埃尼獎得主亮相

在雙碳領域,埃尼獎具有十分尊崇的地位,被稱作能源界的諾獎。本屆頂科論壇吸引的頂科新面孔當中,就有數位埃尼獎得主。他們此次将集體在碳大會亮相。

以下為部分頂科海報,其餘海報将陸續釋出。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解決“碳焦慮”,近50位全球科學家,圍繞4大專題,共赴1場碳大會

看點4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牽頭發起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于2022年成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大科學計劃。目前,該計劃得到美、歐、亞、非等全球代表性地區的33個國家78所科研院所的積極響應。該項目也成為暢通無礙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科研項目典範。本次論壇,焦念志院士将發表主旨演講,并為應對全球變暖提供海洋方案。

看點5現場儀式見證雙碳成果落地

在“科學引領藍色變革——支撐碳中和的海洋路徑”專題論壇中,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ONCE)将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舉行隆重的合作簽約儀式。這标志着WLA在雙碳領域的長遠規劃和深耕的恒心。

在“科學引領碳測變革——科學碳計量開啟精準碳中和之路”專題論壇中,将隆重舉行“上海市雙碳計量技術委員會”揭牌儀式,以及《“科技賦能碳計量 攜手一起向未來” 上海倡議書》釋出儀式。頂科論壇見證上海走在了“碳測”領域的前端。

參會嘉賓

世界頂尖科學家

01

保羅·奇裡克(Paul CHIRIK)

2019年埃尼環境先進技術獎得主

普林斯頓大學弗裡克化學實驗室冠名教授

02

格雷厄姆·法誇爾(Graham FARQUHAR)

2017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

澳洲國立大學傑出教授

03

米夏埃爾·格雷策爾(Michael GRÄTZEL)

2012年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得主

2010年千禧科技獎得主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光子學與界面實驗室主任教授

04

菲力普 G. 傑索普(Philip G. JESSOP)

2013年埃尼新前沿烴類(上遊)獎得主

皇後大學化學系教授

05

馬丁·朗德羅(Martin LANDRØ)

2011年埃尼新前沿烴類獎得主

挪威科技大學電子系統系教授

06

李相烨(Sang Yup LEE)

2018年埃尼環境先進技術獎得主

南韓科學技術院副校長(研究方向)

07

古格裡·斯蒂芬諾伯羅斯(Gregory STEPHANOPOULOS)

2011年埃尼可再生與非正常能源獎得主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冠名教授

08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獎得主

2019年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得主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科學家

09

奧馬爾·亞基(Omar YAGHI)

2018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講席教授、卡夫利能源納米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

10

楊培東(Peidong YANG)

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能源講席教授、化學教授

11

理查德·紮爾(Richard ZARE)

2005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斯坦福大學自然科學冠名教授、化學教授

12

戴維·齊爾伯曼(David ZILBERMAN)

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農業與資源經濟學系傑出教授、講席教授

中國兩院院士

13

賀克斌(HE Kebin)

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14

焦念志(JIAO Nianzhi)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廈門大學講席教授

聯合國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Global ONCE)聯合主席

15

劉文清(LIU Wenqing)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所長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院長

16

孫立成(SUN Licheng)

中國科學院院士

西湖大學理學院講席教授、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主任

17

塗善東(TU Shandong)

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校科協主席

18

張濤(ZHANG Tao)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實體研究所研究員

資深科學家

19

理查德·巴克(Richard BARKER)

英國國家實體實驗室(NPL)能源與環境部總監

20

陳剛(Gang CHEN)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能源工程冠名教授

21

丁玉龍(Yulong DING )

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

伯明翰大學首任Chamberlain(資深)講席教授

22

段茂盛(DUAN Maosheng)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3

方家松(FANG Jiasong)

上海深淵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24

方向(FANG Xiang)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國家時間頻率研究中心與國家标準物質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MTC26)主任委員

25

讓-皮埃爾·加圖索(Jean-Pierre GATTUSO)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科研教授、索邦大學教授、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26

羅尼·格魯德(Ronnie GLUD)

南丹麥大學教授

27

格哈德·赫而德(Gerhard HERNDL)

維也納大學生物海洋學和海洋生物學部主管

28

馬龍·劉易斯 (Marlon LEWIS)

達爾豪斯大學名譽教授

29

李政(LI Zheng)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秘書長

30

劉紀化(LIU Jihua)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Global-ONCE)秘書長

山東大學教授

31

阮淑娟(Thuc-Quyen NGUYEN)

2023年威廉·埃克斯納獎章得主

2023年德熱納獎得主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機固體研究所主任、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32

倪衛傑(NI Weijie)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

33

卡羅爾·羅賓遜(Carol ROBINSON)

東英吉利大學海洋科學教授

34

卡洛斯·格德斯·蘇亞雷斯(Carlos GUEDES SOARES)

裡斯本大學工程學院(高等技術學院)海洋科技與海洋工程中心傑出教授

35

柯蒂斯·薩特爾(Curtis SUTTLE)

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36

邢獻軍(Xianjun XING)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導

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37

張麗虹(ZHANG Lihong)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院長

38

張慶紅(ZHANG Qinghong)

北京大學實體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

世界氣象組織(WMO)高影響天氣研究項目(HIWeather)國際協調辦公室主任

世界氣象組織(WMO)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中國委員會秘書長

39

周天軍(ZHOU Tianjun )

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青年科學家

40

李雄(LI Xiong)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WNLO)能源光子學研究部教授

41

劉歡(LIU Huan)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

42

魯玺(LU Xi)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43

王濤(WANG Tao)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

煤炭分級轉化清潔發電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44

胥蕊娜(XU Ruina)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長聘教授、系主任

45

張健(ZHANG Jian)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國際組織代表

46

溫南·洛(Wynand LOUW)

國際計量委員會主席

南非國家計量院總監

47

彼得·湯姆森(Peter THOMSON)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

* 議程以最終現場為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