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神粟裕訪談錄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大将粟裕對戰場有種天才般的敏銳感覺,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堪稱一代戰神。他運兵奇巧、用勢奇險、胃口奇大、膽識奇絕,達到兵家"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說起共産黨的“名将”,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東北戰場的林彪和華東戰場的粟裕。前者帶10萬人進入東北,三年後便領百萬雄兵出關,從山海關打到海南島,橫掃了半個中國。後者則指揮華東野戰軍多次以少打多,更是在淮海戰役中消滅了國民黨的精銳主力,“一戰定江山”。說到粟裕無與倫比的軍事指揮能力,就連毛澤東主席都誇贊有加,他曾對來訪中國的蒙哥馬利将軍說道:“我的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粟裕會打仗,是全黨全軍公認的,不容質疑。解放初期,當有人說粟裕不會打仗,陳赓當即火冒三丈:“說什麼屁話,粟裕不會打仗?那我是不是連戰場都不配上,中國還有能打仗的人嗎!誰說的讓他站出來,我看看他有多會打仗!”陳赓在軍事上一直很佩服粟裕。誇栗裕“你帶兵神又喜歡弄險,古之名将裡用兵如神又喜歡兵行險着的,你′想想有幾個?”

1991年9月和11月,為編寫《戰神粟裕》,采訪嚴振衡同志。嚴振衡是在“皖南事變”後的艱難歲月裡來到粟裕身邊的,先後擔任新四軍第一師、蘇浙軍區、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偵察科長、作戰科長,與粟裕一起度過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的全過程。嚴振衡以親身體驗告訴我們,粟裕與一般戰将不同,既能馳騁疆場出奇制勝,又能運籌帷幄駕馭戰局,既有赫赫戰功,又有理論建樹,更有高尚品德,是中國以緻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軍事奇才。

在八年抗日戰争中,特别是擔任蘇中區、蘇浙區主要上司人期間,粟裕面對蘇浙特殊的戰略地位,奇妙處理敵我友錯綜複雜的沖突鬥争,沖破“利用水網以建立相當鞏固根據地已不可能”的認識誤區,在蘇中水網地帶和日僞統治的腹心地區,成功開辟并堅持了抗日民主根據地,并且在戰略相持階段提前實行局部地區的戰略反攻,在車橋和天目山戰役中提前實作由遊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對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區給予“四個最”的高度評價,說:“我一師幾年來的工作是獲得了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民主人士鄒韬奮實地考察蘇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以後說:我在這裡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看到了新中國的光明。

1945年天目山戰役以後,毛澤東等中共中央上司同志預言:粟裕同志将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嚴振衡回憶跟随粟裕與日僞軍作戰的親身經曆,充滿深情地說:“粟師長不僅是打大仗、打勝仗的能手,更是遊擊戰争的專家。他處變不驚,履險如夷,膽大心細,料事如神,早已是同志們心目中的偶像”。1943年6月到10月,嚴振衡随粟裕到淮南新四軍軍部開會,曆時3個月零12天,往返行程500餘公裡。去程走南路,經東台、興化、江都、邵伯到淮南黃花塘,沿途視察蘇中軍區部隊和抗大九分校師生;回程走北路,經淮安、寶應敵占區和接敵區,包括車橋、草甸等日僞軍據點附近,對沿途地形、敵情進行實地勘察。嚴振衡說:“我當時疑問很多,但不便多問,也不好提意見,總往首長不放棄任何機會對自己轄區内或途徑地區周圍作調查研究這方面想。同時也深感此行重任在肩,為首長和部隊的安全捏着一把汗。後來才明白,原來粟師長此舉是為将來的一場大戰作實地勘察,而這個戰場竟會選在這個遙遠的地方”。才真正認識到,粟裕同志真是個目光深遠、深謀遠慮、大智大勇的軍事家。”要不要打這一仗,當時是有不同意見的。主持華中局工作的饒漱石說:還是不要打,打了會過分刺激日寇。

粟裕考慮再三,認為機不可失,毅然召開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軍區上司人會議,提出發起車橋戰役的建議。他分析蘇中和全國抗日戰争的形勢、車橋地區的戰略地位,提出了一個重要論點,即“在戰略相持階段,争取有利時機,推進局部的戰略反攻”。“車橋之戰有許多獨到之處。我們集中5個團作戰,這已不是遊擊戰,是真正的運動戰”。此戰殲滅日軍465人、僞軍483人,摧毀日僞軍據點12處,解放縱橫 50公裡的廣闊地區,打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戰略區的聯系,使蘇中區機關部隊有了相對穩定的整訓地區,也是以後進軍江南、轉入反攻的重要基地。

  抗日戰争勝利以後,面對戰和交織的複雜形勢,粟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展示了駕馭全局掌握未來的戰略才能。當時,中共中央作出“和平民主新階段”的判斷,一度考慮将中共中央機關轉移到靠近南京的淮陰。受這種思想影響,華中局駐地淮安出現一股和平氣氛。有人說,将來成立聯合政府,實行軍隊國家化,槍杆子要收起來,靠政治鬥争解決問題。将來聽不到槍聲了,如果聽到槍聲,可能是哪位同志走火了。

  華中軍區組織部負責人跟嚴振衡打招呼,說準備組建警衛營保衛黨中央,讓他擔任營長。在當時的形勢下,粟裕無論是對外發表談話,還是内部報告,總是堅持兩點論:一方面要看到,經過鬥争,可能争取一個和平局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可能一直打下去,直到打出一個新中國。現在,蔣介石玩弄兩手政策,我們也要用兩手政策對付他,以談對談,以打對打。粟裕對嚴振衡說:“跟蔣介石和不和得下來,這是中央掌握的。我們作為軍人,就要想到,蔣介石這麼大力量,即使消滅他幾十萬,是否能迫使他停戰?不一定。是以,我們要準備打,不僅要準備小打,還要準備大打,不僅準備短期打,還要準備長期打,甚至一直打下去,打出一個新中國。”

