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作者:軒亮咯Po圖區

■記錄身邊有趣的車

其實在仿日式的86式車牌(第五代車牌)誕生之前,大陸的汽車管理體系,已經有4代車牌的發展曆史(自解放後算起)。其中,1973-1986年間發放的第四代車牌(73式),時不時能夠在反應改革開放的電視電視作品中見到。

73式車牌的民用版本,底色與當下相同,為藍色,但省份與地區代号,則以全數字形式呈現,加上後面的5位,整塊車牌以7位數字組成,與第三代的形式頗為相似,隻是将字型改動了一下。

有趣的是,1979-1991年間出廠的奔馳S級W126系列,就剛好經曆了中國第四代(1973-1986)與第五代(1986-1992)共兩代車牌的疊代周期。

例如下文由拍攝的一款1986年款的W126(Mercedes-Benz S-Class W126 560SEL),就懸挂了一塊73式民用車牌,但是否為原車所配,就不得而知了,我覺得較大機率為“否”。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由@拿破輪 拍攝,懸挂着73式車牌的奔馳S級W126,是一款560SEL款式的後期版車型。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當年國内引進的W126數量可觀,不少都是類似上圖的長軸距版本,軸距則達到3.08米。

奔馳W126系列屬于S級“廣義”上的第二代,于1979年法蘭克福正式釋出,1980年推出市場,取代上一代W116系列,而其代号上嚴格來說,長軸距應該為V126,但為了簡化,統一為W126其實沒太大問題。

與此同時,伴随着國内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增長,有不少這一代的車型通過不同管道引進,其中1985年後生産的後期版本居多,例如本文Po及的車輛,即為後期型,特征是側面包圍沒有太多線條。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這台車尾部水牌整齊,甚至還多了斯柯達昕銳Rapid的标。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車内狀況保留得不錯,整體以黑色皮革為主,木紋裝飾為輔,呈現出沉穩風味。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儀表盤表底去到了260公裡/小時,裡程則有17.48萬公裡。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打開機頭蓋,可見内部的M117型5.5升V8自吸汽油引擎。該引擎為OHC形式,配備KE型機電式燃油噴射系統。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這款5.5升V8引擎,比對了4AT變速器,可輸出最大約299Ps的馬力以及455Nm的扭矩。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老車,配73式車牌 丨 80年代末的奔馳S級W126

↑ 車身上的貼紙與銘牌資訊。其中車架号應該是被修改過,年份不對。

(完)

回顧:

奔馳E級W210的簡單配搭丨 大餅式輪圈

慘遭廢棄的美規“蝴蝶奔”丨 奔馳S430 W220前期型

廢棄的W140虎頭奔 丨 奔馳300SEL

慘遭廢棄的美規“蝴蝶奔”丨 奔馳S430 W220前期型

古早前的車展圖 丨 紅旗盛世 & 邁巴赫62 & 奔馳S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