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議綜述】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會議綜述

作者:國政學人
【會議綜述】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會議綜述

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會議綜述

2023年11月4日,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山東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山東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在青島成功召開。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複旦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青島大學、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近30位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外交評論》《世界知識》《國際展望》《國際觀察》《探索與争鳴》等期刊主要負責人參會并發言。

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昌明主持,山東大學校長助理、青島校區黨工委書記邢占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奔、山東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秦亞青分别在開幕式上緻辭。

邢占軍在緻辭中代表山東大學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并對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基本情況與發展成就進行介紹。他指出,目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國際社會面臨許多重大問題與嚴峻挑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此次會議聚焦“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對于深入研究目前全球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希望能夠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推動大陸的全球治理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馬奔在緻辭中代表政管學院歡迎與會專家,他從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的曆史沿革、人才培養、師資力量、科研平台層次、教育科研成果、國際化合作交流等六個方面向與會專家進行了整體性介紹。他表示,當今世界的不穩定性不确定性都更加突出,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互相交織,世界如何發展、如何促進國際合作、世界性的問題如何治理成為目前所要探讨的重要議題。是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議所探讨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具有重要的研讨價值和學理意義。

秦亞青在緻辭中對學校及學院上司的支援、參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感謝。他指出,目前權力政治回歸,大國博弈激烈,戰略競争愈演愈烈,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全球治理涉及人類命運,是以,在世界之變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審視全球治理與區域治理所面臨的難題,發現新的機遇與挑戰,并思考中國的應對之策。

研讨會分為四個議題:全球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和區域治理的意義及發展前景;全球治理變革與建設的中國方案;全球治理研究的曆史、現狀與未來。

議題一由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張景全教授主持,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吳志成教授、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雪蓮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貞晔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魏玲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王存剛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楊慧講師分别作了發言。

吳志成教授的發言題目為《破除百年大變局時代的冷戰思維》。他從曆史視角出發,認為目前全球治理赤字加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邏輯的回潮。他首先回顧了冷戰思維在曆史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冷戰時期國家間非此即彼的對抗狀态。其次,他梳理了在東升西降的權力格局轉換态勢下的中國實踐。中國政府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提出全球安全倡議,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劉雪蓮教授以《地緣政治回歸視角下的全球治理》為題展開演講。通過反推新自由主義理論,結合回顧地緣政治傳統的變化,她認為地緣政治的回歸并沒有颠覆互相依賴的現實,互相依賴發生了量的變化而非質的轉變。在地緣政治回歸的背景下,仍需要全球治理,但需要強化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的作用,強化規範性的治理以及價值性的引領,以應對地緣政治對全球治理的沖擊。

劉貞晔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後自由主義時代全球治理新認知》。他指出,目前進入了一個多元治理範式主導全球治理的後自由主義時代。新興的全球治理秩序正在逐漸從現有秩序中發展出來,但新舊秩序在規範認知與規則制定的差異使全球治理出現了功能失調,使得全球治理下沉到了區域治理,乃至國家治理。全球治理規範無法落地的僵局呼喚新型的全球治理理論與全球治理實踐。

魏玲教授的發言題目為《大國合作:全球安全治理的困境與出路》。她指出,目前大國合作的兩大困境分别是大國遭遇合法性危機,公共産品供給無法滿足全球治理的需求;以及規則制定層面出現強競争态勢,大國之間難以達成共識。是以需要限制權力範圍,增強對話協商,平衡主權原則和推動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

王存剛教授的發言題目為《數字技術發展、生産方式變遷與全球治理環境的新變化》。他認為數字時代的生産力發生了質的飛躍,引發生産關系的深刻變化。伴随着生産方式數字化程序,上層建築層面的政治結構與經濟結構随之轉變,促生了全球治理的新特點與新趨勢。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與變革,本質上是一個尋找與新型生産方式相适應的國際上層建築以建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全球秩序的過程。是以籌劃和推動新的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就成為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議題。

楊慧的發言題目是《“全球南方”興起與全球治理新态勢》。她聚焦“全球南方”的興起,從治理主體、治理議程、治理價值、治理機制四方面讨論“全球南方”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在全球治理新态勢下,中國在引領南方國家共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議題二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慧明主持,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烈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姚璐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溯川教授、山東财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敏副教授分别作了發言。

賈烈英教授的發言題目為《面對國際關系不确定性,如何加強聯合國全球治理能力的一些思考》。他以聯合國關于巴以沖突與俄烏沖突相關草案的投票情況為切入點,指出大國不一緻是國際組織癱瘓的重要因素。是以全球治理需要高度重視安理會的改革,加強功能性國際組織的合作,重視支援非政府組織功能的發揮,以更好地應對不确定性,共同創造一個更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的世界。

袁正清研究員的發言題目為《從跨大西洋辯論到跨太平洋對話》。他指出随着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趨同與彙融,“關系轉向”以及“全球轉向”的浮現,跨大西洋辯論走向終結,跨太平洋對話正在展開。袁正清研究員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中國的絲綢之路兩種知識生産作為東西方探索外部世界的案例,從“起點-方式-結果”三個層面比較了兩種模式的不同,他認為跨太平洋對話反思并突破了西方固化的實體主義本體論與實證主義的認識論,為推動國際關系學下一次創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國際關系學提供了實踐案例和空間。跨太平洋對話将帶來國際關系學新變局。

高翔的發言題目為《全球盤點及未來全球氣候治理的方向》。目前,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預期理想與現實差距甚遠。全球盤點作為氣候治理的重要機制,無法評估差距存在原因,也無法解決實施手段不足的問題。而中國作為氣候治理的主要國家,應該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姚璐教授的發言題目為《結構性權力視角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治理變革》。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并以基礎性的方式改變國家權力博弈邏輯,對結構性權力造成沖擊。是以,能否有效解決錯誤資訊、偏見歧視、對齊難題、濫用風險以及知識産權等問題成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難題。