  1946年3月6日,中共中央電示華中局、華北、晉冀魯豫三地:“無論将來情況如何,我們均須精兵簡政,”“你們三處兵額最大,負擔極重,如何實行精簡,應速定方針。我們意見,第一期精簡三分之一,并于三月内完成。……取得經驗,第二期再精簡三分之一。”

  嚴振衡說:“粟裕同志拿到這個電報發愁了:華中野戰軍一共不到五萬人,第一期精簡去一萬多,第二期再精簡一萬多,還剩一萬多。徐州周圍敵人六七個軍,新(浦)海(州)連(雲港)方面還有兩個軍,津浦路南段和沿江地區敵人也有六七個軍。蔣介石一翻臉,向我發動進攻,我一萬多人怎麼辦?”當時國民黨軍也搞“整編”,把原來的軍改為整編師,實際上人員、裝備更加充實。我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精簡老弱,充實部隊”,隻精簡老弱病殘人員1017人,華中野戰軍則由4個縱隊4萬餘人擴充為兩個師、3個縱隊共6萬餘人。同時擴大和加強地方武裝6萬餘人,建立了支援前線和後勤保障系統,進行土地改革,及時完成軍事力量的戰略集結,為即将到來的全面内戰作了充分的準備。

  毛澤東後來總結這一段的教訓說:“今年一二月,以為蔣介石有辦好事的模樣,結果還是辦了壞事。我們複員吃了虧,部隊不充實,減少了民兵。”(《黨的文獻》1994年第4期)而在華中區、特别是粟裕直接上司下的蘇中區,并沒有發生這樣的問題。陳毅在1948年4月華東野戰軍高幹會議上說:“粟裕同志在蘇中自衛戰争開始時,堅持先搞土改,這是政治水準很高的表現。當時戰争情況緊張,軍事指揮員強調地方搞支前工作是很自然的,他反而注重土改,這是很好的。”

   在三年解放戰争中,在每一個戰略轉折關頭,粟裕都适時地推出關系戰略全局的建議。這些建議,抓住了戰略轉折中的關鍵問題,符合解放戰争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中共中央軍委作出正确的戰略決策,進行切合實際的戰略指導,作出了獨特的貢獻。舉例來說,解放戰争初期的戰略方針,開始是有不同意見的。中共中央指令太行、山東、華中三區主力外線出擊,指令粟裕、譚震林率領華中主力進軍淮南,與陳毅、舒同率領的山東野戰軍配合,拿下徐州,占領蚌浦鐵路線。

  當時,三大戰略區上司人都表示擁護,陳毅更是一再堅持“全軍戰略仍應向西向南”,集中兵力拿下徐州。粟裕則建議,華中野戰軍主力依靠蘇中根據地内線殲敵,先在蘇中打兩仗,再轉到淮南參加外線作戰。嚴振衡說:“那時,粟裕同志很沉悶,帶着鋁制鍵腦器走過來,走過去,很少說話。我們知道大戰臨近,不敢打擾他。粟裕同志的壓力,不是因為敵人有多強,而是從作戰指導方針上應該怎麼打。是内線殲敵,還是外線出擊?戰場選在什麼地方?這是他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總體來看,兵力我們處于劣勢,裝備我們不如敵人。打到外線去,地方政權都在敵人手裡,我們在蔣管區作戰,根據地的優勢發揮不出來。開始我們可能打一些勝仗,但我們未必能保持優勢,如果敵人搞我們的後方,根據地就會喪失。戰場選在哪裡,是個大問題。要發揮我們的長處,打擊敵人的短處。隻有消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才能實作和平。目前關鍵是打幾個勝仗。他認為,隻有把戰場擺在蘇中,才有打勝仗的可能。

  粟裕同志這些想法,不好直截了當地向中央說,隻能說在蘇中打仗有什麼優點,要求第一階段先在蘇中打兩仗看看。”“解放戰争初期,黨中央、毛主席沒有制定‘戰略防禦、内線殲敵’的戰略方針,有的是一個‘外線作戰’的戰略方針。那麼,‘戰略防禦、内線殲敵’的戰略方針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毛主席的英明偉大了。毛主席準許了粟裕同志的建議。讓他打兩仗看看,摸摸敵人的情況。”後來又多次征求粟裕的意見,采納粟裕的建議。

  結果,打了個“七戰七捷”。華中野戰軍以三萬多人對國民黨十二萬多人,殲敵五萬三千餘人,殲敵數量為華野參戰兵力的1.76倍。而主持山東、華中軍事上司工作的陳毅,對于粟裕的建議,是持批評态度的。在蘇中戰役過程中,他在緻華中局和中共中央的電報中,也多次批評粟裕在蘇中戀戰遲遲不去淮南是不對的。

  蘇中戰役以後,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并,毛澤東指令“戰役指揮交給粟負責”,接連打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仗越打越大越好。“這時,毛主席下決心了。他說,現在不要考慮什麼外線作戰問題了,要以殲敵為原則,哪裡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毛主席開始離開原來的外線作戰的方針了。”“現在一些文章和戰史不講這些,好像我們黨一貫正确,先知先覺。應該看到,正确的方針、路線,都是在實踐中反複修正,才逐漸完善,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粟裕同志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他總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執行中央訓示,并對中央高度負責。他有意見就提出來,有建議也說出來,不怕擔風險,保護黨的利益。”最後,嚴振衡充滿深情地對我們說:“粟司令像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照亮了華東,……”

