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作者:考古偵探

要點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上古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發生在黃河下遊的豫西和魯西北一帶,即古兖州地帶。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成功治水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郭立新及其團隊使用GIS、氧同位素測定等方法從地形地貌、考古與曆史等四個方面對已公布的考古資料進行分析和梳理,對這次史前大洪水的發生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大洪水實際發生在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當時江漢平原所在的社會是夏王朝的社會政治中心。

研究人員指出,大洪水時期,東亞最文明和人口最多的社會——江漢社會,位于江漢平原(當時黃河平原上的人口仍然很少)。江漢社會靠河流資源(航運和種植水稻)生存,是以受到洪水風險的影響。

然而,江漢社會的居民善于疏浚溝渠,用于航運和灌溉。與黃河平原上的洪水不同,江漢平原上的洪水通常是緩慢移動的,古人可以控制。此外,江漢平原還與湖泊/濕地系統相關聯,可以作為洪水的蓄水池。是以,大禹治水的方法——疏浚河道将洪水引到“海”(古雲夢澤)中,是可行的。

這項研究的創新點在于,揭示了中國四千年前大洪水的真實地點,證明了傳統觀點的錯誤。此外,研究還表明,江漢社會的居民通過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控制了洪水,這并非是運氣的結果。這項研究對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災害防範具有重要意義。

Jianghan plain, the locale of China’s Great Flood four thousand years ago

作者:郭立新(中山大學)、謝孟龍(中正大學)、郭靜雲(南京大學)、範梓浩(中國曆史研究院)、邱詩螢(中正大學)

Guo et al.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2023) 34:14,https://doi.org/10.1007/s44195-023-00044-4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本文所用年表

文章首先對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古自然環境進行了比較。

雖然黃河與長江都發源于青藏高原,但長江中下遊河道的坡度要比黃河中下遊河道坡度小,水流更為平緩。

與黃淮平原相比,長江中下遊平原擁有衆多濕地和湖泊,利于洪水期蓄洪;再者,黃河的徑流量通常較低,河水泥沙量較大,河道通常較淺無法行船,而長江及其支流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交通線。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其次是對曆史記載中的洪水和抗洪事件進行了介紹,曆史上黃河長江洪災頻發,但這兩條河流的洪水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黃河上遊地區由于處于半幹旱氣候區蒸發率高,經甯蒙平原上多個寬闊沖積平原的緩沖作用,上遊洪水很難漫過這裡的河道而直接影響中下遊。

隻有當夏季暴雨或早春黃土高原上的冰雪融化引發的洪水才會對黃河下遊平原造成影響,這些洪水攜帶着大量泥沙進入黃河,造成黃河下遊河道的沉積和河槽反複改道。

與黃河流域不同,東亞季風在長江流域的任意地區帶來的暴雨或持續降水都可能在長江中下遊引發洪水。

與黃河平原上的洪水不同的是,長江中下遊平原上的洪水攜帶的泥沙量相對較少,其特點是洪水過岸覆寫範圍廣、洪災時間長。

江漢平原是長江出三峽後遇到的第一個平原,這裡最容易受到長江洪水泛濫的影響。緊接着作者對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先商城市(這裡的“城市”是指有明顯壕溝和城牆環繞的聚落群)和聚落的生業模式進行細緻的分析。

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聚落周圍的壕溝和河道的規模更大更複雜,聚落内部有一條或多條河道穿過,城牆上有控制水位的水閘;城市的壕溝與可航行的河流互相連結。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接下來,作者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多個石灰岩洞穴的δ18O進行記錄分析,對比發現自全新世中期以來,江漢平原的氣候一直濕潤,且可觀察到2000-1950BC前後為濕潤時期,很可能形成較長時期的高水位即洪水(依天文學推斷大禹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953年),到公元前1850年(比大洪水晚150年)之後氣候明顯轉為幹燥。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接下來作者就大洪水的發生地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一問題進行了讨論。論據有以下五點:

(1)大洪水前後時期,位于江漢平原的江漢社會是當時東亞文明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多的社會,而同一時期黃河下遊泛濫區的居住條件以及社會規模仍然有限;

(2)江漢社會依賴江河資源(航運、漁業和水稻種植)生活,容易受到洪水的影響,但黃河平原的居民則不易受到洪水影響;

(3)江漢社會的居民在疏浚河道和壕溝方面經驗豐富;

(4)與黃河平原以動态沉積和河道改道為特征的洪水不同的是,江漢平原上爆發的洪水,通常在積水或水流緩慢的情況下發生,這種類型的洪水對古人來說是可預測的和控制的;

(5)洪水爆發時,江漢平原上的湖泊和濕地系統在可以充當洩洪區。江漢平原上的人們疏浚河道将洪水引向“大海”(即古雲夢澤)這一方法,與史書所記錄的古代治水的方法相契合。

江漢平原,四千年前中國大洪水的發生地

作者認為,通觀整個中國曆史,該次“大洪水”以後所爆發的洪水,再也沒有受到過如此重視,這反映了夏朝及其後續朝代增加了社會和經濟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了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大洪水發生的時間和造成的影響與江漢社會的擴張密切相關,因為隻有人類大規模占領平原後才會出現大洪水,從側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江漢平原土地利用的增加。換句話說,對大洪水的記載不僅僅是人們經曆的一段時期,是記錄了古代東亞一個有影響力的農業社會同多變自然環境抗争的曆史。

【編輯】齊靜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