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作者:天涯行者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文/王萬順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一、易學與古代商貿業

中國古代曆經幾千年的商業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建立起中國古代的“商業文明”。《周易·系辭下》曰:“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一記述生動描繪了早期商品交換的場景,即交易的場所——市。原始社會晚期,神農氏以中午作為集市的時間,招緻天下群眾,聚集天下貨物進行互相交易.《周易·乾·彖傳》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都拿出各自的物品進行交換,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且得以安逸。

《周易·豫·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意思是天地順乎時而動,故日月的運作不失其度,而四時的循環也無差錯。是說人們發展商貿應該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條件,就地取材,因勢利導。中國古代商業産生于先秦時期,古籍《尚書酒诰》記載殷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是說殷人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着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周朝商業發展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當時的商業由國家壟斷。

春秋戰國時商業繁榮,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鑄造流通的銅币種類增多。秦始皇統一貨币,又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商業的發展。兩漢時期,不少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和出售商品的店鋪。隋唐時期商業行業達220個,商賈雲集。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内自由貿易。宋代出現了最早的紙币交子,店鋪已可随處開設,國内和邊境貿易實作全方位經營。元朝,重新疏浚了大運河。明清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區域間貿易發展較快。大小商人的數目迅速增長,列舉有230餘種商品。

《周易·坤·彖傳》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可以引申為中國作為區域性大國和強國,不僅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影響,還要通過開展國際商業貿易活動來富國強民,彰顯大國之風範。在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張骞通西域之後,中國的絲綢、冶金和水利技術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其他地區。元代,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的帆船隊宣告衰敗,元朝商船隊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獲得空前機遇,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重新繁榮。明代鄭和下西洋,自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衆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二、易學與古代服務業

中國古代随着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服務業也應運而生,其發展也浸透着易學思想。傳統服務業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生活服務業與生産服務業。古代服務業各具特色,如古代飲食文化,唐宋之際酒樓和大大小小的飯館遍于城市;明清時期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風靡全國。古代旅館業種類繁多,服務項目細緻周全。金融服務業,唐代出現的櫃坊專營貨币的存放和借貸,飛錢類似于後世的彙票。

古代保安服務業起源于南北朝,發展到清代的镖局進入鼎盛時期。《周易》認為,商貿活動應該尊重客觀規律,講究禮義與誠信。誠信思想在《周易》中表述為“孚”,孚即心中之誠。在古代的經營活動中,具體表現為誠信不欺,遵守承諾的商業服務職業道德。《周易·系辭下》曰:“立人之道,仁與義。”仁義是第一位的,講仁義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否則就要被淘汰。商業活動中講究仁義道德,以物美價廉的商品吸引顧客,占領市場發财緻富。易曰:“利者,義之和也”。“義,利之本也”,義是利的本源。在強調在與人交往的商業活動中要“有德”,尤其是“以義制利”,強調德義為先。

選自王萬順《易學與中華文明》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版

END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作者簡介:王萬順,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陽縣,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安陽市人社局退休幹部,資深周易文化學者;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安陽周易研究會榮譽會長、羑裡城發展顧問、安陽市第三屆最美(博學)老人;潛心研學《周易》近三十年,撰寫易學研究與宣傳各類作品100多萬字,包括報刊發表200餘篇(海内外上千家網際網路平台收錄轉載),出版書籍《走進周易》《易學與中華文明》,與袁建國合編《話說周易》,2022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内社會各界做推廣《周易》文化知識講座與專業授課百餘場。

易學與古代商貿服務業

繼續閱讀