曾跟随粟裕南征北戰的一位老将軍,也向我介紹了戰神粟裕的一些情況,老将軍說:

抗日戰争時期,1938年4月下旬,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準許任命粟裕為新四軍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擔負挺進蘇南敵後戰略偵察的重任。先遣支隊的隊員,都是強中選優,勇中挑智,加之訓練有素,是以部隊品質高,戰鬥力強。

  6月17日,粟裕敏銳地抓住戰機,在江蘇鎮江西南15公裡處的韋崗鎮伏擊日軍汽車隊,激戰半小時,斃傷日軍20餘人,擊毀汽車4輛,繳獲槍支彈藥及軍需物資若幹。新四軍軍部盛贊道:“先遣隊的确起了先鋒作用,奠定了我們在江南發展和勝利基礎”,并“在全軍表揚,号召全軍學習”。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向新四軍軍部發了嘉獎電:“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

  韋崗伏擊戰,首戰告捷,震動江南。此戰被稱為新四軍的抗日處女戰,其戰略意義非同尋常。粟裕也是以一戰成名。随後,粟裕任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參與建立茅山抗日根據地。他和陳毅一起,率部東進北上,轉戰大江南北。

  從抗戰中期到抗戰末期,粟裕率部與日軍作戰百餘次,作戰樣式也逐漸由運動戰上升為具有相當規模的攻堅戰。

  黃橋戰役。時任蘇北指揮部副指揮的粟裕,采取以黃橋為軸心,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把主要兵力用于突擊,少部兵力用于防守,一反正常地選取攻敵目标,先打強敵,再擊弱敵。以伏擊戰為主,阻擊戰為輔,結果殲敵萬餘,繳獲各種槍支3500餘支,取得了水網平地運動戰的勝利。此戰勝利,實作了新四軍與八路軍在蘇北東台的會師,奠定了新四軍蘇北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此戰還以奇險著稱,是粟裕成功地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發端,也是他由一個傑出指揮員成長為成熟戰略家的重要标志。

  車橋戰役。時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的粟裕,采取“猛虎掏心”戰術,以一部兵力猛撲核心據點車橋鎮,以大部兵力殲擊援敵,共殲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創敵後戰場一次俘虜日軍24人的最高記錄,進而取得了攻點與打援的雙重勝利。此戰使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同時标志着蘇中部隊向正規化兵團的躍進。

  天目山戰役。時任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粟裕,先采取抗擊與反擊的戰法,打垮了進攻的頑軍。接着,采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戰法,用少量部隊鉗制頑軍多路,而集中兵力捏成一個拳頭攻殲頑軍一路。最後,在敵多我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粟裕采取巧設疑陣,誘敵冒進,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擊垮和殲滅了多路頑敵。這樣,在4個多月的時間裡,粟裕率部連續3次進行山地運動作戰,共消滅頑軍1.3萬餘人,取得了反頑戰役的勝利。此戰在全軍範圍内率先實作了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部隊進行大規模運動戰、殲滅戰積累了經驗。

解放戰鬥時期,七戰七捷名震中外。解放戰争時期,是粟裕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戰争之初,中共力主和平,力圖避免内戰,求和不成,無奈被迫應戰。各戰略區全線出擊,但形勢并不樂觀。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發動内戰,槍響當日,華中野戰軍本來要奉命西出津浦線,到淮南作戰,但粟裕提出先在内線打幾個勝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得到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首肯。

  粟裕立即付諸作戰行動,最終書寫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軍事神話:

  一戰宣泰,如同猛虎撲食,非常迅猛地吃掉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十三師3000餘人,首創殲滅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紀錄。

  二戰如南,出其不意地長途奔襲第四十九師,萬餘敵人被殲。一次殲敵如此之衆,在解放戰争中尚屬首次。

  三戰海安,粟裕僅用第七縱隊3000多兵力,英勇抗擊5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創造了敵我傷亡15比1的模範戰例。

  四戰李堡,趁新編第七旅換防交接時,一頓亂打,國民黨軍兩個團被“包餃子”。

  五戰丁林,如秋風掃落葉般殲滅由美國特務梅樂斯和國民黨軍統特務戴笠合作訓練出來的特務武裝—被稱為“袖珍王牌軍”的交通警察總隊。

  六戰黃橋,救邵伯,打援敵,“攻魏救趙”,殲敵整編第六十五師兩個半旅1.7萬餘人,創造了解放戰争以來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新紀錄。

  七戰邵伯,第十縱隊各團輪番守備,頑強防守,英勇反擊,堅持4天4夜,殲敵2000餘人,水網陣地巋然不動。

  蘇中七戰七捷,每一戰規模不是很大,但每一戰都很經典,是遊擊戰轉運動戰的典範,曆時一個半月,殲敵5萬。這些戰役以運動戰為主,通過部隊的大規模運作,形成力量上的局部不均衡,尋找有利戰機,以優勢兵力逐漸消滅敵人。

  七戰七捷既是粟裕打響華東戰場反擊蔣介石戰略進攻的第一槍,又是粟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對毛澤東軍事戰法創新運用的開始。他實行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娴熟地運用各種戰役手段打擊敵人。“兵貴神速”顯神威,“棄強打弱”來緻勝,是蘇中七戰七捷的最大亮點。粟裕開創了少有的開戰大捷,一出手就赢得滿堂彩。毛澤東喜出望外,馬上起草電報發給各戰略區,介紹這一“造成輝煌成果”的經驗,并希望各區仿照辦理。蘇中七戰七捷後,毛澤東對粟裕的傑出軍事能力深信不疑。

