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作者:法老不說教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文|法老

編輯|法老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一、披風的形制

披風的形制得以明确,這證明了它并非今人對其字面意思所了解的披在兩肩且無袖的衣物,而是宋元褙子在明代的繼承演變物,但時至今日除了專門對此有過研究的人。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仍有許多學者會将披風以字面意思了解,将其與“鬥篷”混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鬥蓬”一詞的含義周錫保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介紹清代漢族婦女服飾時提過:“一扣鐘也稱‘一扣衷’或叫‘蓬蓬衣’即鬥篷,男子也有披者。”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據查證,“一扣鐘”“一裹圓”之名來自清代西清的《黑龍江外記》卷六:“官員公服,亦用一口鐘……一口鐘,滿洲謂之呼呼巴,無開禊之袍也。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亦名一裹圓。”這裡明确說到此種衣物的形制為“無開禊之袍”,即下擺無開衩的袍子,且穿上後輪廓像一口鐘。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按周錫保的觀點,此衣物與鬥篷是一物,其中的理由周先生并沒有說明,筆者也沒找到可以直接支援此觀點的文字證據,但明清小說中“鬥篷”的出現率很高。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二、鬥篷穿着

在許多明清小說中,鬥篷的穿法離不開一個“披”字:《紅樓夢》第49回中寫道:“正說着,隻見寶琴來了,披着一領鬥篷,金碧輝煌,不知何物。”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第120回中“賈政……擡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着頭,赤着腳,身上披着一領大紅猩猩拉的鬥篷,向賈政倒身下拜。”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又有第49回“見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圍着大紅猩猩氈鬥篷,戴着觀音兜,扶着小丫頭,後面一個婦人打着青調油傘。”

第50回“遠遠見賈母圍了大鬥篷,帶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轎,打着青網油傘。”從“披”“圍”的描述可以确定鬥篷無袖且不是套頭穿的。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應該是用扣子或者系帶披裹在肩上,且有些還連有帽兜。又因為《西遊記》第三十六回“那長老卻丢了錫杖,解下鬥篷,整衣合掌,徑入山門。”

一個“解”字便可知鬥篷是用系帶相結于前。再結合清代《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圖》的配圖(見圖19)和清代遺留下來的鬥篷實物(見圖20)。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都正好展現了鬥篷的形制模樣:無袖,圍披于肩上,用系帶系于脖前,四下無開叉,衣擺下垂正好把穿着者身體遮裹成類似一口鐘或半圓的形狀。

可見周錫保先生認為“一口鐘”“一裹圓”乃是鬥篷的觀點應是無誤的,至少二者形制極為相似,都是禦寒擋風的無袖披用外罩,這與本文所述“披風”的形制完全不同。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再者,周錫保先生還在《中國古代服飾史》裡指出南朝時期的服飾“假鐘”就是後世人所說的“一口鐘”,即“鬥篷”的源頭。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三、出現的朝代

按這樣說,鬥篷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現苗頭,曆史較為悠久,更證明它和後來來源于宋元褙子的披風完全是兩種服飾。

真正與明代披風形制相似的是命婦冠服之一“大衫”或“大袖衫”(見圖21),二者都受到唐宋大袖的深刻影響。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前面筆者簡單介紹過大袖起源于唐代,盛行于五代兩宋,而複興于大明王朝。

明代大衫(大袖衫)可謂是唐宋大袖的延續,它與霞帔作為常服一直出現在明代皇後畫像中(除了初代馬皇後),直到明朝滅亡。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五代馮晖墓磚雕畫中首次可見大袖領下端有系帶相結合的形制,《宋宣祖後坐像軸》皇後所穿大袖領下也有系帶相結,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何明代大衫和披風領下綴有紐扣或系帶。

從文字描述來看,明代大衫(大袖衫)與披風形制似乎完全一樣,都是對襟,瓦領,領下有紐扣或系帶。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兩邊開叉,寬袖,收腰,但二者确實稱呼不同,其原因筆者總結有兩點:第一,它們的使用人群和場合不同。

“大衫或大袖衫”稱呼隻見于命婦冠服,是在較為正式的禮儀場合中穿着的。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四、披風穿着人群

披風穿着人群則廣泛得多,上至貴族皇親下至娼妓優伶都可穿着,這在明代後期繪畫和小說中有所反映。

例如《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裡,晁大舍對珍哥說:“你明日把那一件石青色灑線披風尋出來,再取出一匹銀紅素縷做裡,叫陳裁來做了,那日馬上好穿。”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又如《醒世恒言·吳衙内鄰舟赴約》中賀夫人吩咐女兒“若是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

珍哥是妓女,賀小姐是官宦之女,她們身份差異懸殊,卻都可穿着披風,可見披風的适用階層非常廣泛。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正由于披風的功能與适用人群與宋代褙子相似,都是在普通場合可以穿着的大衆流行款,是以無論是服飾通史類書籍還是研究論文,都将披風劃為褙子而不是大袖的後續演變物。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第二,它們的袖型不完全相同。無論是明代曆代皇後畫像中的大衫,還是南昌甯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的唯一大衫實物(見圖22)。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其大袖特征非常明顯,皆呈下垂布袋型,這也是大衫繼承了唐宋大袖禮服性質的展現。

而披風的袖子雖相較褙子袖子來說較寬,但似乎袖寬變動幅度較大,袖型不一,大緻可分為兩種。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第一種:例如孔府所藏的明代花鳥披風(見圖23)和這幅明代《婦人像》(圖24)中的披風,以及《朱氏舜水談绮》中所繪披風,它們的袖型與大衫類似,皆呈下垂布袋型。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大袖特征明顯。

第二種:晚明畫家陳洪绶《執扇仕女圖》中的披風以及此幅萬曆年間的婦人坐像中的披風(圖25)。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則更接近于《三才圖會》中所繪披風,袖形偏直袖,袖寬較前一種披風袖更窄。

披風之是以在袖型方面變化更為多樣,或許是為了适應不同場合功能的需要,也有可能是随着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的改變。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明嘉萬時期人餘永麟在《北窗瑣語》有雲:“太祖制民庶章服……其後,民趨于便,雖士庶亦多用之,以衣巾為禮衣……尚有淳樸之風。

迩來…….婦人有全身披風,全衣大袖,風俗大變。故民謠雲:……‘蝴蝶飛腳下,浮雲起婦人……一可怪,四方平巾對角戴。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秉禮者痛之,建言于朝,遂有章服詭異之禁。”

他指出明後期社會穿衣風尚較明初時已發生巨大變化,淳樸不再,且趨向誇張詭異的風格,婦人所穿披風變得更寬大,覆寫全身,袖子很大像兩個布袋,時人認為這是種怪異的風氣。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明代中後期商業文化繁榮,禮制漸松,社會風氣逐漸奢靡,人們吃穿用度多有僭越,服飾的發展也趨于繁複奢華,向上層模仿看齊。

“兩隻衣袖像布袋”與筆者前文所提的第一種袖型的披風情況恰好符合,這種披風明顯借鑒了命婦大衫的袖型,在明後期的女性群體中成為服裝潮流。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由上述内容我們可以總結出:大衫和披風基本形制相似,由于适用人群和功能等級的不同而稱呼不同,袖型細節處也有所差別,但總的來說二者屬于同一類對襟外套。

披風算是大衫的普及低配版,也可以說,大衫是特殊的進階披風。

原來披風與鬥篷并非一種服飾,明代的穿着實在太講究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