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一人一犬,這幅壁畫别有生趣。它來自敦煌莫高窟。

2023年,有人拍下了這張照片,主角變成了戴鬥笠的女人和鴨子。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圖 | 千年前vs千年後的人與動物(右圖創作者「被豬欺負的人」)

一千多年的跨度,我們都試圖用影像來留住相似的生活細節。圖像就像鑰匙,為後人留下“看見”和“了解”某個時代的可能。

這些人間煙火的瞬間,在 2023 年最後一天的 3 萬秒,在敦煌以線上影展的方式,陪大家一起倒數,回看我們一起度過的 2023 這一年。

無論敦煌壁畫還是萬千相片,在無數的千年一瞬之間,千百年來觸動人們的,仍是那些日常得樸素的時刻。

歸根結底,不同時代的愛與真誠、自由,不動神色地就凝練在生活的某一瞬間。我們好奇,如今這些被鄭重記錄的「一秒」,又能夠給千年後的人們帶來怎樣的觀感和啟發?我們選取了其中10張照片,想知道這些故事背後,獨一無二的2023年。

回家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張骁

2023年冬季,在雲南旅行的路上,張骁偶然遇見一隻銜着食物飛過的烏鴉,看上去像是要回家去喂孩子。他立刻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瞬間。

烏鴉和家,兩個毫不相幹的詞語,卻因為嘴裡銜着的食物産生了連接配接。這張照片如同映射着在城市中謀生的年輕人,對家庭和子女的責任始終刻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無論如何,家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漂浮”的床墊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 黃魚

被喻為“山城”和“8D魔幻城市”的重慶,既有特殊的地貌結構,也有着熱鬧的市井氣息。

2023年夏天,黃魚在當地旅遊。正午1點,正是太陽最毒辣的時候,她停靠在路邊的一座橋上休息,低頭一看,發現橋正好橫跨在一個小商品市場的上方,底下便是來來往往的人們。有端着盤子的,有拎着大包小包的彩色塑膠袋的,每個人都在頂着烈日搬運貨物。高空中的橋梁提供了一處“上帝視角”,站在橋上的人俯瞰着橋下各自繁忙奔波的芸芸衆生,很難不被眼前的景象所觸動。

忽然,黃魚的視線被一張巨大的床墊所吸引。它突兀地出現在街頭,和周遭的景色格格不入。她認真看了看,才發現是有人在背着床墊前行,于是決定記錄下這一刻。

因為是俯拍的視角,鏡頭無法拍攝到被拍者的面部表情,這反而促成了這張作品。黃魚認為,如今人文影像的創作,很多聚焦在呈現和感歎生活的不易上。但創作是多面的,既然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創作者是否可以以一種更輕松的方式,來呈現生活中的微小趣味呢?

抱着這樣的初衷,她拍攝下了這張《“漂浮”的床墊》。它有趣、魔幻,又藏着更多等待品味的空間。 作品釋出在網上後,有人把床墊解讀為了“家”,認為我們都是背負着生活的重擔、漂浮在社會中的存在;還有人注意到床墊後方的地面上兩道車輪留下的痕迹,聯想到人工與機械的對抗,這些解讀都很讓她驚豔,是她拍攝時未曾想到的角度。

作為場景的記錄者而非創造者,黃魚不想為任何一幅作品下定義。她相信,作品的解讀權不光屬于作者,也同樣屬于觀看者。而影像背後的生命力,是能夠超越時間的存在。無論過去多久、甚至是1000年後,作品依然能夠面向觀衆展現出可解讀性,每個人都可以基于生活給出自己的了解,同時喚醒内心對「身處同一世界的他者」的關注。這便是記錄的意義。

呼喚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馬梓程

鳥兒和人類之間有着強烈的距離感,一旦有生人靠近,它們會迅速飛走。喂食是人們為數不多能與之發生肢體接觸的時刻。

每次路過大連市的星海廣場,馬梓程都會習慣性地捕捉一些“人鴿互動”的珍貴影像。入秋之後,廣場上的遊客有所減少,隻有鴿子一如既往在空中盤旋。遊客們将谷物捧在掌心,伸向天空,呼喚着鳥兒們的垂幸。

有時,他會獨自在草叢裡趴上半天,隻為了拍下一個精彩的瞬間。朋友們無法了解這樣的行為,但隻有他自己知道:攝影是他生命中的救贖。當他深陷情緒泥潭時,是攝影帶他找到了連結現實世界的出口。因為對周遭環境的細緻觀察,他領會到了世界的美妙。