老将軍接着介紹說,華東地區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國民黨軍的主力大多集中在這裡。蔣介石把他的五大主力中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十一師、第五軍等3個“王牌”都投放在此,另外還有整編第二十五師、桂系的第七軍等戰鬥力很強的部隊,裝備多數為美械、半美械師。具有遠見卓識、高屋建瓴思想的毛澤東,對東北和山東這兩塊解放軍最重要的戰略區非常重視,将敵軍一舉一動,盡收眼底。1947年初,中共及時将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與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合編成華東野戰軍,并決定由陳毅上司,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從此,粟裕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很快,華野在五大戰場中一枝獨秀,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事奇迹接連出現,殲敵紀錄不斷重新整理,一年下來,華野殲滅國民黨軍主力40多個整師,殲敵人數占全國戰場總和近半。

  宿北戰役。粟裕以一部兵力鉗制其他3路,集中主力3個縱隊和2個師共24個團,打擊從宿遷向新安鎮、沭陽進攻的,對解放軍威脅最大,同時也是戰鬥力較弱的一路國民黨軍。這就化被動為主動,創造了戰機,形成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局面。解放軍以多吃少,以強擊弱,以運動戰、圍殲戰為主,阻擊戰為輔。經過5天激戰,殲滅國軍整編第六十九師3個半旅共2萬餘人。宿北戰役相當于天目山戰役第二階段的規模擴大版,是山東和華中野戰軍會師後首次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師的勝利,初步取得了大兵團協同作戰的經驗,對爾後華東戰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2月26日,延安《解放日報》社論稱這一戰役是華中解放區空前的大勝利。

  魯南戰役。粟裕依然反常用兵,先打強敵,以多吃少,以強擊強,以運動戰為主,圍殲戰、攻堅戰為輔,集中兵力打擊向臨沂進攻的一路強悍敵師。最終出奇制勝,殲滅了國軍整編第二十六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殲敵5萬餘人。此役成為華東野戰軍在華東戰局的第一個空前大捷,并獲得了對機械化部隊作戰的經驗,為組建華野特種兵部隊奠定了基礎。

  萊蕪戰役。粟裕在山東戰場大踏步進退,擺脫強敵進攻,尋機殲滅弱敵,采取誘敵深入,暗渡陳倉的戰法,即“舍南取北,避強擊弱”、“示形于魯南,決勝于魯中”,僅以2個縱隊鉗制南線國軍主力,而以7個縱隊揮師北上,進行大規模運動戰。作戰中以多吃少,以強擊弱,以運動戰、圍殲戰為主,伏擊戰為輔。最終,全殲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7個整編旅共7萬餘人。此次大殲滅戰,是解放戰争以來一次戰役殲敵數量最多的典型戰例,殲敵速度之快、數量之多、所付代價之小,都創造了解放軍作戰的空前紀錄。萊蕪戰役不但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南北會師、侵占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而且将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地區完全連成了一片。陳毅高度評價了粟裕的戰役指揮能力: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孟良崮戰役。粟裕緊抓稍縱即逝的戰機,以4個縱隊鉗制阻擊,以5個縱隊重點攻擊敵軍,采取正面突破,分割兩翼,斷敵退路,四面包圍和阻擊南北各路援敵的戰法,将國軍最精銳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其“集團滾進”的3路兵團中強行分割開來,加以圍殲。七十四師素稱蔣家王朝“鐵軍”、“五大主力”之首,雙方兩強相遇,戰鬥異常激烈,每個山頭都要經過反複争奪。以“常勝将軍”自居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企圖“中心開花”,對解放軍形成反包圍。粟裕則以中心突破反擊國軍的中心突破,指令部隊無論白天黑夜不間歇地攻擊,宛如猛虎掏心。解放軍以多吃少,以強擊強,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以野外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為輔。最終,整編第七十四師灰飛煙滅。粟裕指揮華野主力在腹背受敵、環境非常險惡的情況下打了一個險中奪勝的殲滅戰,可謂虎口拔牙,取得了在敵人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的輝煌勝利,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戰争奇觀!

豫東戰役。此役是落實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具體實施大兵團作戰的成功展現。戰前,雙方力量總體相差無幾,而以對方稍強,部隊經過幾次大規模運作,粟裕終于在豫東地區鎖定了向東運動的國軍區壽年兵團。得到中央軍委準許後,粟裕遂指揮部隊采取分進合擊的方法,在劉鄧大軍的協同下,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采取以野外攻堅戰和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為輔的作戰方法,取得了圍殲區壽年兵團主力9萬餘人的重大勝利,開創了解放軍大兵團作戰殲敵的先河,打破了國軍中原戰場上的防禦體系,極大改善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态勢,為後來淮海戰役的戰略大決戰創造了條件。

  濟南戰役。戰前,首次出現了華東戰場上解放軍兵力超過國軍兵力的情況,進而使華野在戰役和戰略上都掌握了主動權。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全軍攻濟打援,粟裕以占參戰總兵力44%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僅經8晝夜大規模連續突擊,一舉攻克設防堅固的山東省省會濟南,殲敵10萬餘人,俘第二綏靖區中将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官34名,開創了解放軍攻克大城市之先河,使山東解放區和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濟南攻堅戰也成為解放軍三大戰略決戰的序幕戰。

  淮海戰役。此役是粟裕以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準确判斷戰場形勢,由小規模打成大規模的經典戰役。在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粟裕就向中央軍委建議下一步戰役行動:一是攻占兩淮,二是攻占海州、連雲港,為将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這就是被軍史專家稱為“小淮海”的戰役。後來,中原野戰軍先後攻克鄭州、開封,由西向東推進,形勢對解放軍十分有利。再加上遼沈戰役勝利,使蔣介石的力量大大削弱。于是,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以主力向徐蚌線進擊,抑留敵人于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可分别消滅與逐漸殲滅之。這樣,由“小淮海”演變為“大淮海”。最後,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上司下,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以野外運動戰、追殲戰、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的多元化作戰樣式,曆時66天,取得了殲滅敵軍55.5萬餘人的巨大勝利。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敵44萬餘人。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殲敵之多,在古今中外的戰争史上都是空前的。解放軍以60萬兵力打敗了國軍80萬兵力,創造了戰争史上的奇觀!淮海戰役使蔣介石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亦可基本解決。”“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下了第一功!”

