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英偉達CEO黃仁勳說,“從我創辦英偉達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做才能讓英偉達不倒閉,支撐我一路走過來的,正是這種極其強烈的憂患意識。”

這種憂患意識,是企業創始人必不可少的一種品質,也是時刻激勵企業研發創新的重要精神,死于安樂,生于憂患。

對一個經濟體來說,也同樣如此。

什麼是經濟?

經濟看起來和普通人毫無關聯,但我們卻又完全離不開它,以至于依賴它,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否,不僅僅決定着經濟體内的人是否幸福、對未來是否充滿希望,在某種意義上,它更是樂觀向上積極的展現。

到今天為止,很多人對經濟表達了各種各樣的擔憂,這并非可以用單純的唱空或看衰來形容,畢竟我們身在這片國土上,自然也是把自己的全部家當“投資”在了這裡,從這個邏輯上講,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

但反過來看,一個單純的樂觀主義者是絕對無法在市場中活下來的,因為競争導緻倒逼我們進步,對個人來說是這樣,對企業來說是這樣,對一個經濟體而言,更是如此。

隻有擁有憂患意識,我們才能不斷倒逼自己進步,倒逼自己改變。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跟進回報及時調整,這是一個科學的邏輯指導方針。

長期來看,大陸宏觀經濟依然面臨着巨大而深遠的挑戰,這一點,應該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

第一大挑戰,是房地産危機。

大陸經濟問題的核心,依然是房地産問題,也必然是房地産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它牽扯到的深度和廣度,都非一般性行業可以比拟。

例如,房地産到今天為止,依然牢牢占據着大陸全部财富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意味着,一旦房價像日本上世紀泡沫危機那樣下跌50%,那麼這背後蒸發出去的财富,就是數十萬億元,幾乎可以用災難二字來形容。

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随着地産開發商的私有化浪潮,大陸房地産行業高速發展,但危機始于2020年,或者早在2018年前後,就不斷有人警惕并擔憂高房價所催化出來的泡沫問題。

為什麼我們認為今天國内房價是偏高的?

答案很簡單,看房價收入比。

房子是什麼?

本質上房子隻是鋼筋水泥的混合物,它的成本并不高,真正決定房子價格的,是人們預期的心理變化,而最終支撐房價的,則一定是人們的收入。

但顯然,作為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而言,我們的房價在一線城市對比發達國家,也依然較高。

這也導緻,大陸房價收入比在全球範圍内,都是偏高的;例如日本、美國、南韓等地,他們的房價收入比隻有幾年,而大陸的房價收入比,在一線城市例如深圳,則是四十多年,這意味着需要四十多年不吃不喝,才能夠買一套房。

哪怕是在省會城市這樣的地方,房價收入比也依然高達幾十,遠超發達國家。

是以,大陸現今的房價一定是虛高的,這一點沒有疑問,資産價格大大超過個人所得水準,這就是泡沫的征兆。

房地産問題,其實就是财富蒸發的問題,也是房債的債務問題,大量的家庭、地産開發商背負債務,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引發一連串連鎖效應。

另外,房地産的好壞也影響到了過去一年的消費複蘇。很多人都認為,央行裡的一百多萬億儲蓄,會在放開之後迎來報複性消費,但由于房價的下跌,這導緻許多人意識到自己手中的資産在縮水,是以留住儲蓄,消費開始變得保守。

這是因果,也非常符合經濟周期性特征。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第二大挑戰,是經濟增長模式。

經濟增長模式,看西方是以第三産業為主導的,即普通人收入較高,各個職業之間的收入差異不大,這間接鼓勵了人們消費,而消費又帶動了就業和人們的收入增長,如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而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其實是以基建主導推動的,當時的特殊之處在于,人們的收入水準更低,是以缺乏消費能力,是以以基建推動,這也能夠了解。

從道路、橋梁火車到高速公路,都是如此。

但到今天,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會遇到飽和。

首先,基建主導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一定是遵循邊際收益遞減,例如一個城市裡有500萬人口,修一個高鐵站當然很好,修第二個可能也不錯,但修第三個、第十個呢?這個時候修出來的基建,當然可以創造GDP,但如果修到10個高鐵站,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會無限降低,直至接近零。

此前某地給河道貼瓷磚也是類似的做法,這種看似創造了GDP,但實際上的經濟效益,可能就是無限接近于零的。

另外,大陸的固定資産投資從幾十年前的高速增長,到今天的隻有幾個點的增長,這也說明了這類投資項目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遞減,固定資産投資換不來更高的經濟回報,也就說明該行業面臨着飽和。

基建飽和了,就需要另外開辟新的增長通道,而眼下,西方的消費主義為主導的經濟增長路徑,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隻有讓普通人收入增加了,并且敢于消費,那麼經濟增長的循環才是正的。

沒有人不希望經濟更好,但樂觀主義者無法在市場裡活下來

自1990年以來,大陸的平均GDP增長率為9%左右,到2023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2%,經濟增長放緩這是事實,毫無疑問。

但相比發達國家的增長率而言,大陸依然有着巨大的後發優勢,大陸還有數十億人的家庭月均收入在3000以下,這些都是巨大的增長空間,不管是對消費還是其他而言。

西方的經濟增長路徑,是通過群眾消費拉動經濟,推動消費者購買電視、訂閱網絡服務和外出旅遊等等,這些都可以很好刺激經濟。

未來,我們也必然需要面對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也隻有這樣,經濟路徑依賴才是健康且可持續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空間。

大陸人均GDP到目前為止還隻有一萬多美元,近40%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農村地區,這些都是非常充足的空間,可以讓我們的未來具有非常強的增長潛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個人、企業乃至經濟體,都應該抱着這樣的觀念,未雨綢缪。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我們未來的經濟怎麼樣,取決于我們信賴什麼。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内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