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玲:論主體性與沖突感 (下)

作者:熊玲

盾感的困惑與誘惑(下)

熊玲:論主體性與沖突感 (下)

2,主體性與沖突感的強弱相關

人格論亦可表述為主體論,人格結構的成熟度被描述為健康或幼稚型,獨立自主或偏執障礙等類型。主體論将人格的成熟度,也指心智成熟度,主要是從主體性如何,是否建立與發展的角度予研究和表述。

主體,認識自我的途徑之一,是覺察和辨識沖突感的情緒性質和來源。沖突感雖縱橫多層級,但大緻可歸納三類:尖銳,和諧,常态。

1)沖突感的尖銳對立。此沖突的主體感受,好比内部鬥争,情感及觀念的力量,總處于勢均力敵,一方不容另一方。平日,凡事即便經過深思熟慮、萬無一失的“自我協調”也無法安撫“萬一不好”的惶恐焦慮。這些形容本身說明,此類型人存有性格缺陷,或叫主體感缺失。比如神經症,無論是抑郁、焦慮、強迫等哪種類型,主體都體驗着同樣的感受:不停歇的内心沖突,和相伴随的高焦慮。

神經症性沖突與主體性、主體感匮乏有關。什麼是主體性?指一個人身上的自律、自信、主見、主創等元素,遠多于人身上的懶散、依賴、自貶、卑從等元素(也叫客體性)。主體感,就是有做決定的自由感,主體性豐盈的人,常常有這種感覺。

舉例神經症,是想說,生活中不僅僅是神經症,還包括具神經症性格的主體,所經驗“沖突感尖銳”的沖突性焦慮、抑郁,都隻是一種情緒表象,一個結果,而本質原因在于,代表主體性的那些元素太低、太弱,或說代表客體性的那些元素過多、過重。嚴格講,神經症主體,受苦的核心是心不自由。

主體性、主體感匮乏者,基本是長于“大人一邊苛求孩子有出息,隻顧塞知識進大腦,一邊又摧毀孩子的自信,不顧心理建設”的教育模式。這裡重點想說,對養育者而言應該清醒一事實,若想成就孩子的主體性,實作心理豐盈打下基礎,最根本之路,還是得從早期做起,重視童年環境的人格養育。沖突的是,大家似乎都懂得這些理,卻又那麼積極配合把人當工具養的教育模式。奈何,現實充滿了荒誕、無解的沖突。

熊玲:論主體性與沖突感 (下)

2)沖突感的和諧與超越。聽起來好似最佳的一種心理狀态,與“沖突感的尖銳對立”呈兩極端,那麼了解可反着來:這類人的主體性很強,即自身有充盈的代表主體性的那些元素,特别是自律、自信、主見等方面。但隻“反之亦然”的了解未免太過簡單。因為這類型中又包含了多類,舉例兩類來說明。一是人格境界超凡脫俗的主體,如古代的老子、莊子、蘇轼,現世裡各領域中,那些充分滿足了自我實作的人,他們幾乎不被任何沖突沖突困擾,或是很享受生活的波瀾起伏,真正是達到了寵辱不驚的狀态。

二是自視清高或謙卑孤傲,仿佛活在自我世界,如現實中不乏影視劇裡描寫的奇才怪才、枭雄英雄似的人物,又如現實中的王朔、李敖一類型,包括沉浸在自我興趣或創造中的很多普通人,他們一般被定義,或被劃為偏執古怪的另類。若說他們太自我,太自戀也不為過。我是覺得他們自戀得挺爽,特立獨行,内心笃定,仍屬于主體性強的一類人。隻是對親密關系而言,他們的太自我、太自戀可能是殺傷锏。

熊玲:論主體性與沖突感 (下)

3)沖突感與常态焦慮。闡述了迥異的兩類沖突感,就更好了解常态焦慮了。因大多數情況,大多數人是處于尖銳與和諧沖突感的中間,遇沖突困境時,必然感受到焦慮不安,或許内心掙紮很久,但能辨識和直面所處沖突的真相,進而合理處理沖突以及沖突引發的焦慮。重點想說,我們能夠帶着糾結、緊張等情緒去直面沖突,且能承受和應對生活中的多變、不确定所帶來的困境,足表明有相對穩定的主體性。

本文開頭借榮格之說:人類真正的生活乃是由無情對立的情感所組成——日和夜,生與死,幸福與災難,善與惡。我們甚至不能肯定誰能壓倒誰,善良是否能戰勝邪惡,或快樂能否戰勝痛苦...意在引發我們的思考:決定主體命運的究竟是什麼?我們能否找到,能否擁有掌控“無情對立的情感所組成”的生活的力量?

榮格還說:當一個人走上了自性化的道路,當一個人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他便必須容納錯誤;沒有錯誤,生活就不完整。這點明了,人之是以受苦的核心是不接受人本沖突的陰影我。那個陰影我,正是被千絲萬縷錯誤織成的壞我。但,主體性強的人,從來是悅納或說早已超越了壞我。而“沖突感尖銳對立”者,恰是不能容納自己的缺陷或錯誤,改造壞我,像是他們無意識的使命。

以上對沖突感的歸納解析,意在強調人的幸福感、滿足感如何,是取決于主體性的優劣、強弱的。閱讀此文若能起到,引發我們認識自己多一個視角,思考(小孩)主體性的早期培育的重要性,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