  渡江戰役。粟裕指揮第三野戰軍中、東兩個集團,先後發起攻擊并突破長江千裡江防,随即解放南京,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結束。接着,在江南千裡大追擊中,粟裕指揮大軍,克服陰雨連綿和道路泥濘的環境,分路兼程疾進,實施戰役迂回,切斷京杭公路,将南逃的國民黨軍5個軍近10萬人包圍殲滅于郎溪、廣德地區,之後解放杭州。

  上海戰役。粟裕以“瓷器店裡捉老鼠”的戰法,解放了這座大陸當時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戰役打響後,解放軍從兩翼迂回包抄,東襲川沙、高橋,西攻劉行、月浦,誘使國軍主力部隊至上海外圍,爾後解放軍合圍鉗擊吳淞口;接着,解放軍又從中間穿插分割突破,先攻市區蘇州河南一線之敵,而後會攻蘇州河北之敵,最終殲滅守軍8個軍15萬餘人。

  經過三年解放戰争,粟裕在指揮大兵團作戰上獨樹一幟,戰勝了衆多國民黨軍的重量級對手:先是薛嶽、湯恩伯、張靈甫,後為王耀武、黃維、邱清泉、胡琏、杜聿明。也正因戰功卓著,粟裕跻身中共最著名的将領之列。當然,作為常勝将軍,粟裕也有失誤的時候:孟良崮戰役之後,華野進行了“7月分兵”,粟裕指揮所部在南麻和臨朐兩次戰鬥中失利;建國前夕,又在金門、登步島戰鬥中失利,原因都是麻痹輕敵。

  粟裕堪稱二十世紀在血與火的戰争風雲中脫穎而出的偉大軍事将才,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欽佩,所折服。對粟裕的軍事才幹,毛澤東等中央上司皆贊不絕口。戰争年代,人民群衆對粟裕的贊歎也特别由衷,華東地區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門口貼的最多的一副對聯就是:“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為寫好《戰神粟裕》這本書,我也采訪過原華野政治部的一些老同志,他們告訴我: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内戰後,中共中央采納粟裕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内線作戰。

1946年7月中旬,國民黨集中正規軍50萬人,向華東解放區的華中野戰軍聚集地發起進攻。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19個團3萬餘人奮起迎擊。分兩個階段作戰,曆時45天,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5個交通警察大隊共5.3萬人(國民黨軍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線殲滅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初步經驗,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争初期取得的重大勝利之一。

在粟裕将軍波瀾壯闊的戎馬半生當中,指揮過無數次精彩絕倫的戰役,粟裕将軍是我開國将帥中最能打的将領之一,和戰神林彪相比也不遑多讓,林彪也曾表示,自己不敢打的仗不敢冒的險,隻有粟裕敢打敢冒,而粟裕将軍彪炳史冊的衆多戰役當中,有一場脍炙人口的連戰連捷,那便是1946年的蘇中戰役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單方面撕毀重慶和談定下的《雙十協定》,不顧全國人民對和平的強烈渴求發動全面内戰,舉全國400多萬兵力,大舉進攻中共建立的紅色根據地;中原解放區是其戰略核心,在圍攻中原軍區部隊的同時蔣介石還調集重兵,以正規軍58個旅約46萬人進攻華中解放區,而蘇中解放區是整個華中的前哨陣地和糧食基地,戰略位置險要,又直接威懾着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更是國民黨進攻的重中之重。蔣介石始終把蘇中解放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早在重慶和談的時候,蔣介石就提出要中共把蘇中讓給國民政府管轄,好在毛主席早就看透了蔣介石的狼子野心,知道蔣介石和談是假,争取美帝支援是真,主席也是考慮解放軍剛剛打跑日寇,需要一定的時間休整,才沒有戳破蔣介石的面具。由粟裕、譚震林指揮的華東野戰軍,面對強敵壓境卻絲毫不亂,早在一個月前,粟裕就到達蘇中解放區負責整備部隊,他将華野各部的19個團集中到蘇中,提前進行戰略部署,對部隊進行戰鬥訓練,加強政治工作,做足了戰前準備