拍攝這張照片時,由于他采取的是仰拍的角度,一些飼料灑落在了他的身上。當時,有幾隻膽大的鴿子俯沖到他的肩背上,開始叨啄美食。

簡單質樸的互動,打破了城市鋼筋水泥的隔閡。人呼喚鴿子的到來,如同在自身中呼喚着永恒的自然。馬梓程想,1000年後的人們,會不會已經住進了鐵疙瘩裡、生活在一個完全冰冷的機械化的世界裡呢?那時,他們看到這張照片,或許也會為這一刻未經修飾的和諧而動容吧。

長江素歌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陳靖文

陳靖文在廣州長大,童年常去珠江遊泳、玩耍。在江邊長大的人,通常都會對江有一種依賴和親切感。“江文化”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區域概念,還涵蓋了江邊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和變化。

2023年5月,陳靖文到泸州和宜賓,拍攝構想已久的“長江”系列。那裡的人依然保有淳樸的生活方式,但“生活”轉瞬即逝,許多時刻過去了就不會再現。如果眼下不拍,那些場景或許就會慢慢消失。

在江邊,他捕捉到了許多微妙的場景。比如一個人到江邊,可能就隻是去發發呆,這種“發呆”也是一種特定的情懷的展現 ——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江邊,到這一代可能已經離開了。

他想要更多地記錄下這些時刻,希望即便在很久之後,人們還能從影像中感受到對于故鄉細膩而複雜的情懷,哪怕隻是被一個空鏡頭稍稍觸動。

逗牛士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吳亞軒

這張照片記錄了新疆牧區的草原上,兩名哈薩克民族的男孩追趕一頭逃脫的小牛的時刻。表面上看,這是一場關于力量的博弈,實際上,男孩們把小牛當成了玩伴,在山坡上嬉笑打鬧。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哈薩克人在千百年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已經與其融為了一體。與其說他們是在征服自然,不如說他們是在與自然共生。

拍下照片的那一刻,率真的笑聲在吳亞軒耳邊回蕩,孩童、牛、草原、天空,融為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空氣裡徜徉着自由、和諧的歡樂氣氛。

霧隐魔都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許學長

2023年1月份,上海出現了罕見的大霧。許學長在上海住了8年,也從未見過這樣的奇觀天氣。

一月份的上海,寒冷還未散去,雨水伴随着霧氣一起降臨在地面。久久不散的霧氣盤亘在黃浦江上,随風變化着“形狀”,時而像罩子般籠住對岸的陸家嘴,時而又像綢緞般漂浮在人們的四周。行人們放緩了腳步,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留念。

陸家嘴在霧氣的包裹中若隐若現,一位撐着黑傘的男士正遙望着對岸“沉思”。這個畫面吸引了許學長,他憑直覺按下了快門。照片被發在社交平台上後,有網友評價說,霧氣之下的上海顯得既神秘又恐怖,讓以往的上海有了一種獨特的感覺。那時疫情剛結束不久,黑白的色調和略有傾斜的東方明珠,或許也在一些人的腦海裡投射下了想象。

但其實拍攝照片時,許學長并沒有想太多。“後來回看照片時,才發現黑色雨傘上的水珠細節、探出霧面的東方明珠,這些偶然性的疊加,都賦予了這張特殊的魅力。”他說。

看看而已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被豬欺負的人

今年,“被豬欺負的人”偶然撿到兩隻運輸途中掉落的鴨子,就送到了同僚的奶奶家裡養着。沒想到其中一隻總是跟着奶奶,喜歡看她幹活,于是慢慢“混”成了奶奶的寵物;另一隻性格倔強,難以融入,最終成了……食物。原來愛、溫暖與牽絆,并不隻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

聽說了這一特殊的友誼後,“被豬欺負的人”特意拍下了奶奶和鴨子之間溫馨的時刻。現在,奶奶走到哪都帶着這位形影不離的“老伴”。殺雞時,老伴在一旁看着,腦海中不知道在思索些什麼。

時間在這裡格外慈悲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鄭新雨

作為在海邊長大的孩子,鄭新雨始終對山西廣袤的土地有着向往之情。

在山西,你很難不感受到一種被時光眷戀的美。曆史在這裡留下痕迹,随處可見的文化古迹,随即穿插坐落在現代化的樓房中。走在道路上,陳舊甚至略顯破敗的古塔、寺廟、城牆,一個接一個出現在鄭新雨的眼前,仿佛要把她拉回屬于它們的那個時代。身邊環繞的汽車和洋樓,又在提醒着她今夕是何年。兩者結合在一起,竟然生出了一種奇異的美感。

