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圳市三院:助力2035年終止結核病

作者:南方都市報

特殊

結核病離我們不遠。根據《2020年全球結核病報告》,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也是傳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結核病國家,據深圳慢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深圳每10萬人發病率為41.3例,病例數5553人,治療成功率達到93%。結核病是可以治愈的,最關鍵的是早期診斷和治療,但仍然有太多的人錯過了重要的治療。

結核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需要提高,到2035年終結結核病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到2035年終結結核病的提議實際上意味着死亡率将降至0,發病率将降至每10萬人中10人以下,結核病最終将在2050年之前消除。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肺醫學中心主任王忠原表示,我國結核病年發病率約為50/10萬,結核病發病率在過去五年中每年下降3.4%,但按照這個速度,到2035年終結結核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為什麼這麼難?王忠遠分析了原因。"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都是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目前結核病感染源尚不完全明确,給切斷傳播帶來了困難。王忠遠說,從傳播途徑來看,應盡量讓患者在家隔離或在醫院隔離,直至傳染病消失。但這還是不可能的。此外,對于弱勢群體,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特殊群體,需要早期幹預,但目前這部分工作缺失。

"作為結核病專家,提高結核病診斷和治療能力,以及為結核病患者提供個性化用藥,是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王忠遠認為,結核病患者存在藥物短缺,要根據患者的具體體重服用個性化用藥。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對結核病患者的診療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劉磊介紹,目前,一些綜合醫院缺乏結核病的診斷能力,缺乏結核病診斷,同時存在結核病檢測,診斷時間長,新藥研發不足,結核病領域人才匮乏,以及公衆對結核病防治缺乏認識, 和其他問題。

唯一的國家結核病臨床研究中心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作為國家傳染病臨床醫學中心,也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結核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近兩年帶領組織專家編制了一系列結核病相關專家共識和診斷指南,為臨床診療的标準化提供了重要指導, 并開始了我國耐多藥結核病前瞻性隊列研究,開發基于CRISPR的分枝杆菌檢測和鑒定平台。

此外,針對廣東省結核病負擔重重的問題,廣東省結核病聯合控制中心制定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結核病防治戰略,率先建立了"政府上司、部門合作、社會協調、公衆參與"的結核病預防控制機制,首先,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标中聯合國"結核病流行率、死亡率雙降50%"的要求。

"接下來,我們要帶頭國家做好結核病防治工作,整合我國傳染病研究的技術資源和研究團隊,向合作總醫院推進邊境,建立全國性的"中心-分中心-網絡機關"三級協同網絡,加強傳染病臨床研究力量和大資料共享研究資源的整合。劉磊介紹道。

未來,國家傳染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還将組織在傳染病基礎和臨床前沿開展協同研究,完善疾病預警、診療、防控體系和臨床診療多學科合作網絡,積極開展結核病新藥臨床評價研究, 創新診斷試劑及相關醫療器械,轉化研究原創産品,做好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

"我們還需要做好結核病宣傳工作,這樣我們才能聯合預防、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并通過協同網絡和5G遠端技術,幫助貧困地區,特别是結核病嚴重爆發地區建立有效的結核病預防控制服務體系,為中國提供終結結核病的政策和技術研究成果, 這是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的責任和責任。"劉磊說。

筆者還了解到,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即将正式投入使用,并将建成國家傳染病領域科技創新基地、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創新示範中心、傳染病國際化高水準研究中心、國家傳染病防治健康保護中心。為推動醫學科技成果的先進适應造福普通群眾,助力結核病終結2035年,實作"健康中國"戰略目标,為全球終結結核病提供堅強支撐,為中國的智慧和中國方案提供動力。

統籌/編劇:李偉

制版師:李斌小美蓮 黃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