為了奪取蘇中,蔣介石制定了以鐵路幹線為軸,主力由南向北進攻的計劃,企圖切斷山東野戰軍與華野的聯系,毛主席認為不能被動應敵、應該主動出擊,既然蔣介石要圍殲華野,那幹脆就不派主力防守,直接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包抄國民黨後方縱深。粟裕和主席的戰略總是不謀而合,因為他最喜歡冒險、作戰風格最為激進,當時粟裕正在蘇中的海安華野司令部進行蘇中内線作戰的準備工作,粟裕認真分析了主席提出的戰略,他知道必須做到初戰必勝,否則很可能被敵人迂回包抄,而中央的戰略訓示:希望華野劍指淮南,很可能與邱清泉第五軍、還有張靈甫的整編74師遭遇,這兩支隊伍均屬于國軍五大王牌之列,戰鬥力非常強,而且全軍配備美械、機動性能力高,是以出擊淮南非常冒險。粟裕覺得應該把主力放在蘇中,雖然蘇中地區有國民黨九個師,但戰鬥力比淮南的國軍要弱很多,而且就算陷入劣勢還能退回後方縱深,蘇中是新四軍的老革命根據地,華野在此深得民心,能夠有效組織發動群衆,為解放軍提供情報後勤支援,于是粟裕向主席請示了先打蘇中内線的方案,主席與軍委經過認真讨論,同意了粟裕的方案,讓他先打幾仗試試看,粟裕深感責任重大,但是話已經放出去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要打就必須打得漂亮。7月中旬,蔣介石任命黃埔一期李默庵,為進攻蘇中解放區的總指揮,所部五個整編師、五個旅共計12萬人,集結在揚州、泰州、靖江、南通一、企圖直搗黃龍占領粟裕在蘇中的華野司令部所在地海安