畢業之後,鄭新雨覺得自己被淹沒在了無盡的忙碌中,對身邊的事物也失去了感受的能力。她很喜歡一部名叫《時空戀旅人》的電影。影片中,父親傳授給了兒子一個關于幸福的秘密公式:一、像普通人一樣,一天天地過。二、像第一遍一樣,把每一天都重新過一遍。因為第一遍裡充斥着各種生活的壓力和憂慮,讓我們忽略了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但在第二遍裡,我們可以去發現這些美好。

這條公式至今令她記憶深刻。直到逃出繁忙的都市來到山西旅行,踏上恒山腳下那片蒼茫而厚重的黃土地,站在右玉一望無際的葵花田前,她才感受到了光陰所給予的饋贈。一切都慢了下來,似乎是老天特意要将更多的時間,賜予那些整天忙于生計的人們,讓他們也能去領略生活之美。

光影手術室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陳醫生

手術室裡,左邊是CB機子拍的片子,右邊是正在忙碌的骨科醫生。将多餘的燈關上後,兩個主體呈現出了互相呼應的感覺,讓人一目了然。

同時兼具醫生和攝影師的身份,讓陳醫生比醫療行業外的攝影師,更能敏銳地看見醫療活動中的溫暖時刻。現在,他成了醫院裡的“禦用”攝影師。疫情時,他曾在病房裡拍攝過一位老人家,兩年後,家屬告訴他老人過世了,但最好的影像還在。

手術室内外,記錄下的都是人生真實。正如餘華的觀點:“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影像裡的愛與思念,無論多久都不會消失。

查幹湖冬捕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雷蕾

在結着冰的查幹湖湖面上,一場熱火朝天的冬捕正在進行。查幹湖冬捕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一種古老的漁業生産習俗,早在遼金時期享有盛名,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被保留至今。2023年1月,雷蕾和朋友驅車前往查爾幹湖,有幸目睹了這項古老的技藝的施展。

打開車門,北方凜冽的寒風夾雜着白色的霧氣撲面而來,他行踏其中,宛如闖入了另一顆星球。湖面上早已集結了冬捕的隊伍,由約二十多人、近十匹馬組成。帶隊的大哥人稱“魚把頭”,他的職責是要在茫茫的冰面上找準魚多的地方,指揮衆人下網。

在這場和自然的特殊較量中,漁民們沿襲傳承的,正是千百年前從先祖那裡凝結而成的智慧。整個冬捕需要投放約2000米的大網,由椽杆拖着從下網口潛入冰層,在冰面下緩慢地鋪陳開來。極具重量的漁網,必須靠馬力進行收放。幾匹馬繞着不遠處的馬輪轉圈,清脆的馬蹄聲踏碎冰層,濺起細小的冰渣。

在升騰的霧氣中,漁民們一面發出響亮的吆喝聲,一面拖動着漁網。或許是被漁民們昂揚的激情所感染,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雷蕾覺得自己竟生出了一種熱氣騰騰的錯覺,連風中的霧氣似乎也變成了溫暖的蒸汽。

興奮感驅使着他來回走動,不斷地拍攝下眼前的景象。回看人類曆史的長河,這片土地有着太多的改變。然而查幹湖人民卻能在如此惡劣的天氣環境下,數千年如一日地在冬捕中傳承着對生活、自然和勞作的熱情。

他想,在遙遠的未來,也許查幹湖冬捕或多或少也會發生形式上的改變。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鏡頭把這些時刻定格,在時間的長河中一年年地傳遞下去,為後人看見曆史、回溫傳統提供途徑。這就是記錄本身的意義。

正如千年後的人仰望壁畫時,仍會為之震動一樣,手機攝影所保留下的動人瞬間,也有穿透時間的力量。無論時代如何更疊,世界如何變化,人們仍感懷于那些最樸素動人、具備人文關懷的時刻。

2023年,“⼩⽶徕卡影像⼤賽”走過206天,将與⽣活的84萬次相遇一一定格。小米影像關注人、關注人所關注的瞬間。小米相信每個人的微小時刻,都值得被看見、被放大、被時代銘記。

被定格下的那一秒,不會被時光的長河所消磨。它彰顯着深刻而厚重的寓意,是曆經時代風沙仍能曆久彌新的璀璨的人文之珠。

我從2023,截取了1秒

關注公衆号:真實故事計劃Pro,點選文末閱讀原文,便可以看到敦煌沙漠中,2023年滾動的3萬個動人瞬間。

- END -

策劃 |肖思佳

編輯 |溫麗虹

更多故事,請關注我們的新公衆号「真實故事計劃Pro」(ID:zhenshigushi2) 我們在這裡繼續故事的路途。如果你有故事,歡迎來這裡講述。我們長期開放讀者投稿,您可以在背景回複“投稿”或者投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