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作者:時光了了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人生,有舍才有得。

人這一輩子,總要經曆得到和失去,你不可能留住所有,唯有接受分離。

這一生,無論是物的消失,還是人的離去,都是難以避免的,多情自古傷離别,這是古人也解決不了的傷心之事。

但也總有人内心有所執念,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不失去”。

這類人十分抗拒分離,十分不舍得将東西丢掉,也總是難以接受離别的場景,對于身邊的物品,他們也會妥善儲存,不會随随便便就扔掉。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很多人判定一件東西是否有用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思想:這件物品可能将來會用到,是以留下來。

當這樣的思想被深化、橫向化,就會使得所有能夠丢掉的物品看起來都是有用的,到最後就是什麼也舍不得扔。

理論上來說,這會産生很多的無用物,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

但持有這種思想的人總是難以割舍自己留存下來的物品,這已經成了其内心的執念難以消除,以至于發展成為一種病态心理。

觀察發現,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生活混亂,沒有規律

留下來的東西多了,屋子也就越來越滿了。

即使你能将之打理得井井有條,也會占有很多生活空間,會讓這個家變得十分擁擠。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到了一定程度後,家裡就變得混亂起來,什麼都舍不得丢,東西隻會越來越多,以至于生活産生了混亂,屋子難以打掃,住在家中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一屋子東西。

逐漸逐漸,家中的混亂帶來的是生活上的混亂,不僅家裡人會有意見,對自己的生活也會産生根本上的影響。

住在混亂的家裡,難免會有混亂的思想,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隻知道自己不該幹什麼——不該丢東西。

生活上的不便,意味着生活難以有所規律,家中無以下腳,活動不開,甚至是炒個菜、做個飯都擁擠不堪,不僅會耽擱時間,還會影響人的心情。

這樣的人内心的信念就是:不想丢掉東西。

但根本上來說又不知道怎麼處理,映射到思維上就是,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事事不成,牽挂太多

不想丢東西的人,多是顧慮頗多的人,好比堆積成山的袋子、箱子,總會覺得将來有一天會用到他們裝東西,扔掉了将來想用倒會找不到了。

但我們知道,一個家庭所需要用到的收納盒子是有限的,多餘出來的無用之物就應該扔掉,這樣的行為又反映出這類人牽挂太多,顧慮太多。

換一種說法就是疑神疑鬼,考慮得太多,其直接結果就是畏手畏腳,認為做什麼事情都有風險,并且陷入長期的自我懷疑,認為什麼都是不确定因素,自己肯定會遇見困難、碰壁等等,這樣的人是成不了事的。

堅決果斷,敢想敢幹是成功的重要思維支撐,要想成事,就要有冒險精神、創新精神,要走别人沒有走過的路,要舍棄掉舊、無用的東西。

當然,還要有理智而冷靜的思維,顯然,這些都是不舍得扔東西的人所不具有的,表面上來看是他們小心謹慎,實際上來看就是畏首畏尾,疑神疑鬼。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因循守舊,慘遭淘汰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丢的人,多半都有守舊思想,不會接受新的東西,總覺得舊的東西經曆了現實的考驗,是絕對有用的。

誠然,我們不排除某些舊物的實用性,但作為新時代的一份子,要懂得接納新的東西,而不是抱着懷裡的舊物不肯撒手。

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舍不得舊的,也就得不到新的。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不能什麼事情都搞老一套,不能對新的事物都保持抗拒的姿态。

想當年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極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循守舊,不肯接受新的科技、思想。

國家如此,人也是如此,落後就要挨打,人落後就要被淘汰。

好比于某些職業如今已經不見蹤影,從某些角度來說是一種悲劇,但從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來看,我們應當接受新的發展。

人類之是以進步,就是因為懂得革新,不思變通、迂腐守舊的人遲早會被快速發展的社會所淘汰。

什麼東西都舍不得扔的人,逃不過這三種結局,别不信

不舍得扔東西,從節儉的角度來說是好的,畢竟留下的東西在将來确實有可能會用到。

但若是什麼都不舍得扔,就是一種病态心理,有人稱之為收集癖,原因多種多樣,譬如說是精神上得不到寄托等等。

如果說,是家裡混亂不堪的情況下,還是舍不得丢掉在常人眼裡都是垃圾的物品,很有可能是有了心理上的疾病,需要進行一些心理幹預,心病難醫,需要的是時間和陪伴,不要忽視親人和朋友出現的這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