粟裕早就料到國民黨會有這一招,之前陳兵19個團,共計3萬多人,等的就是這一刻李默庵計劃得倒是周密,分兵三路對海安周邊進行重點進攻。南路南通的王鐵漢49師向北進攻如臯,中路靖江的99旅與泰興的李天霞83師共同攻占黃橋,北路泰安的25師148旅作為策應,拿下海安附近城鎮後,三路大軍形成合圍之勢,才會出擊共同攻擊海安,但是李默庵的作戰計劃被華野情報處截獲了,粟裕看到李默庵的作戰計劃後,很快分析清楚了局勢,敵人分三路而來,拉開架子要和華野拼消耗,粟裕可不奉陪,要打就專打一路。北路的泰州148旅出動最晚,如果貿然進攻,148旅依托泰州城牆固守會很麻煩,而打南邊的王鐵漢49師由于距離較遠,容易被中路包抄,而且49師實力最弱,敵軍反而會有所準備,而中路黃埔高材生李天霞的83師實力最強,李天霞性格狂妄,一早就叫嚣說:“一個師就能打掉整個華野”,敵人怎麼都想不到,粟裕就喜歡挑硬骨頭啃;主要是83師尚未集結完畢,在泰興附近隻有兩個團,是以粟裕決定先打精銳83師。7月13日早晨,戰鬥正式打響,駐防在泰興的隻有83師57團,旁邊宣家堡還有個56團,粟裕指揮華野全部出動,就是要讓李天霞試一試,看他到底有沒有一個師蕩平華野的實力,粟裕讓第6師打泰興、第1師第一旅打宣家堡,1師主力和7縱隊則負責阻擊來援的83師主力以及北面的148旅,李天霞在接到前線戰報還沒放在心上,覺得隻是簡單的襲擾罷了,華野主力不可能來先打他83師。可是粟裕利用李天霞狂妄自大的心理,一開始就是隻派小股部隊假裝襲擾,成功麻痹了李天霞,總指揮李默庵詢問前線情況時,李天霞還大言不慚地安慰上司不用擔心,李默庵也信了李天霞的邪,覺得華野不過是聲東擊西,主力肯定是去打南邊的49師了,于是趕緊指令49師後退,李天霞天真地沒有組織大規模協防。粟裕見敵人中計,直接把主力壓了上去,敵人的兩個團馬上就頂不住了,李默庵這時候才知道上當了,急命99旅與65師向北,試圖堵截粟裕的主力,可惜為時已晚,李天霞的兩個團已經被殲滅,這蘇中戰役第一戰,持續了整整60個小時,華野殲敵兩個團,俘虜3200多人,繳獲了大量美式裝備。一戰得勝後,敵人的65師和99旅已經摸了上來,企圖進攻黃橋、阻擊我華野主力,而且王鐵漢49師也快逼近如臯了,黃橋如臯是海安的左右關隘,如果讓敵人得逞,粟裕的司令部就如甕中之鼈、無路可走了,粟裕靈機一動再出險招,留下小股部隊在黃橋假裝主力,繼續阻擊前敵佯攻,他料到敵軍65師與99旅不敢貿然突進,帶領華野主力奔襲百餘裡,穿插如臯以南的49師。王鐵漢做夢也想不到,粟裕怎麼會突然從泰興直接殺到他面前的,49師在幾路大軍中戰鬥力最次,壓根不是華野主力的對手,偵查員早就發現了49師,在如臯以南呈三角形分開,主力在左側、右側是79旅、105旅在後方作為預備隊,粟裕直接讓1師穿插進去分隔後方的105旅,然後配合1師 7縱猛攻49師主力。王鐵漢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頓時全軍陣腳大亂,面對四周蜂擁而來的華野主力,直接望風就倒一觸而潰,旁邊的79旅雖然損失慘重,但依舊在頑抗,粟裕知道不能拖延太久,邊上的65師和99旅,還有南邊的105旅正在圍上來,于是果斷下令撤退,此戰殲滅49師主力一萬五千人左右,我方傷亡五千,算是一場大勝。戰潰49師之後,敵軍大部隊都包抄過來,粟裕決定壯士斷腕暫時放棄海安,但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他要向華中軍區請示商量,粟裕隻帶了一個警衛員,騎着機車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跋涉到達淮安開會,最終讨論得出決定:粟裕帶主力撤退,由7縱留守、邊打邊退。在儲存自我的同時殺傷敵人,7縱打得非常靈活,敵軍大部隊向海安推進時7縱不停派出小股部隊襲擾,邊打邊退,等晚上天黑了,敵軍停下來休整,小股部隊再折傳回去,穿插到敵軍中間,同時向兩邊的敵軍開火,由于敵軍來自不同的部隊,互相之間溝通不暢,我軍小股部隊悄悄撤退,之後敵軍開始互打,自己人亂成一團,就這樣過去了好幾天,7縱在海安殺敵3000多人,僅損失200多人,創造了15比1的戰損比神話。李默庵指揮大軍占領海安後,讓部隊在泰州到海安一線一字排開建立了一條封鎖線,但他不知道的是,粟裕率主力撤出海安後,在海安東北幾十裡就駐紮了下來,在李默庵眼皮子底下休整了十幾天,等華野主力養精蓄銳休整得差不多了,粟裕回頭接着收拾李默庵。粟裕得到情報,65師的105旅将從海安出發,進駐到東邊的李堡,粟裕知道這又是個絕佳的機會,等65師主力調離海安後,駐守海安的隻剩一個新7旅,當機立斷決定進攻李堡,1師 6師負責主攻李堡,7縱負責打援和阻擊海安方向的敵人,面對突然從眼皮底下冒出來的華野主力,105旅根本無法招架,很快就被擊潰,海安方向來的援軍也在邊上被攔截擊潰,奇襲李堡華野殲敵3000多人,俘虜5000多人,我軍傷亡僅900多人。十幾天後,粟裕率軍南下,李默庵還蒙在鼓裡毫不知情,有老百姓的掩護支援,為我軍提供了大量的敵軍動向,華野的行動總是相當順利,即使在敵陣中央來回穿插,敵軍大都渾然未覺,粟裕率領主力又回到如臯以南,準備奇襲丁堰和林梓兩地的交警總隊,國民黨的交警總隊是軍統改編隊伍,裝備清一色美式武器,但戰鬥素質就堪憂了,在華野面前還是不堪一擊,戰鬥很快就結束了,此戰共殺傷敵人1500多人 俘虜2000多人。8月25日,為了配合蘇北戰場,李默庵指令黃百韬25師主力北上進攻邵伯,當時邵伯隻有10縱和一些地方部隊,面對整編25師可能難以對抗,于是粟裕又調來皮定鈞旅作預備隊,派7縱去到姜堰一帶,牽制李天霞的83師,面對25師的猛攻,邵伯已經連續丢了幾個陣地,勉力苦苦支撐,由于華野主力正在如臯一線進攻敵軍,隻要粟裕率主力取勝,25師自然會撤軍。在粟裕奇襲交警總隊之後,李默庵知道了華野主力的動向,于是指令在黃橋的99旅向如臯前進,但敵人和粟裕激戰了一個多月,已經被粟裕的穿插戰術打怕了,99旅東進如臯的時候,如臯守軍派出三個團接應,防止99旅被包圍穿插,結果這份情報又被華野情報處截獲,粟裕想搞一波大的,一口把99旅與如臯出來的三個團全部吃掉,同時希望通過圍困99旅來圍魏救趙,解邵伯之圍,粟裕派6師與特務團包圍99旅,1師與5旅包圍如臯三個團,但99旅抵抗激烈,經過一整夜的進攻,我軍還是沒能擊潰敵軍防線,于是粟裕從1師抽調1旅支援6師,集中優勢兵力,終于把99旅擊潰,最後合兵再把如臯三的個團殲滅,如黃路戰鬥殲敵5000,俘虜1200人,99旅被殲滅後,李默庵就讓25師撤下來,邵伯之圍也迎刃而解。蘇中戰役打了整整40天,從7月13日打到8月31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3萬多人,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12萬人作戰,連續取得宣泰、臯南 、海安 、李堡 、丁堰 、邵伯 、如黃路等七次戰鬥的勝利,共殲敵5.3萬餘人,這是解放戰争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粟裕在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連戰連捷,消滅了将近自身兩倍的敵軍,創造了軍事曆史上的一個奇迹,朱老總後來評價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要多”。蘇中七次戰鬥,并不是事先規劃好的,但每次戰鬥都由同一戰役指導思想聯系着,粟裕着眼于戰争初期的作戰要求,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用兵,選取最合适的時間 地點,消滅最适合消滅的敵人,這次戰役,既沉重地打擊了進攻的敵人,掩護了華中解放區完成對付敵人大規模進攻的全面準備,又初步探索了解放戰争的一些規律性,完成了戰略偵察任務,粟裕認為,這場戰役對于研究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研究我軍傳統戰法在解放戰争中的運用,以及研究戰役指揮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毛主席在蘇中戰役連勝後評價:“粟裕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粟裕指揮正确,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在全軍發起了一場學習粟裕的風潮。蘇中戰役結束後,延安總部發言人,就國民黨軍對蘇中進攻慘敗一事,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稱這個戰役為“七戰七捷”,“我粟裕将軍所部,在廣大民兵配合之下保衛蘇中,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戰七捷,前後消滅蔣軍七個師之多”,蘇中戰役對今後的戰局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延安總部發言人秉承毛主席對粟裕的認識,對即将承擔戰役指揮更大責任的粟裕高度評價說,“粟裕将軍的曆史,就是一部為民族為人民解放艱苦奮鬥的曆史,今天,粟裕将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

為寫好《戰神粟裕》這本書,我也采訪過軍事科學院專門研究粟裕的軍史專家,他們告訴我:

粟裕戰神絕非浪得虛名!粟裕領軍作戰确實厲害。如果談到我軍曆史上最善于領軍打仗的将領,開國第一大将粟裕無疑是經常進入讨論範圍的人選之一。很多人知道粟裕打仗厲害,甚至堪稱是共和國“戰神”級人物,但粟裕領軍作戰為什麼厲害、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或許并沒有清晰的概念。