馬溯川教授的發言題目為《組織韌性:全球安全認知體系的運作過程與響應機制》。她通過使用組織學的韌性理論,觀察全球治理過程中行為主體、行為對象、功能性主體及其圍觀者參與的全球安全認知體系的動态運作過程與響應機制,強調全球安全認知體系的建構路徑,形成“破舊、求實、立新”的中國方案。

王敏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競合關系變化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影響》。她首先明确了當下全球治理格局的特點,其次從治理理念、治理機制、治理主體、治理價值導向與治理實作方式五大方面分析了大國關系視角下的全球治理轉型,提出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之間必須和必然展開整體性互動。

議題三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貴昌教授主持,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丁金光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強教授、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張景全教授、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邢麗菊教授、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李慧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李曉燕副教授分别作了發言。

丁金光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中國角色》。他指出,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将來,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并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不斷貢獻中國理念、中國行動、中國援助與中國方案。中國應該繼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高品質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強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建構中國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的三重向度》。他從道義性話語權、制度性話語權、傳播性話語權三條路徑出發,回答了中國應該如何建構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話語權這一問題。

張景全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海洋政治學: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話語建構》。針對目前的海洋治理困境,他從邏輯、價值、内涵三大次元,實踐與認知、競争與合作、權力與利益三組關系出發,讨論了海洋治理客體的中國話語建構。

邢麗菊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全球文明倡議的理論内涵及時代意蘊》。邢教授明晰了全球文明倡議的内涵與目标,通過對比中西方文明,認為中國倡議傳承過去、立足當下、着眼未來。倡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對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李慧明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體内涵與未來全球秩序》。他指出無論從曆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還是通過對國際政治變遷的考察,都表明人類共同體是曆史發展與選擇的必然導向。目前全球治理問題叢生,面對日益緊迫的人類生存性挑戰,唯有人類團結協作,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凝聚人類最大價值共識,在現有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組織和制度的基礎上推進人類集體行動,才能從根本上抵禦風險。

李曉燕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新多邊主義:規則治理與目标治理的互補性研究》。她認為新多邊主義是對多邊主義治理失效失靈的有效重新開機,通過資訊透明度高低與國家自主性是否受限兩大次元劃定規則治理與目标治理的範圍與邊界。最後以數字經濟領域的治理為例,分析了如何将目标治理與規則治理互補結合。

議題四由《外交評論》執行主編、外交學院教授陳志瑞主持,《國際觀察》主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郭樹勇,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總編羅潔,《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國際關系學編輯部主任張萍,《國際展望》常務副主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孫震海,《探索與争鳴》編輯部主任杜運泉依次發言。

郭樹勇教授概括總結了全球治理領域中最近出現的話語權競争問題,并從學理與曆史兩大次元重新思考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的困境。最後他分享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和《國際觀察》雜志對全球治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關注方向,以期為年輕學生提供新的啟發。

羅潔首先對《世界知識》雜志進行了系統性的介紹,其次,她通過解讀2000年來刊物發表過的六篇節點性文章以及以全球治理為封面話題的文章,詳細剖析了千禧年以來全球治理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全球局勢變化所帶來的沖擊與影響也應使我們繼續反思并不斷推進全球治理研究。

張萍分享了基于疫情以來,《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對全球治理研究的觀察與追蹤。2020年是全球治理困境的反思之年,學界開始從國際合作的角度探索全球治理的出路;2021年是全球治理研究的轉型之年,全球治理舉步維艱,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氣候治理與衛生治理;2022年是回升之年,研究側重于對全球治理新路徑的探索。2023年将是再出發之年,全球治理領域議題與研究視角更加多元。

孫震海歸納總結了國際問題類期刊需關注的若幹議題,期刊近五年刊發的文章呈現出多領域、多層次的特點。同時,他探讨了全球治理研究是否存在邊界,應該如何明确邊界。

杜運泉表示,2016年左右,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全球治理困局顯現,自2018年,期刊開始更多地有意識地關注全球治理領域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包括全球治理中的國家角色、區域轉向、全球治理與區域治理的互動關系、中國如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目前,随着科技革命發展,技術治理與數字治理也有很大的探讨與研究空間。

會議最後,秦亞青教授進行了總結。秦亞青對會議主辦方、與會的各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會的各權威期刊的主編、組織會議的老師和會務人員表達了衷心的感謝。他表示,本次會議聚集了全球治理領域内的頂尖專家學者與權威編輯,會議發言所蘊含的學術思想令人振奮,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正是學術界會議的魅力所在。針對本次會議,他提出了三點感想。首先,盡管全球治理面臨重大挑戰,但是全球治理必不可少,它與人類時刻共存,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其次,全球治理中挑戰與機遇交織共存,互相轉化。互相依存的基本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質變。有智慧的政治家與學者、有情懷的常人應該考慮怎樣把挑戰轉變成機遇,怎樣把機遇轉變成更好的機遇,進而利用機遇、創造機遇。最後,仍應關注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地位、理念、倡議等,思考怎樣提出能夠更好落地、福及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中國方案。

【會議綜述】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會議綜述

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合影

本次研讨會彙集了全球治理研究領域中國學界的智慧與洞見,展現了國内全球治理研究的新突破與新成果,推動了國内全球治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為廣大學子開拓了研究思路與研究格局,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加強學術交流、深化全球治理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圖/文:黃薇、向文潔(均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

排版 | 趙書晗

本文來源于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于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會議綜述】第三屆全球治理前沿論壇暨“世界之變背景下的全球和區域治理”學術研讨會會議綜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