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作者:勞德學習之窗

在中國,不論是牛肚、豬腸還是雞心、鴨肝,各種動物内髒都被變成了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然而在外國人眼裡,這種東方飲食文化簡直匪夷所思。

我還記得剛到美國讀書那會,和室友一起去中餐館用餐。看着菜單上五花八門的内髒菜,我已經開始想象起了滋滋冒油的燙牛肚和酸酸脆脆的鵝肝的味道了。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誰知我的室友看到菜單後,臉上先是露出了困惑,緊接着用一種怪異的眼神看向了我,像在說“你們中國人怎麼吃得下這些東西”。

我這才意識到,原來在外國人眼裡,吃内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其實如果追本溯源,在古代的歐洲,平民也會吃動物内髒來充饑。隻是随着時間發展,這種習慣被逐漸抛棄了。而在中國,吃内髒早已發展成一門獨特的美食文化。

小時候,我就經常跟着外婆學着做香酥軟糯的羊肚,或者清淡鮮美的白肝湯。久而久之,對我來說吃内髒已經成為一種家常不過的膳食方式了。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當跨越國境,來到異國他鄉,我才突然意識到食物文化的差異有多麼大。盡管外國人無法了解中國人的飲食選擇,但對我來說,内髒之于中餐,就如漢堡之于美食,都是一國曆史沉澱下的食物烙印。

希望通過開放包容的心态,我們能夠了解飲食差異背後所反映的文化精神内涵。

如果你去到中國人的家裡作客過夜,千萬不要在晚上10點之後去打擾主人洗澡。因為在中國文化裡,睡前打着熱水澡是許多人的日常習慣。

而如果你走進一個美國人家,早上6點的洗澡聲卻會吵醒你的美夢。在洗澡這個日常小習慣上,中西方頗有些“朝夕颠倒”之感。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以前我也很不了解早上洗澡的必要性。直到有一次我的德國朋友跟我聊起這個話題。他說,由于體質原因,外國人的汗腺比較發達,如果不在早上洗澡,一天下來會有明顯的體味。

我立刻恍然大悟——原來不同的體質會導緻不同的生活習慣,洗澡時間的選擇也不例外。

出于好奇,我也嘗試過模仿美國朋友的早洗習慣。開始确實不太習慣,晨起的冷水澡讓我打了個寒顫。但漸漸地,我發現清晨沐浴也别有一番風味。

陽光灑在身上,精神一下子消散了滿身的惰意。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現在我會靈活地根據自己作息來選擇洗澡時間,不必拘泥于哪種方式更科學。文化差異帶來的遵循不同生活節奏,其實也可以成為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習慣的契機。

既不必強求統一,也可以嘗試了解并适應異國的生活方式。就像晨晚洗澡一樣,保持開放的心态,我們便能在文化交流中擷取更多思考。

來到美國後,我才深切意識到中西方在送禮習俗上的巨大差異。

在中國,送禮是表達關心和敬意的一種方式。每逢老師生日,學生們會準備心意卡或小禮品。父母工作變動,孩子也會送上鮮花慶祝。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這在中國文化裡都是情理之中之事。但當我用同樣方式在美國送給老師和朋友小禮物時,他們的反應卻像是我做了什麼不道德的事。一次,我特地為教授準備了一個蘋果,表示節日的問候。

誰知道教授十分驚訝地拒絕了,他說這樣的送禮方式在美國是被禁止的。

從他嚴肅的語氣中,我意識到自己對當地文化的誤解給老師帶來了困擾。原來,在美國人看來,送禮可能被視為一種逃避規則的行為,尤其是在師生關系中。

他們更看重的是平等自律的原則。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這一經曆讓我認識到,送禮也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它反映出不同文化對人際關系的不同解釋。以前我生搬硬套中國的送禮傳統,而忽略了美國社會的規範。

從今往後,我會更 注意不同場合的送禮習俗,不強加自己的方式。

文化差異并不存在絕對的對錯,通過包容了解,我們可以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和諧。

日常生活中,中西方的點點差異無處不在。這些差別可能來源于不同的曆史文化,也可能是不同國情導緻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了解這些差異,需要我們摒棄刻闆印象,以積極包容的心态來體認不同文化。

舉個例子,中國人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嗑瓜子,這已成為一種悠久的生活習慣。然而外國人對此卻不了解,他們不明白為何中國人如此熱衷這種看似無聊的食物。

一次我當着美國朋友的面嗑瓜子,他非常驚訝地看着我,表示哪怕你教他嗑瓜子的方法,他也學不會。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中國的傳統在異國文化中也會“失傳”。

在學習上,中國小生要背誦九九乘法表也讓外國人感到難以想象。有次我無意中說出“七八是五十六”,就收獲了美國同學驚訝的目光和豎起的大拇指。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我這才意識到,中國孩子自小的苦學明顯不同于美國相對自由的學習方式。但各有千秋,我們不應僅是以就貶低其中一種。

更有趣的是,曾在中國随處可見的小吃爆米花,也讓外國人對其制作工具充滿了好奇和恐懼。一則展示“世界上最快的爆米花機”的視訊竟意外走紅,外國人看起來像穿防護服拆炸彈一般嚴陣以待。

這無疑是對中國老傳統的嘲諷,但也反映出技術進步帶來的差異。

種種看似微小的分歧,折射出中西方獨特的曆史積澱。我們不應傲視異國,而要學會欣賞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相容并蓄地吸收身邊的多元思想。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這些差異不會使世界割裂,反而将我們緊密聯系在一起。

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時,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距。直到踏上他鄉,看到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不和諧之音”,我才突然醒悟,原來自己和這個世界還有着千絲萬縷的距離。

中國人吃動物内髒,對我來說是寫進DNA的飲食傳統。當面對外國人不了解的目光時,我并不覺得這有何不妥。

因為對他們來說,漢堡、披薩也非我們日常口味。每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都經曆了悠久歲月的積澱,我們理當尊重這些差異,而不是以自己的标準否定異域口味。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晚上洗澡對我來說也更舒适自在。當聽聞外國人選擇早洗的原因後,我并不再堅持自己的方式更衛生。生活習慣因人而異,重要的是要尊重這種多樣性。

送禮、學習方法、飲食嗜好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其實都反映出中西方獨特的文化基因。

作為東方人站在異國他鄉,我并不想成為“國界線”的捍衛者。因為這些界線本不該存在,它割裂了本應統一的世界。

當我們用包容、了解、開放的心态看待文化差異時,差異也就不再那麼“觸目驚心”。它變成一座連通東西的橋梁,讓兩個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

中國人常做的這幾件事,外國人看了卻無法了解,這是為什麼?

如果生活中的差異都能化解為互相學習的動力,那人類文明就更有可能走向融合。當遊子背井離鄉,為異域文化所吸引而不再自視甚高時,我們共同的家園就已悄然構築。

同一個世界,我們本不該為些微分歧而大驚小怪、互相指責。保持平和的心,我們便能發現,在表面的不同下,我們共享的是同樣的喜怒哀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既不需要故步自封,也不必對異域文化心存優越。當我們真正了解文化差異的本質時,就會發現在這世間,竟沒有什麼本質的差異。

在這個宇宙的塵埃裡,你我共同漂浮。重要的不是我們何時才能達成一緻,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寬容,去欣賞這世間的繁花與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