在軍史專家看來,“戰神”絕非浪得虛名,粟裕深谙兵法,熟知韬略,實戰經驗極為豐富,不僅以骁勇聞名,尤其以多謀著稱,其謀深計遠、戰法多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粟裕領軍作戰的過人之處。

1、粟裕特别善于創造戰機,因機立斷

對于作戰機會,身經百戰的粟裕無疑有着極為深刻而獨到的了解,他認為,創造戰機和捕捉敵機是因果關系,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兩軍相争都力避被動力争主動,以為有利戰機是‘守株待兔’可以得來的,那是不符合戰争規律的。

是以,他每到一個戰場,從不消極等待戰機,而總是積極地、能動地運用謀略,調動敵人,人為地造成敵人的失誤,一旦抓住敵人要害,即集中全力擊之。

比如宿北戰役中,敵人兵分四路來犯,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趁敵軍各路間隙比較大,利用宿北一路孤立突出的機會,采取遠距離奔襲的方式,突然發起進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進而奠定了勝局。再如萊蕪戰役,粟裕指揮華野巧妙地示形于魯南,決勝于魯中。

他一方面留下一部分兵力,僞裝成主力在魯南負責阻擊,又派地方武裝進逼兖州,運河架橋,聲言西去。

另一方面,他出敵不意地調動主力部隊大踏步北上,創造了圍殲北線李仙洲集團的戰機,打敵于不意之中。

另如孟良崮戰役,面對敵17個整編師(兵力和裝備相當于軍一級)采取“密集靠攏,加強縱深,穩紮穩打,逐漸推進”的戰術,進攻魯中山區的形勢,粟裕則指揮華野各縱隊以高度機動回旋的“耍龍燈”方法,引誘敵軍往返行軍1000餘公裡,進而極大地削弱、調動、迷惑了敵人。

最終,華野部隊硬是從密集并進之敵重兵集團中,将蔣介石的精銳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挖了出來,予以全殲,從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

這樣的戰例不勝枚舉,充分顯示了粟裕善用謀略分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态勢,險中取勝的高超技藝。

2、粟裕用兵極其靈活,打法豐富多變

靈活用兵、量敵用兵,是粟裕指導作戰的靈魂。他指導作戰從不死套原則,而是針對不同的對象、地點、時間,采取不同的打法,其戰法之活,堪稱一絕。

魯南戰役妙在突然發起進攻,戰役合圍與戰術分割和結合,堵頭截尾、包圍分割、各個擊破,全殲敵整第二十六師和快速縱隊3萬餘人。萊蕪戰役妙在聲東擊西、舍近求遠,一部佯動,主力長途奔襲,出敵不意,運動中一舉全殲李仙洲集團。

孟良崮戰役,妙在從強敵開刀,針鋒相對,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大膽穿插分割,“虎腹掏心”,将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刻出來悉數全殲。

豫東戰役妙在圍城打援,強攻開封,打敵不意,又擊援軍,殲敵于運動之中。

毫不誇張地說,粟裕居高望遠,運籌帷幄,作戰手法異彩紛呈,妙若連珠。

或四面包圍,穿插分豁,或聲東擊西,圍點打援;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或長距奇熟虎口拔牙;或巧用“走為上策”等等,無不出敵不意,攻敵無備,奇兵制勝。置敵軍于股掌之上,所向披靡,橫掃千軍如卷席,使敵人望而生畏、聞風喪膽。

3、粟裕指揮作戰不拘一格,擅長臨機應變

“戰争是一條真正的變色龍”,情況錯綜複雜、撲朔迷離,制勝之要,在于應變。

粟裕深谙“應變”之道,将決策的靈活性貫穿于戰役戰鬥的全過程及各階沒,随時根據戰場變化,不斷跟蹤決策,以變制敵,兵來将擋,水來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牢牢把握和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

用粟裕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在戰争中,一個戰役指揮員當作戰方案初步确定後,仍要繼續反複思考,設想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需要采取的相應布置方案,以便在情況突變時可以不失時機地進行新的選擇。

魯南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按預定方案是乘機尋殲敵整編第三十三軍,并相機收複台兒莊、峄縣,但當我軍殲滅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後,該軍全部退縮運河以南,背靠徐州,依據原有工事進行防禦。

粟裕依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及時提出了第二階段攻取峄縣、棗莊建構議,打開了魯南的局面。

孟良崮戰役之初,我軍計劃首先殲滅位于敵之右翼、比較暴露的敵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并尋機打援。

之後,針對敵以整編第七十四師為中心,對華野實施全線進攻的變化了的情況,粟裕又提出了改變原決心,以反突破來對付敵人突破,以“虎腹掏心”的方法,從敵軍戰鬥隊形中央楔入,将敵整編第七十四師殲滅的建議,将敵“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七十四師悉數全殲,挫敗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作戰中,粟裕深知“譜不可以盡弈之變,法不可以盡(戰)之奇”,從不死搬教條,死套原則。

他認為——從戰役上說,強和弱是辯證的,強敵未展開,雖強猶弱,強敵疏于戒備,強而變弱”

有時為了迅速改變态勢,扭轉戰局,我們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先打強敵。

是以,每一次作戰是打強敵或是打弱敵,都依據當時的敵情、地形、我情靈活确定。既有萊蕪、豫東戰役的撿弱敵打,又有魯南、孟良崮戰役的挑強敵殲;既有七戰七捷中的打運動中或臨時駐止之敵,又有濟南、豫東戰役中的打堅固設防的城鎮之敵等等。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粟裕具有随饑應變、遠見卓識的龍韬虎略,”戰神“絕非浪得虛名!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
戰神粟裕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