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山之石:紐約市高等教育叢集與城市科技創新共融共生

作者:羊城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向2035年,支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陸建構新發展格局、以科技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變量。粵港澳大灣區是大陸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早在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已将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進行專章部署。随着國際博弈駛向科技戰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如何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索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本土道路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

通常而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位于一個國家或區域創新網絡中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最為頻繁的節點性城市,并且在全球創新網絡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核心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目标,并伴随城市的發展而推進。而在人類城市發展史中,大學作為創新的獨特文明形态,與城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中世紀“大學駐留城市卻獨立于城市”到近代“大學走出象牙塔參與城市發展”再到如今“大學成為高科技城市的引領者與城市共融共生”。可以說,城市現代化與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大體是同步到來的,城市塑造了大學,大學又繁榮了城市,且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内城市與大學的關系隻會更加緊密。2023年10月23日,美國政府頒布“區域技術和創新中心計劃”,在紐約州、馬薩諸塞州等31個地區設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其中,紐約作為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三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大都市,在其近200年的發展史中,高等教育叢集與城市科技創新的互動愈加深刻頻繁,并成為提升紐約城市科技創新競争力的關鍵所在,高等教育叢集打造城市科技創新的人才蓄水池、科創發動機、文化形象牌等相關經驗或可為探索高等教育賦能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本土行動提供一定的有益參考。

人才蓄水池:人力資本開發提升城市創新體系效能

城市科技轉型發展依賴于大量擁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力資本,即知識型勞動者的推動。高等教育叢集是城市科技創新的人才蓄水池,具有培養、吸引科創人才的重要職能。為此,紐約市高等教育叢集通過将創新人才培養與城市發展戰略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學城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叢集充分發揮優勢,助力紐約成為世界精英人才的集聚地。目前,紐約擁有120多所院校,形成包含世界頂尖級大學的“常春藤盟校”以及由紐約州立大學和市立大學組成的大學叢集,它們為紐約市培養了超過100萬的畢業生,形成了全美最大的人才庫,大約有320萬紐約人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超過洛杉矶、舊金山、費城、華盛頓特區和波士頓的總和。在高等教育叢集的人才虹吸效應下,每年有超過80000名國際或紐約州外的人才聚集在紐約,為城市的産業發展和新企業的孕育提供了大量高科技、創新型人才,成為紐約市科技創新的主要源頭。同時,紐約市還通過實施“應用科學計劃”“衆創空間計劃”“城市更新計劃”等舉措來應對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轉變對人才的新要求,而高等教育叢集是諸多人才計劃的核心推動者。正如《紐約市2030年總體規劃》所指出的,紐約市的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将積極調整自身目标以回應新的城市定位,為紐約市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更全面、與紐約市新發展高度契合的高品質人才。例如,紐約市開展生命科學計劃(LifeSci NYC)後,7000多名研究所學生和博士後組成的全美最大生物技術人才庫提供人才、技術資源和機會,每年平均增加50家企業,為該市大都市生産總值貢獻了31億美元,将紐約打造為全球生命科學創新的上司者。

科創發動機:政産學研協同創新促進創新要素集聚

區域城市創新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種異構知識資源形成的區域産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網絡。這種創新網絡可以促進地理空間内各種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流動,創造新的知識,進而成為關系區域經濟競争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區域優勢的關鍵因素。在2008年金融風暴襲擊紐約,金融支柱産業難以維持之時,時任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便提出要将紐約市打造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以形成紐約市蓬勃發展且多樣化的科技創新産業。例如,當時實施的“五區經濟機會計劃”就強調生物技術和應用科學産業将促使紐約市的經濟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為此,紐約市高等教育叢集紛紛響應政府要求,改革學科布局,開設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學科,充分對接紐約市創新企業的發展需求。發展至今,紐約市四所大學的多門學科位居世界一流學科排名。而紐約高産的科研創新成果則為紐約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技術支撐:僅哥倫比亞大學每年管理400多項發明披露、100項許可交易和20至30家新的IP支援的初創公司,涉及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内的750多名發明人,目前擁有超過1500項可供許可的專利資産,涉及生物、IT、清潔技術、裝置、大資料、納米技術、材料科學等研究領域。

文化形象牌:城市文化浸染助推城市品質蝶變躍升

創新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辨別,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與追求。紐約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深厚的創新文化土壤。一方面,紐約市特殊且多種族的勞動力促使紐約市高等教育形成了多元化、開放包容和公平的文化環境,不同種族世系、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習俗均被紐約市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相容并包。其結果是,城市文化沖破種族、地緣藩籬,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集聚紐約,紐約成為美國國際留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位居全球前列。另一方面,紐約市發達的創新創業教育助推紐約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文化。 2019年“全球創新城市排行榜”顯示,紐約市的創新指數已經升至全球第一,這得益于其作為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搖籃的高等教育叢集,通過建立創客空間、開設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引進企業家駐校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知識、經驗,提供更權重威的幫助與指導,進而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事業。根據PitchBook關于培育未來企業家的大學排名,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等紛紛上榜。這些大學在紐約市營造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将企業家精神帶給每位紐約人,激發創新創業能力和意願,成為吸引投資、催化和推動紐約市創新發展的磁石。

大學與城市的互動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發展至今,二者已是協同共進、融合共生的關系。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城市和大學作為大陸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地位日益提升。觀照紐約高等教育叢集與城市科技創新互動的經驗,大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叢集可以立足本土實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完善人力資本開釋出局;建設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打造開放包容的灣區創新生态,凸顯全球科技創新文化辨別。由此通過高等教育叢集與城市科技創新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作者機關:澳門科技大學)

注: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别委托項目“高等教育賦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研究”(GD23WTC08)的階段性成果。

文|曾志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